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学会热爱祖国的故事
82634300000002

第2章 保卫祖国

烛之武智退秦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左传》

鲁僖公三十年,秦穆公和晋文公要联合起来攻打郑国。他们的理由是郑国国君曾经对晋文公没有礼貌,并且违背了晋郑友好关系——和楚国亲近。

当时,秦、晋大军团团包围了郑国的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城里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恐慌。这个时候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现在国家很危险了,得想个解决办法呀!”

“唉!”郑文公叹了一口气说,“目前情况这样危急,谁能有好办法解救呢?”

佚之狐回答说:“现在只有烛之武才能说服秦国退兵。”

郑文公采用这个建议,立刻把烛之武请进宫来,讲述了这件事。可是烛之武却婉言拒绝说:“我年纪大了,不中用啦。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更无用啦。”

郑文公听出烛之武话中有牢骚,就抱歉地说:“过去我没有重用你,这是我的过错,可是现在我们郑国情况十分危急,恳求你帮帮忙。如果郑国真的灭亡了,对你也不利呀!”

烛之武看到郑文公诚恳的态度,又想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就答应去见秦穆公。

秦、晋大军紧紧包围着郑国国都,烛之武趁着黑夜,叫人用绳索把他吊下城去。

他到了秦国见到了秦穆公,说道:“你们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攻打我们郑国,城里的老百姓都知国家要灭亡了,本来不该再打扰您了。可是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你们秦国在西方,我们郑国在东方,中间隔着个晋国。你们越过晋国来进攻郑国,而后把郑国土地收为己有,这是很难办到的呀!郑国灭亡后,得到好处的实际上是晋国。晋国实力增强了,秦国的力量相对也就削弱了。”

这时秦穆公很耐心地听着,听着。

烛之武继续说:“如果你能留下郑国作为您东行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者来往于此,万一需要什么,郑国就可供应什么,这对您百利无一害。”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话,仔细盘算一下,觉得很有道理。烛之武觉察到秦穆公有点动心,就接着说:“大王应该知道,晋国是个贪得无厌的国家,一向不讲信用。请您不要忘掉历史的教训,当时晋国发生内乱,晋惠公逃到贵国避难,您帮助他获得君位。晋惠公亲口答应将焦、瑕两城送给秦国。可是结果怎样?他们还在焦、瑕修筑防御工事,把一切许诺都忘掉了。”

秦穆公听到这件事,非常恼火。

烛之武紧追不放,说:“现在的晋国国君跟过去一样,贪得无厌,野心勃勃。如果他们获得了东面郑国的一部分土地,就会设法扩大西面的疆界。”烛之武歇了一口气又说:“请大王还是看到这一点吧!”

“说得有理。”秦王听了烛之武的话非常高兴。

几天后,秦穆公将大军调回国内,只派两员大将留守,并与郑国订立了盟约。晋文公失去了同盟军,也灰溜溜地撤走军队。烛之武用智慧和勇敢,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李广抗击匈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王昌龄

李广(前183~前119)西汉陇西成纪(甘肃静宁)人。

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当时,汉朝主要的边患是北方胡地匈奴的入侵。李广为抗击匈奴,张弓搭箭,几乎一生都在疆场上度过。他热爱祖国,英勇杀敌,为保卫边疆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文帝14年,匈奴又一次大规模入侵边疆,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攻打匈奴。因为他精通骑马射箭,杀死和俘虏了很多敌人,被选拔出来做汉朝皇帝的卫兵。汉景帝即位时,派李广做陇西都尉,后来调做骑郎将。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时候,李广担任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去平叛乱。在昌邑城下夺得了敌军的帅旗,李广立了功,出了名。

匈奴有一次大规模地侵入上郡,皇帝派亲信的宦官到李广部下受军事训练,参加抗击匈奴的战争。有一天,这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去刺探军情,忽然遇见3个匈奴人,就与他们打起来。那3个匈奴人扭转身来射伤了宦官,把几十名骑兵也差不多全杀光了。这名宦官跑回来告诉李广,李广说:“这匈奴人一定是射雕的猎手。”立刻带领100多名骑兵追过去。李广命令手下骑兵散开分两翼包围过去,自己搭弓射箭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一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猎手。

李广他们刚把这位匈奴射雕猎手捆好,上马准备回汉朝军营,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走过来。匈奴兵望见李广这100多名骑兵,以为是汉军派来诱骗他们中计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准备迎战。李广手下的骑兵,不少人胆战心惊,想要飞快逃回汉营。李广对他们说:“我们离开汉营几十里,现在这100多人马往回跑不远,匈奴兵马上追过来,我们全完了。现在我们停下来,匈奴兵一定认为我们是主力部队派来诱骗他们中计的,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接着,李广向手下骑兵发令说:“前进!”一直前进到离开匈奴阵地约有两里路的地方才停下来。然后李广又发令说:“一齐下马,把马鞍全卸掉!”这时,骑兵们急了,说:“敌人这么多,而且距离我们这么近,万一情况紧急,又怎么办呢?”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我们下了马,卸了鞍,表示不走,摆出让他们追的架式,他们更加相信我们是疑兵。”果然,匈奴兵一动也不动地观望着。

匈奴阵地上,有一个骑白马的军官,走出来监护他们的队伍。李广看见了,立刻上马同十几名骑兵飞奔过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后再回到自己队伍中卸下马鞍,叫士兵们都把马放了,躺下来休息。这时,恰巧天快黑了,匈奴兵始终捉摸不定,不敢前来攻击。到了半夜,匈奴兵认为汉军就埋伏在附近不敢前进,连夜撤走了。天亮后,李广才带着100多名骑兵回汉营。士兵们都传颂李广的冷静、机智。

汉武帝三年(前1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

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这正是匈奴称其为“飞将军”的由来。

后来,李广负责镇守右北平这个地方,匈奴听说李广在那里,好几年不敢入侵那一带地区。

有一次,李广出外打猎,远远望见草丛中好像有一只老虎,一箭射去,箭头全钻了进去,老虎却不挣扎,近前一看却是一块大石头。此后,连边地老百姓都知道他力气大。

李广为人廉洁,得了赏赐都分给自己的部下,吃喝都和士兵在一起,深受士兵拥护。

马追流星,箭穿巨石,奔驰在北国边疆战场上的李广,不愧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名将,他机智勇敢,与士兵同甘共苦,人民永远那么真诚地崇敬他、颂扬他。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咏唱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诗。

戚继光驱逐倭寇

叱马过幽州,横行北海头。朔风喧露鼓,飞电激蛇矛。奋臂千山振,英声是战留。天威扬万里,不必多封侯。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父戚景通,世代为官,嘉靖十七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二十八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明世宗的时候,日本的一些封建诸侯,纠集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闹得人民不得安宁。沿海居民非常气愤,称他们为倭寇。

戚继光17岁那年,担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这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年轻人,看到沿海不平静,曾慷慨赋诗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保卫祖国海疆的志向。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江浙倭患极为严重,朝廷升戚继光为参将,由山东调往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抵御倭寇的侵略。来到浙江后,戚继光马上检阅当地军队,发现军队中恶习泛滥,认为这样一支军队不能打败倭寇,于是出榜招兵,另建一支新军。不久,一支由义乌的农民和矿工组成的3000人的军队组建起来,戚继光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并更新了战舰、火器等装备,很快就使这支新军成为日后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戚继光又根据江南地区地形多沼泽,道路弯曲,兵力不易展开以及倭寇善于设伏、短兵相接等特点,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鸳鸯阵”。一个鸳鸯阵由11名士兵组成,在这11个人中,有一个人是队长,他站在队伍的前列中央,其余10个人分成2列纵队,站在他的背后。虽说只有10个人,他们却持有4种不同的武器,并组成了5道互相配合的攻击线。在队长身后,是两名持有标枪的盾牌兵,他们用盾牌掩护自己和后面的战友,并首先投掷标枪发动进攻。掩护盾牌兵的,是站在他们后面的狼筅兵,所谓狼筅,是一种特制的兵器,形状十分怪异,以长铁棍为主干,上面扎满铁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铁丝网一样,任谁也过不来。狼筅兵的后面,是4名长矛兵,他们是队伍的攻击主力,看见敌人,就使用长矛前刺。队列的最后,是两名短刀手,防止对手迂回,从侧翼保护长枪手。这个阵型毫无弱点,11个人互相配合,互相掩护,构成一个完美的杀阵。而且此阵型还可以变换为2种模式,一种是5行阵,即队长身后的两列纵队各自分开,以5人为单位进行布阵,狼筅兵迈步向前,与盾牌并列,形成第一道防线,2名长枪手跟随其后,短刀手殿后,此阵型多用于狭窄地区的巷战;另一种是三才阵,即狼筅兵迅速上前,超越所有同伴,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两名长枪手紧跟在他的身后,盾牌手和短刀手分别站在长枪手的侧方,保护他们的侧翼,阵型在狼筅兵的带领下,开始发动进攻。

嘉靖四十年(1561年)5月,倭寇1万余人大举侵入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属地圻头、桃渚以及温州沿海地区,并兵分两路,妄图侵占台州、宁海。戚继光闻讯后,立即以一部分兵力守卫台州,亲自率主力前往宁海迎敌。戚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宁海,切断了正在桃渚烧杀抢掠的倭寇的去路,迫使敌人在龙山地区进行决战。戚继光下令攻击,士兵个个同仇敌忾,怀着满腔怒火冲向敌阵,曾经不可一世的倭寇在戚家军攻势下一触即溃,残敌败退到雁门岭。雁门岭位于温州西面,地势险要,倭寇五年前在此击败过明军。苟延残喘的倭寇仍企图凭借险要地形,顽抗到底,妄想重温五年前的美梦。戚家军乘胜进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将雁门岭上的倭寇残余全部剿灭。但在此时,另一支敌军却趁戚继光进攻雁门岭之际,进攻台州。台州兵力不多,且城墙不固,处境甚为紧急。戚继光闻报后,即刻回师救援。戚继光一到台州城下,运用先以火器进攻,接着以大队人马进击的战术攻入敌阵,并身先士卒,亲临火线鼓舞士气。在戚继光的激励下,士兵更加奋勇当先,义无反顾地杀入敌阵。狡诈的倭寇招架不住,便故意将抢夺的金银财宝扔到地上,引诱戚军拣拾,然后回师反扑。然而倭寇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戚家军纪律严明,人人都对倭寇犯下的罪行怀着刻骨仇恨,区区宝物又岂能动摇抗敌决心。戚军愈战愈勇,奋勇杀敌,很快就歼灭了这股倭寇。此战,斩首308个,生擒巨魁2人,其余倭寇淹死江中。戚军伤亡极少,仅3名官兵阵亡。值得一提的是,当戚军出击时,伙军刚开始做饭。全军凯旋时,饭才刚熟。这足见戚继光行动之迅速。

戚继光消灭这股倭寇后不久,又有一股倭寇向台州袭来。戚继光立即集合军队,向倭寇的驻地圻头进发。倭寇见戚家军至,便龟缩在营垒里坚守不出,此时又逢大雨,戚继光只好在倭垒附近驻扎下来。双方相持3天后,倭寇得知台州有备,放弃了原定计划,将进攻目标转向处州。戚继光敏锐洞察到敌军意图,派出一支军队在倭寇的必经之地——仙居的上峰岭设伏,另派一支军队尾随敌军。为避免伏兵暴露,戚继光令士兵用松枝遮蔽身体。倭寇来到上峰岭,见四处尽是苍松翠柏,打消了被伏击的疑虑,便大摇大摆地进入上峰岭。当倭寇路程过半时,一声如惊雷般的炮响划破山谷的寂静,数千戚家军将士有如神兵天降,向倭寇杀来。戚家军的喊杀声和倭寇的哀嚎声交织在一起,在山谷中久久回荡。在戚家军的冲杀下,倭寇伤亡惨重,惊慌失措的残余势力逃到附近村子的百姓家寻求躲避。百姓早对倭寇的暴行恨之入骨,倭寇逃入村中时,百姓像对待过街老鼠,群起而攻,将这些倭寇全部消灭。

此后,戚继光又取得几场胜利,至此,倭寇在浙江的势力基本上被清除,浙江又恢复稳定和安宁。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战争中,取得了九战九捷,歼敌6000的辉煌战绩。当戚家军凯旋归来时,台州人民出城欢迎,人群组成一条20多里的长龙,欢声雷动,共同庆贺英雄归来。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7月,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军,率领6000军队到福建平定倭患。当时,倭寇在福建的活动十分猖獗,倭寇在宁德的横屿、福清的牛田、兴化的林墩修筑大量倭垒,以此为基地大肆在福建沿海各地进行烧杀掳掠。8月,戚继光到达福建,仔细观察战场形势,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拔除倭寇在横屿的基地。横屿位于宁德县城东北10里,漳湾之东的海中,与大陆一衣带水,离岸约10里,和大陆中间隔着一片浅滩。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全是泥滩,人和船难以通过。倭寇在岛上约千余人,并筑木城建基地,和牛田、林墩互为支援,妄图长期据守。要收复横屿,必须解决漳湾上的倭寇党羽,方可进兵。戚继光对倭寇党羽晓以大义,并保证对他们过去的罪行既往不咎,最终使其全体投诚。8月9日早晨,戚继光利用退潮之机,让士兵用稻草铺路,一鼓作气,登上岸去。继而三面包抄,前后夹攻,焚烧岛上木城,在戚家军凌厉攻势下,倭寇负隅顽抗。经过6小时的鏖战,岛上倭寇全部肃清。此战,生擒90余人,斩首2600余,救出被掳百姓3700余人,收复了被倭寇据守3年的横屿。

此时分布在福建沿海各地的倭寇数万人,听说戚家军到来,全都集中到牛田,分别在杞店、西林、上薛、木岭、葛塘、闻读等地据守,筑成一道延绵30里的营垒。9月1日夜,戚继光率领所部,轻装衔枚,悄悄地向杞店急驰。到了倭巢,越墙而入,打开倭巢大门,大军一拥而入,倭寇从梦中惊醒,在懵懵转向之中,命丧黄泉。战斗一结束,戚继光又马不停蹄赶往银屏山设伏,将前来救援的700倭寇全部消灭。之后,戚继光乘胜追击,连破牛田、上薛、闻读等巢,一路追到新塘,共计斩首680人,收降数千,解救被掳男女954人。盘据在西林、木岭的倭寇见牛田已破,抱头鼠窜地向惠安、晋江一带逃遁。

9月12日,戚家军从福清出发向兴化进攻,沿途歼灭倭寇千余,并于13日黄昏收复兴化。14日夜,大军乘着皎洁的月光风驰电掣般向倭寇据守的林墩前进,在黎明之前到达林墩,遂发起进攻。当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时,倭寇才发现戚军到来,仓皇应战。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2000余倭寇在戚家军猛烈攻击下灰飞烟灭。此后,戚继光又在福清打退了倭寇的反扑。至此,福建的倭患暂时得到了缓解,戚继光遂班师回浙。

戚继光回浙不久,倭寇又卷土重来,这年冬,倭寇再度侵占兴化。朝廷急忙任命抗倭名将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同时急调戚继光再次入闽。倭寇获悉戚家军前来,便于次年1月,匆匆从兴化撤出,退守兴化东南的平海卫。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4月20日,戚继光率军抵达福建渚林,与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所部会合。21日夜,在福建巡抚谭纶的指挥下,戚继光为中军,刘显、俞大猷为左、右的3路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平海卫进攻。戚家军率先登城,遭遇2000倭兵的阻击,戚继光令部队以火器反击,倭寇损失惨重,残兵退守平海卫附近的许家村。戚继光乘胜追击,俞、刘二部紧随奋进,在许家村乘风放火,许家村顿时火光冲天,倭垒化为焦土,倭寇死伤不计其数。次日又追剿倭寇170余人,解救百姓3000,取得了平海卫大捷。接着,戚继光又连续作战,将马鼻、小石岭等地的倭寇全部剿灭,从而结束了福建莆田地区长达9年的倭患。

这年10月,戚继光升任总兵,领闽浙粤3省军务。此时,不甘心失败的倭寇又集结2.7万人,战船68艘,气势汹汹地向福建沿海杀来。戚继光带兵出击,取得水战六捷、陆战六捷,歼敌3000的胜利,使倭寇遭到沉重打击。11月7日,倭寇从东沙登陆,进攻仙游县城,建立东南西3座倭垒,将仙游围住。12月25日,戚继光兵分5路,当天就攻克3座倭垒,擒斩倭寇千余人,解除了仙游之围。万余残寇流窜到惠安、晋江、同安等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2月,戚继光先后在王仑坪、蔡丕屹两次战斗中给倭寇的残部以毁灭性打击,肃清了倭寇在福建的势力。接着,戚继光又挥军广东,将与倭寇勾结的山寇吴平的势力铲除,结束了广东倭患。

戚继光平定倭寇,保卫海疆,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爱国思想和丰功伟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直到今天,浙江、福建一带还流传着戚家军英勇杀敌的故事,保存着大量戚继光和戚家军的遗迹。

于谦保卫北京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这首名为《咏石灰》的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要做一个纯洁清白高尚之人的远大志向。他就是明朝伟大的爱国英雄于谦。

于谦,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生于公元1398年。他从小刻苦读书,志向远大,很崇拜文天祥,曾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卧室里,并题诗:“孤忠大节,万古修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表明他要以文天祥为榜样,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国家。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刚直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3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皇帝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9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3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20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19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摇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10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精心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在明廷忍不住上前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还把别的王振同党拉到那里打死。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郕王害怕得要起来逃跑,为防止锦衣卫报复,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百官)追究。”大家才安定下来。于谦的袍袖因此被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100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10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22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皇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不久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谈判。皇帝不准许,也先更加沮丧。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于谦令石亨率神机营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敌人用1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上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王竑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相持了5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王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堡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1450年)3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3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3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显然,不能依靠和谈。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同仇敌忾,按法律该处死。”于是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朱祁镇(英宗)策划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镇守中宫。”

到了8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1年。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上皇已经回来,瓦剌请求朝贡。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3000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现在又派3000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3个策略。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15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瓦剌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因此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杨洪以独石入卫,8个城都给了敌人。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8个城得以收复。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政、按察两司。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建议遂作罢。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皇帝不准。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讶佩服。他号令严明,即使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2份俸禄。诸臣都表示接受,只有于谦一再推辞。自己的生活很俭朴,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于谦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他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询问于谦。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是他的内阁一样。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辞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恨于谦。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争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家无余财)。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他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清白忠贞、英勇杀敌的于谦没有死在金戈铁马的疆场上,却丧命于本国昏君与奸臣莫须有的罪名下。这告诉后人,封建忠君式的爱国思想,未必能达到保护穷苦百姓根本利益的目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把爱祖国与爱人民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爱国才有正确的内涵,清白才有真正的价值。

萨布素抗击沙俄

彤樨诏下拜轻车,千里雄藩独建牙;共道伏波能许国,应如骠骑不为家。

——吴兆骞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率军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满族将军,名叫萨布素,以其赫赫战功赢得了人民的尊敬,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

萨布素(1629~1701),清初宁古塔(黑龙江宁安县)人。1629年生于宁古塔南马场(今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满洲镶黄旗,姓富察氏。

萨布素自幼熟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喜欢挽弓射箭。少年时常随父亲牧马,为父亲分担劳务,同大人一起参加围猎,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勇略过人,为人正直有礼。

当时,沙皇俄国疯狂侵占我国北方领土,将魔爪伸进黑龙江流域,激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与反抗。清朝顺治帝开始调兵遣将,组织抗击。萨布素应征入伍,奔赴前线。自1653年秋至1658年夏,他随沙尔虎达转战各地,参加了多次抗击沙俄入侵的战斗。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康熙十年(1671)冬,康熙帝亲自到东北阅边,检查防务。令宁古塔将军善布教化、招抚沿边各族内迁吉林。萨布素等积极推行康熙的移民政策,使很多人免遭沙俄蹂躏,宁古塔地区抗俄士气愈加高涨。十七年(1678),萨布素晋升为宁古塔副都统。

康熙二十年(1681),沙俄侵占额尔古纳河地区,强行在中国境内抢劫牲畜、毛皮,掠夺银矿,修筑城堡等。二十一年(1682),又出兵侵犯黑龙江下游地区,大肆烧杀抢掠。康熙授权萨布素统兵,前往黑龙江。他按康熙“建城永戍”的意图,督励将士,日夜修建城堡,构筑工事。二十二年(1683),朝廷开始设置黑龙江将军,康熙钦定任命“为人甚优”的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自此开创了东北划分为盛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行政区的格局。

萨布素肩负重任,戍守黑龙江流域,整饬边防,筹划屯田,造船备炮,构筑土墙,挖掘深壕,加固旧瑷珲城作将军官署,使之成为具抗御能力的城堡。他指挥清军,配合黑龙江两岸各族人民,扫荡雅克萨周围各个据点的俄军。俄军节节败退,清军士气大振。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升黑龙江将军。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萨布素在当地少数民族的配合下,基本上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军。二十四年,奉命与郎谈等率兵围攻雅克萨城,俄国侵略军首领托尔布津投降,被遣返俄国。次年,托尔布津背信弃义,又率兵至雅克萨筑城盘踞,萨布素遂引兵抵雅克萨城下,大败俄军,使其龟缩城中,不敢出战。在清军的围困下,俄军援断粮尽,孤城指日可破。沙皇政府闻讯急忙派遣使臣来华,要求停战,并声明已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同中国谈判。康熙帝接受了俄国的要求,命萨布素撤雅克萨之围(见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彭春、萨布素率领清军自瑷珲出发,水陆并进,直攻雅克萨。五月中旬,萨布素指挥前锋骑兵部队,俘虏散落于雅克萨城外各处的哨兵,扫清外围。指挥清军水陆布阵,包围雅克萨,进行总攻。清军万炮齐发,将士奋力冲杀,经数天激战,城中俄军死伤惨重,被迫向清军投降。这场战役清军大获全胜。

不甘失败的俄国侵略者率残兵败将,卷土重来。康熙二十五年(1686)六月,萨布素率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发起猛烈进攻。即将取胜时,沙俄政府提出议和谈判,乞求清军撤离雅克萨之围。康熙下令撤退,使萨布素等前线将士的浴血抗战,功亏一篑。

康熙二十八年(1689)夏,萨布素奉命率1500名清军,驾船驶往尼布楚,参加中俄边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萨布素向清使团提供了黑龙江流域各种自然和历史的准确情况,以及沙俄入侵的罪恶行径,争取了主动。最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迫使沙俄暂时停止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条约签订后,萨布素曾建议驻兵屯田,开发和保卫边疆。

康熙二十九年(1690),萨布素坐内大臣班。三十一年(1692),奏建齐齐哈尔及白都讷城。三十四年(1695),奏请于墨尔根(今嫩江县)两翼各立一学,设助教官,选新满洲及锡伯、索伦、达斡尔每佐领下幼童一名,教习书艺,设立满洲学房——龙城书院,为黑龙江建学之始。

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萨布素随从康熙帝征葛尔丹,奉命为东路总指挥,统领东三省八旗兵及科尔沁蒙古兵,自索岳尔齐山进剿,拦截叛军,锐不可当,再立战功。

萨布素治军严明,深得民心。任黑龙江将军历时18年,驱逐沙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为巩固东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修城筑镇,扩充兵源,发展生产,建学兴教,发展旗屯官庄,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城镇迅速兴起。

萨布素不仅长于武功,而且重视教育。他首先倡导在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建立学校,招收各民族儿童入学,培养有知识的人才。他顽强抵抗侵略者的爱国行为,一直受到广大军民的赞扬。

关天培保卫虎门

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

——关天培

100多年前,著名的爱国将领关天培,为了守好祖国的南大门——虎门要塞,顽强地同英国侵略军奋力拼杀,用生命谱写出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1780年出生于一个行伍家庭。他年轻时喜欢阅读历史书和故事,钦佩为国捐躯的英雄。又见我国国防薄弱,于是,决心弃文习武,投笔从戎。他骑马射箭,练就一身好本领,还苦读《孙子兵法》,研究军火制造。23岁那年考取武庠(当时的军事学校)生。以后因他办事认真,懂军事,多次被提升,1834年晋升为广东水师提督。

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这年,正是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兵船蛮横闯入广东省河之后,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调他到这个当时全国对外交往和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关天培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专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带着3个家丁到广州赴任。就任后,他“亲历重洋,遍观厄塞”,根据虎门的险要形势,进行严密设防,设置了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并将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筑石基,增设月台,改变炮位过高的弱点,改称为威远炮台;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重门户。这三重门户也就是三条防线,紧紧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门。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线之间——威远、镇远与横档的适当地段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以阻拦敌闯入内洋;另一方面又亲自监督铸造大炮8000斤、6000斤者40尊,6000斤以下者数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2月末、8月初,“分饬本标将备,率亲兵500余名,分赴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6处,练习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处,共兵640名。每次操练可十日为度”。他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4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以资参考。

这时鸦片烟流毒全国,英、美的鸦片趸船源源不断东来,鸦片走私贸易极为猖獗,关天培积极协助两广总督邓廷桢进行侦缉。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林则徐到广东后,关天培更是尽力支持和配合禁烟运动,取得了迫使义律缴出2万余箱(袋)鸦片,并在虎门全数销毁的伟大胜利。在林则徐的赞助下,他又在武山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新修筑起一座大炮台,名为靖远,炮洞68个,配炮60位。其建筑之坚固与火力之充沛,为虎门各炮台最。当时关天培除自铸铁炮外,还在林则徐、邓廷桢的大力支持下,从澳门等地购进洋炮200多尊,并严格训练大批招募来的水师兵勇,改革编制,将大鹏营由营改为协,拨副将驻扎那里,与香山协相呼应,又雇用一批米船、红单船、拖风船,利用有利地形与军民在海上与陆上的紧密协作,切实做到严阵以待,以迎击来犯的敌人。林则徐对关天培这些整顿防务的努力予以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殚精竭虑,寝食以之”。

由于关天培在广东沿海的严密布防,使英国侵略者在这个时期的挑衅与袭击都未能得逞。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义律率兵船2艘、货船3艘到九龙山口岸以索食为名,突发炮火,进行挑衅活动,遭到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的水师猛烈反击,狼狈逃跑。2个月以后,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义律又阻挡英国商船具结,破坏中英正常贸易,挑起穿鼻之战,这次战斗可说是揭开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序幕,实际上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开始。在这次战斗中,关天培亲临督阵,虽手背受伤,仍奋不顾身,执刀屹立,督令弁兵,对准英舰连轰数炮,使它遭到重创,仓皇遁去。此后10天内,英舰又接连向官涌守军发动6次进攻,结果都被增城营参将陈连升等率领的守军所击退,获得全胜。战斗结束后,关天培得到清政府的嘉奖,在道光帝的上谕里写道:“此次攻击夷船,提督关天培奋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赏给‘法福灵阿巴图鲁’名号”,并下令“交部从优议叙,以示奖励”。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英舰40艘在广东海面集结,封锁珠江口。英国侵略军多次企图从这里攻入,但壁垒森严的虎门,使他们胆战心惊,望而却步。

关天培积极组织渔船、蟹艇,利用各种机会袭击侵略军。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0年12月),琦善以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身份抵达广州,一反林则徐之所为,遣散兵勇,尽撤海防,将关天培数年来辛苦经营的虎门三道防线并木排铁链全数加以毁弃。关天培为此感到十分痛心,一再要求琦善采取抵抗的积极措施,都遭到拒绝。

1841年1月,英军20余艘军舰乘虚向虎门发动突然进攻。虎门外的沙角、大角两炮台只有守军600多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奋起抵抗,最后全部牺牲。2月,英军又乘机进攻虎门。驻守虎门只有400将士,形势十分危急。关天培向琦善多次告急,请求派兵援助。琦善虽握有数万大军,却坐视不救,导致关天培孤军奋战。关天培冒着炮火,登上靖远炮台,大声激励将士,众官兵斗志昂扬,奋力炮击英军。15门大炮排列在炮台上,装足火药。当敌船靠近时,关天培一声令下,顿时,海水沸扬,敌舰有的被击沉,有的被击伤。登岸的敌人也纷纷被歼,尸体遍布滩头。26日下午2点多钟,南风大作,英军乘风开炮猛攻靖远炮台,弹片四溅,沙石乱飞,守军死伤大半。关天培负伤多处,仍镇定指挥,还代替牺牲的炮手,亲自燃放大炮。残余的守军齐心合力,沉着应战。但突然大雨倾盆,大炮火门透水,失去作用,战斗坚持到傍晚,炮台被围,英军在炮火掩护下攻上炮台。关天培身负重伤,血透衣甲。他挥舞佩刀;把冲上炮台的敌人劈了下去。忽然从背后飞来一发炮弹,弹片穿过了他的胸膛,因伤重力竭,壮烈牺牲。镇守虎门的400名将士也全部壮烈牺牲。

关天培在牺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走。他早已作为国捐躯的准备,开战前给家人寄去一个匣子,内放几枚牙齿和几套旧衣服,表示自己必死的决心。关天培为国战死,奋勇杀敌的故事,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裕谦抗英殉国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衣谷,号舒亭。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人。出身于将门世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任礼部主事、员外郎。道光六年(1826年)出任湖北荆州知府,后调武昌知府、荆宜施道。道光十四年(1834年)升为江苏按察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江苏布政使署理江苏巡抚。鸦片战争时期,又由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不久实授。

从他出任知府至巡抚、总督的10年间,为官清廉,体察民情,抑制豪强,讲求吏治,热心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尤其对日益泛滥的鸦片流毒十分关注。

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早在荆州知府任上,就坚决实行严禁鸦片政策,曾发布告示,查禁官兵、差役、平民吸食鸦片,“有犯案者必抓获,抓获犯案者必惩罚”,规定如有拿获其衙门家丁一名者,即赏银50两。在几年内,共拿获烟犯1000多名。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严禁鸦片,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引起激烈争论。裕谦在江苏按察使任内,坚决支持严禁派。他通告江苏各地密访查拿烟犯,严厉打击兴贩、吸食;在城乡广贴文告,限期销毁烟具,逾期不遵,从重惩办。他坚持“惩一警百”方针。由于上海是当时江苏鸦片走私的主要入口口岸,他特地制定杜绝上海洋船夹带烟土章程,并采取严禁漕船和内河各船走私的积极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从上海口岸到各府州县破获走私贩卖烟案数百起,缴获烟土数以万两计。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雷厉风行开展禁烟,震撼中外。这年3月,裕谦署理江苏巡抚,12月实授。他在江苏继续大力禁烟,认真查办烟案,打击包庇烟贩不法官员,积极配合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使江苏成为仅次于广东取得禁烟卓著成效的省份。

道光二十年(1840年)5月,鸦片战争爆发,6月英军强占定海,直接威胁江、浙。当时,裕谦以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他反对妥协,坚持抵抗侵略。奏请添铸火炮,建造炮台,加强江苏沿海防御,尤其重视宝山、上海的备战。在宝山,调防营兵2950名,吴淞本营兵1000余名,乡勇300余名,火攻船40只,大小炮240余位,抬枪248杆,军威雄壮;在上海,调防外营官兵1100名,提标本营兵700余名,小炮32位,抬炮100杆,乡勇200人,配船20只,渔船4只,团练水勇100名;而且,还在崇明地方驻兵3300百余名,严密防守,枕戈以待。他常亲临驻军,按营查验,特别称赞江南提督陈化成不分寒暑,与士卒同甘苦,治军号令严明,训练部属演放炮位,皆能致远有准。8月,英军兵船环绕崇明,居心叵测,裕谦署两江总督任内督率镇将埋伏兵勇,兵民同心协力,持械以待,毫无懈怠,至30日,英军舰船突然开到长安沙地方,欲图强行登陆,兵勇居民齐心协力共同抗敌,并且缴获英军舰船一只,从此英军逃回浙江海面,不敢再至江苏海面上挑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裕谦自2月7日,从上海抵镇海军营接受钦差大臣关防后,一方面认真督办浙江防务;一方面继续和广东的妥协、投降派斗争。

尽管如此,裕谦仍不失为当时较为出色的抵抗派,他反对外国侵略非常坚定,而且相当重视总结以往定海失守的教训和积极吸取林则徐在广东任上严密备防的经验。对当时整个浙江战场,他采取“以守为战,以御为剿”战略,并且,亲自制定定海抚恤设守章程。他一方面认真安抚定海难民,对住房被焚毁者由“官给价值,自行搭盖”,对糊口艰难者一概给予3个月的口粮,整顿军纪,严禁官兵骚扰民间,并鼓励乡民“团练勇壮,保守村庄”;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加强定海防务。他派原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留守定海,定海当地驻兵也从原先3000人,陆续增至5600人,令各镇择要安营,固守城池。还从镇海军营拨调给定海1000斤、2000斤至数百斤炮50位,火药、铁弹各数百斤,委派熟悉制炮的葛云飞监督开局铸造3000斤铜炮,至当年3月共铸炮55位,其中20位拨解定海,其余留守镇海县城和招宝、金鸡两山,当时定海共有新旧炮70位。为了有效增强定海设防,他又奏请从闽省调拨8000至6000斤大炮解赴定海,并在定海道头建筑土城230余丈(1丈=3.33米),大力整修城垣炮台。

3月6日,裕谦亲抵定海察看地势,并会同定海三镇总兵,拟于东岳山筑炮城1座,计21丈,自青垒山至竹山脚筑土城一道,长1400丈,并在晓峰岭、青垒山、无样山、锁山,各置了台兵营,择要安设炮位,以利于“寓守于战”。同时,从岱山召募水勇300名,定海四五百名,石浦、镇海四五百名。此外,还从海岛渔民和闽省船户中,招募熟谙水性,技艺过人者,派委员弁,配领新造16桨快船,还买雇渔船百余只,假扮网渔贸贩,出洋巡哨,或密带火器枪械,以便配合官兵,内外策应,相机焚剿、痛击侵略者。裕谦还相当重视揭露侵略者强占定海的罪行,激发军民的爱国义愤,同心杀敌;他坚持“信赏必罚”原则,主张“杀贼立功者赏”,“通贼接济者斩”。对擒获英军有功的包祖才,验明正身,及时予以奖励;对勾结侵略者无恶不作的汉奸布定邦等,则立即斩首示众。并且,注意做汉奸的分化工作,加以区别对待,争取胁从者回头,允许他们在抗英斗争中立功受奖。于是,民众纷纷踊跃设法杀敌、俘敌,以报官请赏。

同年闰3月,林则徐奉旨以四品卿衔赴浙。裕谦素来敬重林则徐,当他4月7日接到道光帝密谕,即奏请起用林则徐。当月下旬,林则徐抵镇海军营,便积极进行备战,直到5月下旬。他曾到沿海察看地势,查验军营演炮、铸炮和抗英的设防。

镇海是宁波的门户,而镇海又以招宝山和金鸡山为门户。狼牙镇总兵谢朝恩驻守金鸡山,游击张从龙驻守招宝山上,浙江提督余步云带兵驻守招宝山下东岳宫。而东岳宫西,由衢州镇总兵李廷扬驻守,其拦口埠炮台,正对口岸,与金鸡、招宝两山互为犄角。当时镇海防兵,加上定海三镇退兵,共有4000余人。同时,还部署两岸密排火攻水勇船只,凡是可爬越偷渡的地方,皆分驻兵勇,排挖暗沟,密布蒺藜,防其水陆并进,并组织一定城乡士民,按户出丁,以协同守御。

当7月10日厦门失守,英舰沿海北上,裕谦得报,便集兵镇海,举行庄严的盟神誓师,言词慷慨,闻者振奋。17日,定海再度失守。当时,镇海兵力薄弱,而且援兵又迟迟未到,裕谦临危不惧,誓死报国,坚定守卫镇海,他决心“城存与存”,绝不退缩。8月26日凌晨,英军数千人,分路进犯金鸡、招宝两山。裕谦亲自上阵,督战威远城。当日自辰至午,金鸡山官兵奋力抵抗,击毙英军数百人,战斗非常激烈。金鸡山、招宝山前后及北城后海等处,炮声齐发,彼此轰击,烟火漫天。英军以猛烈炮火掩护,从金鸡、招宝两山背小港口强行登陆,由金鸡山后夺占山梁,并从招宝山后绕到山前,配合舰队炮击,构成三面夹攻,环击沙蟹岭,谢朝恩力战阵亡。招宝、金鸡两山失守,守兵溃散。英军占领威远城,以大炮俯轰镇海,掩护军队从东门缘梯攀城。裕谦看到大势已去,知城不可守,便怀着失地辱国义愤,跳沉泮池,以身殉国。

裕谦作为鸦片战争时期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者,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他督战镇海,临危不惧,以身报国,浩气凛然。后人评论他在鸦片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仅次于民族英雄林则徐。

冯子材边关破敌

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

——《忠经》

19世纪80年代,法国殖民主义者用武力占领越南后,又策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援越抗法的战场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沙场老将,他足智多谋,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指挥清朝军队,连获“镇南关——谅山”大捷,为世人所瞩目。这位老将军就是冯子材。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1818年生于广东钦州。他原是行伍出身,1850年参加过刘八领导的广东天地会的反清起义,第二年接受了“招安”。从此,他成为清军中的一员骁将。屡建战功,被升任为广西提督。1882年,65岁的冯子材,因不满朝廷中一些佞臣嫉贤妒能,排斥异己的卑劣行径,就借口有病,辞职还乡,闲居在家。

1883年12月,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正式开始。1884年3月,北宁失守,前线指挥官、广西提督黄桂兰畏罪自杀。同年5月,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冯子材主动上书,要求统率1.5万军队,从钦州进入越南东北的广安、海阳,开辟陆路第三战场。张之洞很欣赏这个建议,同意他编成18营军队,准备开赴越南作战。

冯子材整装出发之际,抗法前线的形势陡然恶化。1885年1月底,法军主力7000余人在船头一带向广西边境大举进军。2月13日,法军占领战略要地谅山。23日,守卫文渊的清军将领杨玉科中炮牺牲,部下溃散。法军乘势侵占镇南关,前锋深入我国境内10千米。25日,法军由于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炸毁镇南关城墙及附近工事,退回文渊,还在关址废墟上立一木牌,上书:“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

就在这个时候,冯子材率军赶到前线,毅然担负起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重任。行前,他祭别祖先,嘱托家人:万一军有不利,百粤就非我所有,要带家眷、奉香火驰归江南祖籍,永为中国民,免得受外人奴役。他还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准备万一战死沙场,好料理后事。当时前线清军的状况也确实不容乐观。法军攻占镇南关的当天,前敌总指挥潘鼎新一口气逃到距镇南关百里之遥的海村,放弃了指挥责任,其他各路将领又龃龉频生,不服调度,散兵游勇四处劫掠,老幼难民蔽江而下,关内震动。冯子材以七旬高龄,素孚众望,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劝告大家消除派系成见,以国事为重,同心协力保卫国家。在会上他被众将公推担任前敌主帅。

2月25日,冯军进驻凭祥,预备与法军决一胜负。尽管法国侵略军势焰正张,但不难看出他们面临许多困难:远离后方补给基地;失去了游弋于江河中的炮艇火力的支援;兵力也很薄弱,能战之兵只有四五千人。而清军这时已集结了包括大批生力军在内的部队2万余人,背靠后方补给基地——龙州,士气日渐高昂。冯子材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又亲临前线,遍勘从板山到幕府的各处山隘,最后确定以镇南关北8里的关前隘作为预设战场。关前隘是一个两面有高山屏障,地势、地形由北向南倾斜、收缩的山谷。冯子材命令部队在东西两岭之间构筑一道3里多长的土石长墙,高约7尺(1尺=0.33米),宽约4尺,墙外挖掘4尺宽的深堑,并在东西岭上修筑堡垒多座,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山地防御体系。在兵力配置上,冯子材把士气高、战斗力强的“萃军”和“勤军”放在主阵地上,又在左、右两翼派了较强的兵力防止法军迂回龙州,最后以强大的预备队驻幕府、凭祥,随时准备投入反攻。到这时,冯子材才放心地说,“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3月9日,法军一部企图绕过镇南关,经扣波进占艽封、牧马,威胁龙州。冯子材根据越南民众提供的情报,派“萃军”5营前往扣波,派苏元春和魏纲部前往牧马,阻住法军通道。

3月21日,冯子材为了打乱正在集结的法军部队进攻部署,决定诱敌入瓮,率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法军前哨据点文渊,一度冲入街心,毙伤不少敌人,击毁炮台两座。清军的主动出击,使法军指挥官尼格里感到丢脸,为了捞回面子,他不待援军到齐,仓促决定提前发起攻击。

3月23日晨,法军1000余人趁大雾偷偷进入镇南关,上午10时30分,主力沿东岭前进,另一路顺关前隘谷地前进,企图在主力夺取大青山顶峰堡垒后,前后夹击关前隘清军阵地。冯子材立即商请驻于幕府的苏元春部应援,又通知王德榜部从侧后截击故人。他自率所部与王孝祺部坚守长墙,拼死顶住法军进攻。几小时后,法军在炮队的猛烈炮火掩护下,夺占了小青山的3座尚未完工的堡垒,威胁清军正面阵地侧翼安全。冯子材激昂高呼:“法军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坚持不退。至下午4时许,苏元春、陈嘉、蒋宗汉、方友升部相继赶来,稳住了阵脚。入夜,冯子材趁法军停止进攻,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充实了前沿阵地的兵力,还飞檄调遣驻扣波的5营“萃军”袭法军左翼。

3月24日晨,大雾迷茫。法军指挥官尼格里首先派兵一部偷袭大青山顶的大堡,企图控制东岭制高点,因地形险峻难行,不得不原路退回。上午11时,尼格里见山顶久无动静,以为偷袭成功,便以重炮猛轰长墙,掩护沿谷地推进的法军猛攻关前隘阵地。冯子材号令全军:有进无退!待敌人接近长墙时,他大喝一声,持矛与2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入敌阵,展开白刃搏斗。全军将土也一齐大开栅门,向敌人冲去。中午,从扣波赶来的5营“萃军”由摩沙冲进龙门关,突然出现在法军侧后。法军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狼狈退回谷地。与此同时,陈嘉、蒋宗汉部反复争夺法军占领的小青山3座堡垒。傍晚,王德榜部抄袭同登,牵制法军预备队及消灭其运输队后,从关外夹击法军右侧后,配合东岭守军夺回全部堡垒。守卫西岭的王孝棋部也在击退法军进攻后,包抄敌后。到这时,法军三面受敌,伤亡惨重,后援不继,开始全线溃散,逃回文渊。

为了继续扩大战果,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3月26日,冯子材率“萃军”和“勤军”出袭文渊,还通知王德榜部由小路抄袭其右翼。文渊之敌本是惊弓之鸟,与冯军战不多时,头目中弹落马,余部溃散,冯子材乘势克复文渊州。

尼格里为了等待援军,挽回败局,决定固守谅山。他以主力扼守驱驴北面的高地,以确保驱驴,屏蔽谅山,另以一部兵力配置在淇江(今奇穷河)南岸,分守通向谷松、屯梅的交通要道,留下老弱残兵驻守谅山城垣堡垒。冯子材深知清军攻击能力不强,待法军布置妥当,谅山便很难攻取,便与苏元春、王孝祺密商,定下“正兵明攻驱驴,奇兵暗取谅山”之计。3月27日,他派杨瑞山部间道夜行,散伏于谅山城外。28日,冯子材率各部分3路逼攻驱驴。下午,尼格里在激战中胸部负重伤,副手爱尔明加下令全军退往淇江南岸,清军乘势冲进驱驴。谅山守敌在慌乱中砍断浮桥,一部分法军不得不泅水逃命,溺死很多,大批装备物资也委弃不顾。29日拂晓,杨瑞山部乘乱冲入谅山,法军残部狼狈逃窜。清军乘胜追击,至31日,尽复船头、郎甲以北的许多城镇。

镇南关——谅山大捷是中法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依靠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广大爱国将士、民众的支持,粉碎了法军击溃清军主力,向龙州佯动的阴谋,政治上导致了法国内部矛盾激化,迫使茹费理内阁倒台,在近代中外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为保卫国家所建立的赫赫战功,将永垂史册。

邓世昌视死如归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生于富裕人家,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以制造轮船须培养造船人才,开办制造学堂(前学堂),因法国长于制造,故应用法文教学。以驾驶轮船须培养驾驶人才,开办驾驶管轮学堂(后学堂),因英国长于驾驶,故应用英文教学。他少年时就聪颖好学,“有干略”。1868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各门课程考核皆优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

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邓世昌历任海东云、振威、镇北、扬威等舰管带(舰长)。1880年和1887年,他先后两次被派赴英国,接新舰回国,归途中,他不依靠洋员,自己监视和指挥行船,一路操演海战战术,每天变阵好多次,“时而操火险,时而操水险,时作备攻状,时作攻敌计。”各舰官兵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邓世昌所在的北洋海军舰队护送运兵船到大东沟(鸭绿江口)。任务完成后,17日上午,舰队正准备返航,突然发现远处黄海海面出现柱状薄烟,经瞭望发现是悬挂美国国旗的舰队,向北洋舰队疾驶而来。这个舰队渐渐靠近时,突然降下美国国旗,升起日本国旗,并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战。

战斗开始了。海面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海面像一锅开水一样沸腾起来。邓世昌以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指挥着致远号军舰,冲锋陷阵,纵横海上。当日本吉野等四舰正驶到中国旗舰定远号前方,向定远号进逼时,为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开足马力,驶在定远号之前,迎战敌舰。致远号陷于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仍然毫不退缩,猛冲猛打。在激烈的战斗中,邓世昌发现敌先锋舰吉野号来回逞凶,横行无忌,认为只有击沉此舰,挫其锐气,方能取胜。于是,邓世昌便要求经远、济远等舰向他靠拢、集中火力,共同对付吉野号。但济远号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只有经远号管带林永升马上指挥军舰靠拢,致远号和经远号两舰齐心协力,给吉野号以重创。但狡猾的吉野号司令官集中炮火,专攻经远号。经远号中炮起火,船身下沉,林永升和全舰官兵壮烈牺牲。致远号全体官兵目睹这悲壮场景,个个义愤填膺,海面上回荡着为牺牲的兄弟报仇的呼喊声。邓世昌命令各炮位一齐向吉野开火。不料,炮弹都不发火。原来,海军经费都被慈禧太后用于修建颐和园去了,炮弹里没有火药,里面装的全是沙土。水兵们只有拿起步枪向敌人射击。这时,在数艘敌舰的围攻下,致远号舰身受伤,甲板上着了火,已濒临绝境。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他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跨上舰桥,他紧握着舵轮,驾驶着已严重倾斜的致远号,像一条火龙,在弹雨中,迅速向吉野号撞去。致远号的水兵们在甲板上朝着祖国的方向,跪下告别,他们决心与吉野号同归于尽。中华健儿的爱国壮举,吓坏了吉野号上的日本官兵,顿时乱作一团,纷纷跳水逃命,吉野号上的日本司令官手足无措,急得团团乱转。眼看致远号就要撞上吉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致远号被日军的鱼雷击中,锅炉爆炸,舰身倾斜,军舰向海底沉去。在军舰将要完全沉没时,随从刘忠递给邓世昌救生圈,他坚决不接,慷慨地说:“事已至此,誓不独生。”说罢,邓世昌同全舰250名将士,护卫着军舰和舰旗,慷慨从容地沉没在万顷波涛之中。

邓世昌忠贞尽职,视死如归,舍身为国的壮举,永远激励着后人,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徐骧抵抗日寇

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

——徐骧

徐骧(1858~1895),台湾苗栗人,台湾抗日义军领袖,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徐骧原是文秀才,但酷爱习武。他生在农村,与农民有深厚感情,同情农民疾苦。常用仅有的种田所得,周济贫苦的农民。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了台湾和附属岛屿,日军在台北登陆。台湾人民义愤填膺,奋起反抗,推举黑旗军刘永福为抗日领袖。

可是,黑旗军只有几千人,怎能扭转危急形势呢?徐骧挺身而出,召集乡民们说:“我们虽然把台湾的抗日重任托于刘公,但刘公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人自为战,家自为守,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共存亡!”激昂慷慨的言词,感动了大家。会一散,各乡就选派了壮丁,组成民团,推举徐骧为团长。从此,徐骧同台湾人民五经转战抗日寇。

6月,刘永福派徐骧去援助新竹守将杨紫云。6月的竹林,枝繁叶茂。徐骧令义军身着竹叶装,头戴竹叶帽,潜于竹林中。敌人走进竹林,徐骧一声令下,杀声四起。出敌不意,锐气顿减。义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敌终告败,死伤无数,俘虏百余人。竹林战告捷。

8月,日军进犯大甲溪,徐骧和黑旗军守将吴彭年布好埋伏。日军刚渡过溪水,吴彭年伏兵发起攻击。日军见势,连忙后撤渡河。刚渡一半,徐骧伏兵喊杀着截了过来。日军大乱,纷纷溺水,死亡不计其数。溪水战告捷。

这时,徐骧的家乡苗栗已经沦陷,有人说:“赶快设法寻找家属吧!”他说:“国破家何在!台湾不沦陷,家属何愁找不着!家乡已沦陷,还谈什么寻家属!”

日军向彰化进犯。吴彭年、徐骧据守八卦山。敌人收买汉奸,从小路爬上山顶,黑旗军、义军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击毙敌人1000多人,少将山根信成当场毙命。山战告捷。

10月,日军又向台南嘉义进攻,徐骧和守将王德标挖掘了地道,装上地雷群,直达敌人营下。半夜时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敌营升天。炸死敌人700多人,日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重伤后殒命。地道战告捷。

日军不断增援,而黑旗军和义军粮饷弹药缺乏,处境越来越困难。徐骧和王德标退守曾文溪,动员了高山族壮士参战。日寇猛攻,王德标战死。徐骧身受重伤,仍指挥战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振臂高喊:“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军民共战失败。

台湾,虽落入日军手中,但徐骧等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始终鼓舞着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冯玉祥的爱国传奇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

——周恩来

冯玉祥(1882~1948),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民国军阀、著名民主人士。身高190厘米,原名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夏阁镇),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他在此度过了18年,造就了其作风及性格。

冯玉祥一生坎坷,从光绪到蒋介石时期,他历经磨难,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以挚爱和智勇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爱国故事。

1900年,一次八国联军拿中国人当活靶打,每倒下一个,他们就狂笑一阵,畅饮一杯。冯玉祥见了,拳头攥得“嘣嘣”响,说:“千刀万剐的,有朝一日,我把你们蝴死!”

他让人在驻地墙壁写上“勿忘国耻誓死救国”,还画上“国耻地图”,标明外强占领的土地。还令人在营房门口树起牌坊,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抄录在上面,横眉为“国耻纪念不可忘”。

1918年,他驻军湖南常德。看见一些华人商店门口挂起了日本旗,还看见有的商人求日本军舰保护。他立即召集商绅开会,说:“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是头可断,血可流,气节不能丢!你们,竟挂起了日本国旗,求日舰保护!这是辱没国格,认贼作父!把中国人的脸丢尽了!谁要再有此行径,格杀勿论!”商绅们连连称是。

1921年,冯玉祥进驻陕西。美国人安德思、英国人高林,在终南山打死了两只野牛。冯玉祥知道后,立即把他们叫来,质问说:“你们打猎得到谁的许可?终南山归陕西省管辖,野牛是中国的!”外国人狡辩说:“野牛是无主的,用不着得到许可!”冯玉祥大怒,厉声吼道:“我是陕西的地方官,负有保土维权之责。你们打死了中国野牛,要负赔偿之罪。否则,永不放你们出门!”外国人傻了眼,只好赔礼道歉。

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为形势所迫,于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在美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深刻揭露。

有一天,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请客,冯玉祥也被请去。但他不吃不喝,提笔写了两联讽刺诗。一联是:“三点钟开会,五点钟到齐,哪有民族精神。”另一联是:“一桌子水果,半桌子点心,全是民脂民膏。”写罢,扬长而去。

没几天,冯玉祥也发请帖,请了国民党要员。每个人面前放了一个空大碗,冯玉祥亲自斟酒。斟完,他一饮而尽,然后请大家干杯。要员们把碗送到嘴边,喝了一口,觉得如同白水。正在纳闷,卫兵捧着坛酒进来,坛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水”字,要员们恍然大悟。他又令卫兵进菜,端上来的竟是一大盘碎蛋壳。要员们面面相觑。冯玉祥指着“菜”说:“诸位可能都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典故吧,如今国家危在旦夕,可我们这些当官的,拿着国家的俸禄,吃着百姓的粮食,却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救民于水火之中,还有什么脸面活于世上!”要员们听了,面露愧色。

1946年冯玉祥赴美考察水利,1948年9月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不幸在黑海遇难。

为缅怀冯将军的爱国功绩,1953年国家为冯玉祥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泰山脚下。

冯玉祥戎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所部从一个混成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注重爱国爱民精神教育,强调纪律是军队的命脉,致力整饬军纪,并身体力行、赏罚严明、关心爱护士兵,要求官长与士卒共甘苦,以带子弟的心肠去带兵。严格训练部队,尤重近战、夜战训练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艰苦耐劳锻炼。编著《军人精神书》、《战阵一补》等书作为教材,并经常给士兵讲课示范。在作战指挥上强调知己知彼,速战速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借助夜暗和恶劣气候,运用侧后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人称“布衣将军”。

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对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吉鸿昌英勇抗日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吉鸿昌是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是抗日民族英雄。他经常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在世不能只做吃饭睡觉的机器,要有心、有胆、有作为,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要像历史上英雄烈士一样有气节!”因此,吉鸿昌18岁那年就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准备为祖国好好干一番事业。

吉鸿昌作战特别勇敢,深得冯玉祥的赏识,经过多次战斗,终于成了国民党军队里的一名重要将领。

那个时候,蒋介石发动内战,妄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吉鸿昌的部队,本来很会打仗,可以说屡建战功。可是一和红军打仗总是失败。他为了弄明白,红军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就化装成一个补锅钉锅的小炉匠,到红军根据地去查访,原来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深得广大穷人的拥护。从那开始蒋介石再命令吉鸿昌进攻红军,他就下令让士兵们朝天上乱打一通。吉鸿昌想: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应该带领部队投奔红军。可是他的计划没能成功,蒋介石就逼他交出兵权,让特务押着他到国外去“考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东北的沈阳,这就是有名的“九·一八”事变。吉鸿昌听到这个消息后,义愤填膺,立刻打电报给蒋介石说:“国难当头,我愿带一支部队,北上抗日,就是粉身碎骨也绝不后退。”可是蒋介石根本不听,逼着他赶快出国。

1932年2月吉鸿昌才回到祖国,他想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才有出路。于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第二年春天,吉鸿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一支抗日联军,他亲自担任总指挥,跟日寇作战。联军用没几天的时间,就打下了日寇占领的宝昌。接着又指挥联军,向多伦发动进攻。

多伦是一个军事要地,日寇在那里修筑了很多炮楼,组织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很不易攻打。吉鸿昌组织了敢死队发动十几次冲锋都被压了回来。吉鸿昌一看,一把扯掉上衣,一手拿刀,一手端枪跳出战壕冲了上去,战士们看见总指挥连死都不怕,也都纷纷跳出战壕冲上去了。日寇的炮楼彻底被摧毁了。

经过激烈的战斗,吉鸿昌率军终于攻占了多伦。连日本侵略者也承认,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他们受到的最沉重打击。

战争打胜了,可把蒋介石气坏了,就暗地里派特务把吉鸿昌抓起来,准备杀害他。

当走到刑场的时候:吉鸿昌对刽子手们说:“我为抗日而死,光明正大,不能跪着挨枪,我死后不能倒下,拿把椅子来!”刽子手只好搬来一把椅子。吉鸿昌在椅子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又说:“我为抗日而死,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

“在我前面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把我打死的。”

刽子手只好面对着吉鸿昌,举起颤抖的手扣响了扳机。

吉鸿昌的爱国故事,后人永远不会忘记。

一代上将张自忠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周恩来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的最高军队将领。1908年,入临清中学堂读书。1911年,就读于天津法政学校,第二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读书期间,张自忠目睹到中国处处被外国列强欺凌、国内陷入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感国家不幸、民族多难,于是弃学从戎、立志报国。1914年秋,张自忠投奔到奉天(今沈阳)新民屯陆军第20师第39旅第87团临清同乡车震部下当兵,历任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

1933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继续向中国南部进犯。宋哲元任命张自忠为前线总指挥,率第29军抗击向长城各要塞进犯的日军,他率部队在喜峰口到罗文峪一线与日军血战40余日,取得一次次胜利。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自忠被任命为第59军军长,并对部官兵痛哭誓言:“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死的地方。”1939年5月,日军分两路大举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企图围歼第33集团军。张自忠派正面部队进行死守,并火速调派2个师迂回到日军后方,对日军进行两面夹击,粉碎了日军围歼第33集团军的企图,并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军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驻守长寿店地区的第33集团军132师等部阵地发起进攻,双方激战7天7夜,132师阵地多次被突破。张自忠决定用奇兵打击日军神经中枢,调第132师359团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部队临行前,张自忠鼓励将士们说:“国家养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会有伤亡。人总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转眼就过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国家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则轻如鸿毛。”在张自忠的激励下,奇袭部队一举端掉日军的总指挥部。进攻的日军惊闻老巢被端,陷入极度慌乱之中,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发起猛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5月6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他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

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日军伤亡惨重。

5月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在日军集结重兵南下时,我方主力本应暂时规避,寻机集中力量分别围歼来犯之敌。但是,蒋介石被日方的假情报迷惑,错误判断形势,下令第5战区部队同时围歼南北两路日军。虽然张自忠在河东的部队只有5个师、2万余人,兵力仅及对方一半,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立即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部署。然而不幸的是,张自忠的电报密码被日军截获破译,他的军事部署已完全被敌方掌握。日军当即调集2个师团另加4个大队奔袭而来。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

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当日上午,日军发动进攻。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战斗异常惨烈。至下午三时,张自忠身边士兵已大部阵亡,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右腿。此时,他已撤至杏仁山,与剩下的十几名卫士奋勇抵抗,竟将蜂拥而至的日军阻于山下达两个多小时。激战到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

5月16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

不久,大群日兵已冲到面前。根据日方资料,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是第一个冲到近前的。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拼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

抗战以来,以集团军总司令战死沙场,张自忠上将为第一人。张自忠也是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前线殉国军阶最高的军人。延安和重庆都召开追悼大会,悼念张自忠,在延安举行的隆重追悼上,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词。

阿基米德科学救国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转动地球。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著名的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就是他发现的。他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曾以自己的科学研究来抵抗侵略者的进攻,留下了千古佳话。

阿基米德在公元前287年,出生在古希腊西西里岛东南端的叙拉古城。在当时古希腊的辉煌文化已经逐渐衰退,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但是另一方面,意大利半岛上新兴的罗马帝国,也正不断的扩张势力;北非也有新的国家迦太基兴起。阿基米德就是生长在这种新旧势力交替的时代,而叙拉古城也就成为许多势力的角力场所。

叙拉古是位于西西里岛东岸的古代名城。这座繁花似锦的都城被西西里古代历史家提迈乌斯称作“最大、最美的希腊城市”。

布匿战争爆发后,叙拉古国王耶罗同罗马结盟,共同反对自己的前盟友迦太基。此后,叙拉古和罗马之间有22年保持友好关系。在战争中,耶罗向罗马提供大量船只和各种供应品。实际上,叙拉古成了罗马的重要海军基地。

公元前215年,耶罗国王驾崩,王位传给了幼小的孙子耶罗尼姆斯。不久,耶罗的女婿安德拉诺多鲁斯担任摄政。亲罗马派失势。叙拉古与迦太基重叙旧盟,双方达成一项新的协议:如果把罗马人赶出西西里,希梅拉河将是叙拉古王国和迦太基的界河。在叙拉古的影响下,许多西西里城市纷纷叛离罗马倒向迦太基。叙拉古北部城市莱昂蒂尼的叛离尤使罗马愤怒。耶罗尼姆斯即位没多久便遇刺死亡。叙拉古内部再次出现政治动乱。公元前214年,罗马元老院派执政官马尔凯路斯率军在西西里登陆,乘叙拉古内乱之机,向其提出恢复旧盟的要求。结果遭到亲迦太基的执政者埃皮西德斯和希波克拉特斯的拒绝。于是,马尔凯路斯令舰队在叙拉古港外抛锚,企图以武力迫使叙拉古屈服。叙拉古人民大会不敢同罗马交战,遂决定与罗马结盟。可是,就在这时,莱昂蒂尼城受到罗马军队威胁,希波克拉特斯率4000军队前去支援。在行军中,叙拉古军队蹂躏了罗马行省边界地区。马尔凯路斯以此为借口,谴责叙拉古有意破坏和谈,同时率军进攻莱昂蒂尼城。该城被罗马攻陷后,2000余人被杀。这一暴行激起了叙拉古人民的憎恨。他们认为,如果罗马人进入叙拉古,也会干出同样伤天害理的勾当。于是,叙拉古人民大会和元老院放弃同罗马人的谈判,一致决定禁闭城门,保卫自己的城市。叙拉古保卫战就这样开始了。

叙拉古城东临大海,西为陆地,西北和北部是一个三角形高地,形势十分险要。为解叙拉古之围,迦太基海军将领希米尔克,率25000名步兵、3000名骑兵和12头战象在西西里登陆后,连续收复了明诺阿和阿格里根敦。迦太基军队的胜利使西西里的一些城市深受鼓舞,它们纷纷倒向迦太基,遭受围攻的叙拉古人也鼓起了勇气。他们在城防司令埃皮西德斯的领导下,决心死守城池,与敌人血战到底。

在叙拉古保卫战中,大数学家和发明家阿基米德制造的战争机械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一天,阳光灿烂,晴空万里。阿基米德举目望去,只见远处星星点点的罗马战船慢慢地越变越大,敌人又来进攻了。

面对强敌,城堡中兵力不足,怎么办呢?国王把目光投向聪明智慧的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让人们搬来许多大石块,又让人制造了投石机,还把以前制造的起重机式的机械手也搬过来,另外还抬来许多凹面镜。

当一切布置停当之后,阿基米德充满信心地对国王说:“陛下,您放心吧,这次咱们请太阳神助威,一定让侵略军有来无回,彻底失败。”

说话间,罗马舰队已逼近叙拉古城,船上的白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了。很快,成群的敌船便列阵叙拉古海边。敌军官兵登岸后也摆出了攻城的架势。

正当敌人气势汹汹就要进攻的时候,突然,阿基米德的投石机把大块大块的石头抛了过来,打得敌人抱头鼠窜。船上的敌人只见巨石飞来,却不见叙拉古人,正在纳闷儿的时候,突然巨大的机械手伸了过来,一下子连船带人抓吊到空中,掀翻过来,或摔在岩石上,或掉入大海里,连人带船全都粉身碎骨。船上敌人一看大事不好,赶忙扬帆逃跑。不料船还没有启动,岸上几百面取火镜在阿基米德的指挥下,一起向敌船的白帆上反射去灼热的阳光。顿时,白帆冒出缕缕青烟,海风一吹,“呼”地燃烧起来。火势越烧越大,一会儿便把敌人烧得狂呼乱叫起来,纷纷往海里跳,有的烧死,有的淹死。后面的战船以为叙拉古人施了什么妖术,吓得调转船头狼狈逃窜。

面对惨败,罗马人一筹莫展,他们望城兴叹,甚至一看到城墙上有什么动静,就以为又是阿基米德要开动机器了,惊呼着“阿基米德来了!阿基米德来了!”抱头鼠窜。

交战中,罗马水兵被这种离奇古怪的器械吓破了胆。叙拉古人利用这样的新式武器多次打败罗马人的海上进攻。在军事史上,一支装备精良的攻城舰队被知识分子发明的新式机械打败,迄今为止还是第一次。

海上攻势被叙拉古人打退后,马尔凯路斯开始把攻城目标转向陆地,但是,罗马军队同样遭到城墙上石炮的还击。叙拉古人还从建在岩石上的高高城墙上滚落重物,因此,罗马军队伤亡惨重。马尔凯路斯只好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暂停强攻,改用长期围困战术,企图通过切断叙拉古海上供应的办法,将叙拉古人饿死在城墙里。在围困期间,马尔凯路斯还抽调1/3的军队进攻倒向迦太基的叛离城市,先后迫使赫洛鲁斯、赫伯苏斯和麦加拉投降罗马人。在阿克里莱的城下之战中,罗马军队打败了迦太基的希波尔克和叙拉古的希波克拉特斯的联军。马尔凯路斯的这些胜利有效地阻止了西西里城市继续摆脱罗马的暴动。接着,这位罗马执政官继续加强对叙拉古的围攻。

不久,希米尔克和希波克拉特斯再次联合起来,他们在距离叙拉古8英里(1英里=1.609千米)左右的地方扎营。与此同时,迦太基海军将领鲍米尔卡辛55艘战舰开进叙拉古大港,罗马30艘5列桨战舰载一个军团的援军至帕诺尔姆斯。不难看出,迦太基和罗马的主战场已从意大利转移到西西里了。

公元前211年秋,一名西班牙军官攻破了阿克拉丁那城堡的大门。至此,一个黄金和大理石建成的叙拉古经过2年多的自卫,终于全部落入罗马人的手里。叙拉古陷落后,居民受到屠戮,城市受到洗劫。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被运往罗马。据说,正当全城遭受抢劫时。大数学家阿基米德正在沙盘上全神贯注地画几何图形,一个未留下姓名的罗马兵用长矛把他刺死了。

阿基米德用他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勇敢精神保卫了自己的祖国,赢得了叙拉古人的尊重和爱戴。

贞德保卫法国

没有任何中世纪的人物,无论男女,像贞德一般能被广泛的研究。

——莎士比亚

1412年,贞德出生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边界一个叫做栋雷米的农村,父亲为雅克·达克,母亲为伊莎贝拉·达克,有3个哥哥和1个姐姐。

自从1337年英法战争爆发以来,战争至今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法国大片领土被英国占领。在贞德的童年中,村庄遭受了几次袭击,其中一次甚至使村庄起了大火。

百年战争后期,幼小的亨利六世无法亲理国政,英国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再度展开权力斗争。法国原王储查理乘机在法国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为王,称查理七世。争夺王位的战火再度燃起。挟亨利五世的余威,英军很快又取得了优势。此时,一个拯救法国的英雄出现了,她就是被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整天牧羊,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

1429年初,贞德17岁时,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为她的热诚所感动,带她到了军官面前。“你这个小姑娘,连怎样戴头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战场呢?”军官问她。“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贞德以坚定的口气回答。“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我要先解救奥尔良城,然后让国王正式加冕。”贞德的话使军官大吃一惊。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见国王。国王查理七世被贞德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同意让她带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城。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他们不相信贞德这个女孩子能带兵打败英军,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妖怪巫女。贞德也不申辩,她巡视一周,看到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最坚固的英军堡垒,便指挥法军攻击敌堡。她首先越过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她高举战旗又冲了上去。守城的官兵亲眼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立即开门出击。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解围了。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一片欢腾。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

在奥尔良的迅速胜利,使法军开始计划进一步的攻势。英国人预期法军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巴黎或诺曼底,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后来证实这的确是原本计划的目标,但贞德坚持应该朝兰斯进攻。在一系列突如其来的胜利后,贞德说服查理授予她和阿朗松公爵全权指挥军队,并获得允许进攻罗尔河附近的桥梁,以作为稍后进攻兰斯的序幕。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提议,因为兰斯的距离是巴黎的两倍,而且已经深入敌军领土。

法军在6月12日攻下了雅尔若,6月15日攻下卢瓦尔河畔默恩,接着在6月17日攻下博让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贞德所做的决定。其他的将领,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对贞德在奥尔良的胜利印象深刻,而都转为贞德的忠诚支持者。贞德还在札若的战斗中,警告阿朗松闪避来袭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场战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时遭到石头击中头盔,但她仍继续战斗。在6月18日,预料中的英国援军到达,英军指挥官为约翰·法斯托夫,这场帕提战役可以看作是阿金库尔战役的逆转:法军先锋部队在英军长弓兵的阵势准备完成前便发动突袭,在接下来的战斗里歼灭或俘虏了大批的英军,并俘虏了英军指挥官,与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则成为英国可耻战败的替罪羔羊。法军在战役中只有极小的伤亡。

法军于6月29日开始从罗亚尔河畔默恩进攻兰斯,并于7月3日在与勃艮第城市欧塞尔的谈判中使奥塞尔保持中立,法军于是得以通过,其他途中路经的城镇也都毫无抵抗的重归法国一方。

兰斯城在7月16日打开了大门,1429年7月17日查理七世在兰斯的大教堂举行加冕式,成为了正式的法国国王。加冕式时查理七世的顾问官们,已经开始外交政策的考虑,虽然贞德和阿朗松极力主张进攻巴黎。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于是利用谈判来作为缓兵计的策略手段,在谈判的同时暗中增援巴黎的防御。法军继续往巴黎前进,途中获得更多城镇和平地投降。由英国贝德福公爵率领的英军与法军在8月15日相遇,双方打成平手。法军接着在9月8日进攻巴黎,尽管贞德在战斗中被石弩击伤腿部,她仍然继续指挥军队直到当天的战斗结束。

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1436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卓娅为祖国献身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法)大仲马

卓娅自少年时代就爱读英雄故事。她敬佩英雄,热爱英雄,也下决心学习英雄。在读《丹娘传略》时,她对女教师丹娘,为保卫苏维埃,面对白军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把丹娘当作自己的学习榜样,时刻准备为祖国献身。

正在卓娅和她的弟弟舒拉幸福、茁壮地成长的时候,德国法西斯入侵了苏联,不宣而战。当时,卓娅还没有中学毕业。

战争改变了一切,苏联人民全力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在莫斯科大街上贴着一幅很大的宣传画:一位战士的两眼严肃地望着人们,画的下边赫然印着一句震撼人心的话:“你用什么来支援前方?”卓娅一家人自从听到侵略者的炮声,就全身心地投入了支援前线的工作。

莫斯科大街上到处堆着沙土袋,家家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纸条,还修了防空壕。

舒拉首先走了,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说。卓娅和妈妈每天也抓紧一切时间为前方的战士缝制背囊、手套和军帽,为支援前线出力。

秋天,卓娅到国营农场去帮助收获马铃薯了,劳动很艰苦,可是,她干得很认真,很起劲。后来,卓娅又参加了护士班的培训。

一天,卓娅一直到深夜才回来。她一脸兴奋,跑过去拥抱了妈妈,盯着妈妈的两只眼睛激动地说:“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大秘密——我要上前线了,到敌人后方去。这件事不要告诉任何人,也不要告诉舒拉,你就说我到外祖父家里去了。”

妈妈听了,一颗心怦怦直跳,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她对卓娅说:“这种工作你胜任得了吗?你是一个女孩子啊!”

卓娅坚定地说:“妈妈,你最理解我,我必须这样做。现在,敌人侵入了我们的国土,如果你像我这么年轻,也会像我这样做的,我不能留下来,绝对不能!”

妈妈说什么也阻止不了卓娅。卓娅就要出发了。这天晚上,舒拉累了一天回到家吃了点饭就问:“卓娅决定到杨树村去了吗?”妈妈说:“决定了。”“那也好,现在女孩子最好离开莫斯科。”过了一会儿,舒拉对妈妈说:“你也去,那里比这里安全。”妈妈叹了口气,无言以答,卓娅不让告诉舒拉她要上前线。

原来,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把德国法西斯赶出去,卓娅经过慎重而严肃的考虑,向青年团市委递交了志愿上前线的志愿书。递交志愿书的青年很多,有好几千呢!

莫斯科团市委书记亲自与卓娅谈了话。他详细询问了卓娅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还问她身体怎么样、懂哪些语言、会不会使用步枪、会不会使用罗盘辨别方向。团市委书记了解到,卓娅懂得德语,会使用步枪和罗盘时非常高兴。他进一步问卓娅,会不会从跳板上跳到水里、敢不敢从飞机上跳伞、愿不愿意上前线。当卓娅一一作了非常肯定的回答以后,团市委书记又郑重地说:“这可不是纸上谈兵,你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吗?我再问你,上次空袭的时候,你在什么地方?”卓娅回答说:“我在房顶上站岗,我不怕警报,不怕空袭,什么都不怕!”

谈完了话,团市委书记说:“你到走廊上等一会儿,我领你去机场跳伞。”卓娅在走廊上心神有些不定,她想:“我能跳吗?”

过了一会儿,团市委书记问卓娅:“准备好了吗?”卓娅说:“准备好了。”“好吧!你回去再想一想,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遇到。过两天你再来吧!”

两天以后,卓娅又来到团市委。可是,团市委书记却告诉卓娅说:“我们决定不录取你。”卓娅急得都要哭了,大声喊道:“你们为什么不录取我,为什么呢?”

团市委书记让卓娅坐下,微笑着说:“不要急嘛!我们派你到敌人后方去。”卓娅此时心情才平静下来,她明白了,让她跳伞是在考验她,如果稍有迟疑就不会录取她。

卓娅就要出发了。在临走前的一天,妈妈帮助卓娅准备好了一切。

夜幕降临了,卓娅把行装检查了一遍,铺好被子就躺下睡了。妈妈也躺下了,可是,怎么也不能入睡。

妈妈轻轻地起来,走到卓娅的床边。卓娅也没睡着,问道:“妈妈,你还没睡?”“我给你上好闹钟,免得明天早上睡过了头,快睡吧。”

妈妈躺下,还是睡不着。她想,这是最后的一夜了。她想再跟卓娅谈一谈,能不能改变主意,一起撤退到后方去。她又轻轻地来到卓娅床边,仔细端详着熟睡的卓娅。她知道,卓娅是不会留下来的,她太了解自己的女儿了。后来,妈妈在卓娅日记的最后一页,看到卓娅记的《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永别了,永别了,记着我吧!”这更证明了,卓娅的决心如钢铁一般坚定,她视死如归要去用生命和鲜血保卫可爱的祖国。

1941年10月31日,卓娅和她的伙伴们出发了。一路上,年青人兴奋地唱着歌。命令下达了:他向西,她赴另一方,共青团员们奔向血与火的战场……一路上,他们看到公路两旁,无数的妇女和青少年在忙着修筑工事。

下午6点钟,卓娅她们到达了部队驻地,开始了紧张的战斗准备。她们在树林里学习怎样使用手枪,练习射击,学习使用指南针,还学习爆破。卓娅还被选为班长。

过了几天,卓娅第一个走进斯普罗基斯少校的办公室。少校要和每一个人谈话。他问道:“你们就要投入血与火的战斗,很可能要流血甚至牺牲,你们害怕吗?如果犹豫的话,现在退出还来得及,以后就晚了。”卓娅回答得很坚决。

11月4日,卓娅她们投入了战斗,任务是在公路上埋地雷。她们立下誓言,无论生还是死,都要做名英雄,随时准备为祖国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卓娅与克拉娃被派去侦察。刚走不远,她们就碰到两辆摩托车飞快地驶过,赶紧隐蔽起来。她俩约好,万一被发现,宁可牺牲也不能被活活捉去。一路上还比较顺利,她们沿着公路爬行了3千米,没发现什么情况。于是,开始埋地雷了,男孩子2人一组埋,4个女孩子担任警戒。地雷还没埋完,就听到敌人的汽车马达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大家赶紧钻进树林,隐蔽好。不一会儿就听到公路上的爆炸声接连不断,喊叫声和枪声响成一片。

第一次战斗取得了胜利,大家都很高兴。这一天正好是11月7日。

这一天,卓娅她们又要执行任务,到敌人占领的彼得里斜沃。队长吩咐卓娅留下来值班。卓娅说:“不!我请求去执行任务!”“执行任务是男孩子的事。”卓娅仍不罢休,说:“战争是不分男和女的,我请求队长派我去执行任务。”

卓娅勇敢地潜进敌人占领的彼得里斜沃村,把德寇的住房和马厩烧了。她完成任务回来激动地说:“参加战斗这么久,今天才感觉真正为战争做了一点事。”

卓娅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多,她再一次请求队长派她去彼得里斜沃村。这一次,卓娅没有再回来,她被凶恶的德国法西斯抓住了。

卓娅第二次潜进彼得里斜沃村。敌人的马厩里有200多匹马。卓娅小心地从背囊里掏出汽油瓶子,把汽油洒在敌人的马厩上,掏出火柴。刚要点燃时,一个德国鬼子发现了她。德国兵从身后将卓娅反扣住,卓娅拼命反抗,迅速掏出手枪。卓娅没有来得及扣动扳机,德国兵把她的枪打掉在地,鸣起了警笛。

卓娅被带进审讯室,德寇中校留得列尔亲自审讯。

德寇中校问:“你是什么人?”

卓娅不屑地说道:“没有必要告诉你!”

“是不是你放火烧了马厩?”

“是。”

“你的目的是什么?”

“消灭你们!”

德国法西斯逼迫卓娅交出同伙,并问是谁派她来的。卓娅什么都没说。敌人用皮鞭狠狠抽打卓娅。4个法西斯轮流抽打卓娅,足足打了200下才住手。卓娅没有叫喊一声,仍然什么也不说。一个小鬼子军官吓得跑了出去,双手抱着头,捂着耳朵,直到审讯结束。

审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敌人一无所获。

敌人把卓娅的衣服剥掉,让她赤着脚在雪地里走。

卓娅被押到一个叫库里克的家里,门外有德寇的卫兵把守。卓娅在这里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一个夜晚。

经过严刑拷打,此时的卓娅浑身都是伤痕,前额上一大块青紫色的创伤,受刑时咬破的嘴唇红肿得老高。她的双手被反绑着,坐在凳子上。

卓娅口渴的厉害,房主库里克想喂卓娅一口水喝。德国兵挡住了库里克,端起桌子上的煤油灯要给卓娅煤油喝。库里克一再求情,最后才让卓娅喝了两大杯水。

一群德国兵将卓娅围住,取笑她折磨她,甚至用燃烧的火柴烧她的下巴,用锯刺她的背。每隔一个小时,就把卓娅赶到屋子外面,用刺刀顶着她的后背,让她在雪地里来回走。

第二天上午10点,卓娅被德寇送上了绞刑台。卓娅被一大群德国兵和军官围在中间,她的胸前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纵火犯”3个字,一个汽油瓶子也挂在她的胸前。

卓娅被几个德寇抱着放在木箱上,将绳套套在她的脖子上。一个德国军官打开柯达照相机准备拍照。村里的老百姓被赶到刑场上,但是不少人站了一会就走开了,他们不忍心目睹这残酷的行刑场面。

卓娅遍体鳞伤,脸带鲜血,在寒冷的冬日只穿着一件破烂的衣衫,但她昂首挺胸,在最后的时刻奋力呼喊:

“同志们!你们不要愁苦着脸看着我。你们要振作起来,努力奋斗,打击法西斯。放火烧呀,用毒药毒呀!”

德国兵挥手要堵住卓娅的嘴,她不顾一切地推开法西斯的手,继续高喊:“同志们!死算得什么!为自己的人民而死,是光荣,是幸福啊!”

德军摄影师忙着从不同角度朝着卓娅按动着快门,德寇军官大声喊着:“快点!快点!”

卓娅利用最后几分钟向德国军官和士兵高声喊道:“你们可以绞死我,但不能绞死两亿人民!我们的部队就要来了!德国鬼子们,现在还来得及,赶快放下武器投降,胜利最终是属于我们的!”

万恶的刽子手用力将绳索拉紧,绳索越来越紧地勒着卓娅的咽喉。卓娅用尽力气拽松绳套,踮起脚尖挺身站着,用尽力气最后喊道:

“乡亲们!永别了!奋斗下去,不要怕。跟着斯大林走,斯大林一定到来!……”

英雄的卓娅,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人民而英勇地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