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效是我们的追求。要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既把握课堂上的教学细节,又让课前与课后的环节都得到落实,使课堂教学的“性价比”能从有效上找到答案,让学生乐学、好学、爱学,为优质教育的创造提供条件。
●“以学定教”是我们思考教学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课堂教学中的“活力”是我们实践的精气神。要深入学生的心灵,创建符合学生要求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喜欢。
●课堂教学是做强学科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是否喜欢学科的重要依据。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的设计和评价,对学生是否喜欢课堂影响重大。
……
一、推进“六个反思”建设活力课堂
——大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而便利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场域共鸣中。我们要回到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并在课堂中寻求改变。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经历、学习体验,我们要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艺术,我们要研究。“以学定教”是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课堂教学的“活力”是我们实践的精气神。我们要深入学生的心灵,创建满足学生要求、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生态。
(一)课堂的“活力”是什么
要改善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课堂,关键在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如何定义课堂教学的“活力”?如何将“活力课堂”的内涵转化为改善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举措?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急于下结论,我们认为建设“活力课堂”的过程是追求一种更开放、更贴近学生的课堂教学生态,不能按照僵化、教条的方式去模仿。“活力”可以有特征,有表现,有内在的精神,但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的学生,演绎出的形态一定是各有千秋的。
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建设“活力课堂”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课堂生态改善工作。我们试着从特征上给予一定的描述:
我们认为一堂有“活力”的课,或者说能激发起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行的“活力”的课应该是有思想、有问题、有思考、有活动、有激情的课,是一堂具有足够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描述不够精确、不够具体、不够全面,但我们想说,我们倡导的“活力”是要给教师一种改善课堂教学生态的引导,是一种改善的目标,我们描述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
我们对“活力课堂”的特征描述,在不同学科领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版本,如:语文课堂的“活力”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教师可以用创设情境、设疑提问、对话讨论等多种策略激发思维,引导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第二层面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要让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活动沉淀下来,延续下去,对知识内容或学习方法进行思考提炼,或者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个性化的延伸。数学课堂的“活力”首先体现在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生成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等的过程性评价也是数学课堂“活力”的体现。每个学科领域课堂教学的“活力”特征都是有其自身特点的,也契合学校提出的总体描述。我们强调的“活力”从表现层面看,体现在教学方式的灵活及课堂气氛的活跃上,在深层次上则符合高中学习的规律,突出对学生思维力、思想方法、批判反思意识的培育,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迸发。
(二)我们的课堂有足够的“活力”吗
我们的课堂有足够的“活力”吗?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行为是我们调查和观察的焦点,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作判断的重要依据,教师的作为是决定课堂“活力”的关键因素。
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每个学期的中期,我校都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通过问卷与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调研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研究观察视角,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进而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在总体上大同中学教师教风严谨、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艺优秀的评价之外,我们也听了一些声音:
“××老师偶尔有些固执,上课一般都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很少关注同学的解题过程。”
“建议老师是否可以和同学多进行一些互动,使同学们对××学科的兴趣更大。”
“对于这一道题目,我们有不同的想法,可能是限于时间吧,老师就没让我们说下去。”
“有些实验,我觉得我们能做,也很有意思,但是老师只是自己演示,我们很想试一试。”
“有些内容,老师喜欢按部就班地讲解下来,我觉得这样的课挺枯燥的,其实我们都懂了,我想讨论一些更加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些声音让我们深深地反思,四平八稳的课堂教学固然没有学术错误,知识体系也还完整,但是这样的课堂缺乏使学生擦出思维火花的激情,学生是不会太喜欢的。
于是我们又针对建设“学生喜欢的课堂”项目,设计了一份定量问卷调查。
通过对访谈资料、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上依然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教师做得多,学生做得少;教师提问得多,学生提问得少”的现象,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感到不满。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学定教”,让课堂充满活力呢?
(三)课堂的“活力”是如何炼成的
“活力课堂”的理念、思想对于课堂来说不应该是天空中美丽的彩虹,稍纵即逝地装点一下教学就淡然隐退,而是要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识,转化为具体的建设策略,最终使课堂生态不断改善。
要把理念、理想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识,达成“改变在课堂”的目标,就要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观察、可对照、可反思、可改善的具体指标。为此,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个反思”:
●预设的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回应与思考?
●有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能讲、可以讲的,教师讲了或多讲了吗?
●有没有对教学重点进行小结?有没有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
●是否足够重视学生的发言,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
●有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或使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这“六个反思”就是六个问题,每一个都指向我们通过调查、观察发现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每一个都在拷问教师:我的课堂有“活力”吗?我的课堂教学有思想、有问题、有思考、有活动、有激情吗?
这“六个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也提供给听课者观察的视角与评价的标准,这“六个反思”也是备课组、教研组集体研修、改善教学的聚焦点,更是教学管理部门推进“活力课堂”建设的有效抓手。围绕这六个问题的观察与评价、反思与改善、实践与研究,从教师个人到备课组、教研组乃至整个学校,“活力课堂”的教学生态在不断地改善,教师也在不断的修炼中提升“搞活”课堂教学的功力。
1.教师的反思与修炼:从“以学定教”开始
细细留意“六个反思”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关键词:时空、多少、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以讲得是否详细、是否清晰作为一堂课的评判标准。而“六个反思”就是要改变这一传统,把思维碰撞、思想交流的时空多留些给学生,把提出问题的时空多留些给学生,减少过于细致、过于繁琐的讲解,将课堂教学思考的基点更准确地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现在,我们的教师对照“六个反思”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理念上的感悟与教学行为上的改善。
教师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对“活力课堂”的理解:
“使课堂充满活力”两个因素的研究不能忽视,一个是“个性”,一个是“自由”。课堂有了“个性”与“自由”,方能涌动“活力”。
我们走入课堂去听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的问题提出后,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而且发言的质量都非常高,几乎与老师期望的答案一样。课堂气氛也非常地活跃。这不得不使人思考:老师是干什么来的?学生都会了,课堂上还有老师存在的必要吗?课堂教学环节中如果没有滞障,是不是一堂好课?
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产生异常问题,比如,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这些偶发事件、异常问题不是课堂的“最大干扰”,恰恰是精彩生成的火种,我们要机智地运用这些偶发教学资源,适时引领,运用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
真正的活力课堂不是表面上的附和,而在于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心始终是连成一线的。当我们在课后静下心来,认真地自省,总能品味出更多。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看透问题的本质,追根溯源,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不要以为找到答案问题就已解决,殊不知找到答案,仅仅是问题解决的基本要求,因为求出答案后而不能把题目所隐含的数学原理揭示出来,就等于在原有的思维水平上简单重复、原地踏步而已。
从这些感悟中,我们感受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已经“解放了思想”,有了不同于传统的观察视角,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更有课堂教学中“活力”生态的切实建设。教师们把课堂教学中的变化记下来,发在博客、微博上。其中有对整堂课的描述与反思,还有不少不拘一格的案例。下面列出两则博文:
博文一:从学生的需求设计问题
我认为以学定教,一切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学生现实的知识基础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准。了解学生“已有的”、“期望有的”,结合教材中要求学生“须有的”;了解学生“乐为的”,拓展教材中“可为的”。在设计这堂信息科技课的时候,我进行了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已经对一般的家庭接入方式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ADSL、有线通、光纤接入等方式,这就是学生“已有的”,但是,真正接触过接入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学生对于如何完成接入十分好奇,这就是学生“期望有的”。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接入方式主要还是ADSL接入方式,这与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很大差距,这就是“须有的”。通过分析,我发现让学生接触因特网接入的过程既是学生“乐为的”,也是教材中“可为的”的拓展内容,不过教材的落脚点在调查各种因特网接入方式的资费,而我设计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即“自己来完成一次接入工作”。只有符合学生需求的课堂设计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教与学产生共鸣。
博文二:从学生的视角理解课文
《庄子·秋水》中有这么一段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是,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判断与思考和他们生活的地域(或文化)、阅历(或年龄)、已有知识(先前经验)是有关系的。所以,人的认知是会有冲突的。
我教《一碗阳春面》,提出一个问题:小说中有没有打动你的细节?回答问题的学生,大约七八个吧,几乎不约而同地找出了小说中北海道面馆老板、老板娘善举的细节。而我期望的关于母子三人的细节却无人关注。
同事执教《合欢树》,试图让学生理解“人生最大的悲伤就是不再悲伤”,然而绕来绕去,学生就是兜不进他开的口子。
所以,不要期望你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你的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不要期望你思考问题的深度就是你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
成人和儿童看出去的世界是不同的,有一条最简单的理由,身高差异导致眼睛望出去的风景不一样,试着蹲下身和坐着的学生说话,同样,试着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文,课堂教学的共鸣就会更多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学生无路处架路,在学生无疑处生疑,沿着学生的问题研究下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也陶冶了自己。
2.教研团队的反思与修炼:从磨课、研课开始
教师的“活力”自省、自觉是“活力课堂”生态形成的基础,备课组、教研组团队的研修则是催化剂。精研课是大同中学建设“活力课堂”备课组、教研组层面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