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讲析高考满分作文
8268800000006

第6章 北京卷(2)

经常来我家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也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儿熟。

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五岁小破孩。“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要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可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说:“卖糖葫芦多幸福啊,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了笑,不语。

十五年后,我长成二十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却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前途而奔波,现在的我,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见了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虽然十五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勾画了十五年前的那个小破孩。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我一只糖葫芦,说:“提前付你的工资,来,向当年一样,帮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而,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二十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要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可就毁喽!”然后,他独自一个人吆喝开了: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破孩、妈妈……

一股热浪敲击着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醇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飘向2008。到那时候,让全世界的友人,都来听听这地道的吆喝、品品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强调“如歌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别具匠心,胜人一筹。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材料生动精彩,笔端饱蘸的时代的变迁,并融进自己的情感。在叙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们对城市变化的脉络有个较全面的立体的认识。全文洋溢着深沉的文化底蕴,语言清新简洁,整句与散句交错,错落有致,给人语言艺术美的享受。

【优秀作文5】

北京的符号(五)

北京考生

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不约而同地,多少文人风尘仆仆地朝你赶来了,古都北京,文人扎根在这儿,你宽广的胸襟温暖了他们,你深情的水土养育了他们,你慈爱的双手抚慰了他们。他们的诗歌中、散文中、传记中;他们的寓所里,魂归处;他们的血脉中,都汩汩流淌着你留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气息,然而他们逝去了,你却依旧恒久存在着,于是你的文人孩子们留下的踪迹,成为了你永恒的符号。

是钱钟书曾居住的三里河的寓所吗?一位学贯中西的大硕儒,不求闻达的学者,“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大儒已逝,但后人瞻仰,仍能感受到那严谨的治学之风。踱步走过,仿佛看见一盏孤灯下的身影。

走过鲁迅曾居住的八道湾,四合院里那株紫藤还开得正旺,侍候周家一辈子的老佣人张淑英依旧踮着小脚穿过庭院,守着周家的故宅,向前去探访的客人叨唠着大先生和二先生。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

走过城南的陶然亭,高君宇和石评梅安然沉睡,青山无语,碑上刻着他们的墓志铭:“我是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般耀亮,我愿死如彗星般迅忽。”陶然亭无语,停滞了峥嵘岁月。

走过“文革”中逃脱“除四旧”浩劫的明城墙、钟鼓楼,就仿佛听见梁思成先生痛心的话语:“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倘若在建筑上失掉自己的特色,是大大有碍瞻观的”;又仿佛看见林徽音与北京市长吴晗争执时的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什刹海畔,有储安平“一万分的失神,一万分的慌张”;昆明湖边,有金岳霖的谈笑风生;荷塘月色下,有朱自清的抒怀。我走过窄窄的小巷,穿过长长的胡同,穿过深深的庭院,处处都是文化的气息,处处都是深藏不露的符号文化。

古都北京,你养育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孩子,他们老去逝去,成了失根的兰花,飘零的浮萍,心里牵挂着你,你是心灵的故乡。他们的灵魂远去,留驻的第一站,一定在你的心头。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符号”一词包罗万象,曾经生活于北京,创作于北京的文人们亦是北京的符号。作者取材于在北京生活过的文人学者的事迹,引用恰当,衔接紧密,并侧重于细节描述,故能使众多的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卓然自立于读者面前。

【优秀作文6】

北京的符号(六)

北京考生

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两侧灰墙间夹着宽宽的马路,仿古的屋檐下,卖的是琳琅满目的外贸商品。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在保护北京的文化遗产,是在留住北京的符号。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要留下的是真实的,能够向后人诉说历史的符号。

北京是文化古都,自然有许多能够传承历史的符号性建筑。就拿四合院来说,曾经的北京处处是古香古色的四合院。然而为了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都市,无数的四合院在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仿英仿美的高楼大厦。不知道当推土机推倒一面面古墙时,北京人是什么心情,是喜,是悲?是为北京走向国际化而喜,还是为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手中毁掉而悲?

我想,一定还是有人悲哀的,不然为何又新建了不少仿古建筑?只是在这些仿古的饭店里,在那些仿古的大街上,我们不再能品到历史的芳香,不再能寻到历史的踪迹。因为它们毕竟不是真正经历过时间冲刷,真正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真正能向后人诉说些什么的建筑。看到这些人们因悲哀而建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悲哀了。

好在还是有四合院保存下来的。然而,在我欣慰的同时,我又被一种更大的失望所笼罩。因为我看到前去参观四合院的人中北京人很少,然而在街上随便找个北京人问些关于四合院的常识,却少有人不以“抱歉”作为回应。看到这些,只觉得心如一下子浸入冰水一般。我原以为,只要留下真正的四合院,北京的符号就不会丢,然而我错了。四合院所承载的是北京特有的文化。四合院被留下了,而那文化也真的被留下了吗?北京的符号就真的没有丢吗?

于是我明白为什么那些仿古建筑很难给人以“古”感,是因为建筑与观赏的人心里早已没有“古”;于是我明白为什么许多文化遗产会那么轻易的遗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早已在心里将其丢弃;于是我明白;要想真正留住北京的符号,首先要让每一位北京人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传承历史的使命。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

毕竟我们谁也不愿听到我们的后代夹杂着伦敦音的北京话。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过人之处表现为作者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作者从反面的角度,引出话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继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关怀,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表达流畅,既避免了对原话题材料的机械重复,又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

【优秀作文7】

北京的符号(七)

北京考生

请救救北京的符号。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岁月的雕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留下了珍贵的符号,等待人们慢慢捡拾。可是人们对于这种恩惠,又做了些什么?

想那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青灰色的瓦,一片古韵中,它怀抱着邻里之间的情谊与幸福,四合院无疑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皇城脚下又留几抹青灰?四方天地间还剩多少邻里温情?轰鸣中,四合院作为北京的符号,支离破碎。

想那咿咿呀呀的胡琴、脸谱上的花,一座戏台间,演出着千年间的悲欢离合。京剧无疑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戏台小世界,世界大戏台”的对联又有几家挂?剧目中的经典又有几人能详?喧闹中,京剧作为北京的符号,越走越远。

想那丁丁当当的响铁、叫卖的吆喝,一条条的胡同中,因为有了那朴实而又如音乐般的吆喝声变得生机勃勃。小贬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磨剪子咧——菜刀——”的歌曲只剩下几人传唱?少了吆喝的糖葫芦又是怎样的孤单?静谧中,吆喝作为北京的符号,消失在一片蓝天中。

想那天桥的杂耍,想那琉璃厂的书画……我站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向外远眺。以前,眼前是远山,是落日,是一个喧闹的北京在我脚下快乐的流淌。而如今,高大的四通桥让我感到历史的渺小,还有一种莫名的悲哀,为了那些已逝的,即逝的,北京的符号。

请救救北京的符号!

当我们走在繁华的王府井时,当我们仰视中关村的双螺旋时,当我们走上世纪坛,当我们走进首都博物馆,我们可以感到这些新符号给北京带来的自豪与骄傲。但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是因为那些即将成为历史的旧符号,那些用无言的支持来充当北京根基的人、物、事,没有皱纹的老人是悲哀的,没有废墟的遗址是无力的,没有尘土的古董是苍白的。同样,失去了四合院、京剧、吆喝、天桥杂耍、琉璃厂书画的北京是平庸而浮浅的。在这些古老的符号消失之前,在北京依然还是北京的时候,我想呼喊:请救救北京的符号。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文章围绕“北京的符号”列举了大量典型材料,作者巧妙地选择了能代表北京的现代与传统文化的许多标志作为切入点,全文自始至终表露出对“北京的符号”流失的痛心,来阐发自己对“传承与创造”北京文化这一理念的见解,文章化实为虚,构思独到。厚重的议论中不乏形象的描述,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