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温州”这个词被世人提及时,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温州人不仅打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独具特色的“温州模式”。
所谓“温州模式”的提法,在1985年最早出现在《解放日报》。后来,“温州模式”的称谓越来越普遍,已经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共识。
具体地说,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温州模式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浙江温州地区为代表,涵盖台州地区在内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无为”的模式。温州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它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经济体制的模式。它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有机融为一体,使改革和发展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变革中成为一个互相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
温州模式之所以成为一种模式得到国内外经济学专家的认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崇,在实践中因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而得到延续,固然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式有着密切联系,和温州人自身肯拼肯干肯吃苦的精神也是分不开的。
温州模式最可贵、最令人敬佩的一点,就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人的这种性格与温州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都密不可分。温州地处沿海,早在1876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附约,就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使温州有着久远的经商传统、开放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而且有广泛的海外关系,因此商业文化或者说市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在这样的地理、历史、文化条件下养育出的温州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甘于贫困。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他们不辞艰辛,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那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就未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或很少与市场接触,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成规,以致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温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只要我们亲身到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看看,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差距有多大。“温州模式”的形成绝非偶然,这样的模式也不是能够完全复制的。温州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温州人特殊的心理、品质方面的特点。温州人能够不远千里到异地他乡开发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设法寻找赚钱的机会,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却又不去学。当然,有了温州的经验,以及在全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在改变之中,不过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全国各地在学习温州人的成功经验、学习“温州模式”时,虽然不能照搬温州成功经验,但是温州人的成功精神,还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温州模式”下的企业形式也自有其特点。一般而言,温州的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开发能力弱。这也有其历史原因。但温州人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把别的企业的产品仿造得足以乱真。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这难以完全避免。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温州的商品尽管质量不高,仍还可以“横行”于市场。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内外市场情况变了,许多商品供过于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更加激烈了,更不容许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一味模仿不仅吃不开,还会阻碍技术创新。对此,温州有些企业已经注意到了,正在改进,他们的品牌意识也在增强。然而受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窄、技术力量弱的限制,温州企业如何提高技术水平,开发新技术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温州在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方面相当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则相当弱。为在未来的市场上继续保持竞争的优势,温州面临着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课题。面对这些困难,聪明坚毅的温州人一定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改进和弥补。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完美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温州,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确实出过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究其原因有民营经济自身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规范的问题。对此应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试想,如果当年在处理柳市制造和销售伪劣低压电器问题时,一棍子将其打死,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同样,如果当时不严加整顿,不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市”的方针,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
所以各地在学习“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对待民营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应该批判性地接受,去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有的地方一看到民营经济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把民营经济看作漆黑一团,借整顿之名,将其封杀,更多的地方则是从本地的狭隘利益、短期的利益出发,对严重破坏市场规则的民营企业,肆意包庇,甚至纵容,这样,民营经济同样会走上绝路,因为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造就优秀的民营企业。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认识这个道理,他们应该从“温州模式”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教益。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虽然“温州模式”现在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它以往有过现今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温州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这是各地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时更应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