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佛陀
“释义”
不懂得宽恕别人,不原谅别人所犯的错误,其实是苦了自己。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坦荡,一种豁达。宽容是人类的美德。
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弟子违犯寺归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过了一会儿,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此后,这样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宽容是潇洒,是忘却,是忍耐,是洞察。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话语,就会带来包涵与谅解,这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也在于此。
宽容是一种胸襟和气度。由生活、社会压力造成的不宽容是外来的,而自身带来的不宽容,却往往被忽视。现实生活中,与朋友交往,要学会宽容。人们对往事耿耿于怀,这与看问题的角度有关。有些人遇事时头脑发热,主观偏激,出言不逊,把矛头指向对方;事过之后依然怨愤难平,总感到对方对不住自己,心理不平衡,自然难以走到一起。如果这些人头脑冷静一些,变一变看问题的角度,多从当时发生问题的客观条件、对方的处境去考虑,就会变得客观一些,并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进而原谅对方的过失。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寻找,自己来制造。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敏感,过于敏感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是自找麻烦。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就要先断恶缘。
需要指出的是,宽容绝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和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取的态度。
处处宽容别人,决不软弱,绝不是面对现实无可奈何。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思想更加宽阔,更加快乐。
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关键是心里是如何选择的。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如果一个人选择了宽恕,他就能将阳光洒满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