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四年(1011),范仲淹到达睢阳应天府书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此时,这里有许多名师执教,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同窗学友可以切磋,又有大量的经籍可以阅读。戚同文贫贱不屈、刻苦好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已经成为书院的校风与学风。尽管戚同文已去世三十多年,范仲淹仍以戚同文为楷模。范仲淹在原本刻苦的基础上,要求自己更加严刻,更加吃苦,更加自觉地磨砺自己,几近苛刻的程度。每天诵读到深夜,疲倦欲睡之时,便用冷水洗洗脸,清醒一下头脑继续诵读,5年中竟没有脱掉衣服睡过觉。他依然保持在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时吃粥的习惯,即所谓“划粥断齑”,天天吃两餐稀粥,吃点咸菜。有时白天只吃一餐粥,而且到日偏西才吃。书院的师生都称赞范仲淹是“颜回转世”,都以他为榜样,苦学深思,立志成才。
范仲淹在书院苦读的第四个年头,应天府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宋真宗继位以后,为了掩饰宫廷中“争权灭亲”丑闻,在王钦若等一伙人的密谋策划下,大搞“降天书”、“封禅泰山”的迷信活动。宋真宗四处巡游祭祀,弄得臣民迷惑惶恐,他自称“道君皇帝”。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宋真宗到亳州太清宫去拜谒老子庙,加封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紧接着又来应天府拜谒赵家祖庙——圣祖殿,并再降天书,群臣绘声绘色编造附和说:天书从皇帝车驾上空缓缓降下,又有瑞霭绕庙,彩云腾空,还有黄云覆辇,紫气护幄。说得天花乱坠,以假乱真。百官朝贺,上下传呼万岁,震天动地。一时间,应天府城内,万人空巷,人声鼎沸。同时又下诏书:应天府升为南京,施行特赦,让广大臣民在“重熙颁庆楼”大吃宴席3天,男女老幼无不争先恐后地去观看当朝天子的真容,品尝御赐的美酒佳肴,领略太平盛世的景象。应天府书院也不例外,教师与学子,倾校而出,唯独范仲淹一人静坐学舍,若无其事,坦然读书。应天府留守的儿子回来后十分不解地询问范仲淹:“能有见到皇帝的机会实在难得,你为什么要错过呢?难道学习还在乎这一天半天吗?”范仲淹胸有成竹地说:“以后再见也不晚。”
留守的儿子将范仲淹天天吃粥和不出去观驾的情况,回家告诉了家父。家父让儿子带上官府厨师做的饭菜送给范仲淹。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去看范仲淹,发现他送的饭菜一点没动,都发了霉。留守的儿子异常不悦地说:“我家大人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让我送来饭菜招待你,你竟然没有吃,难道是玷污了你,有过错吗?”范仲淹匆忙地表示歉意解释说:“家父大人和你的一片深情厚谊,让我十分感动。但我长久吃粥已经成了习惯,今突然吃了您的如此丰盛的美味佳肴,以后我怎么能再安于吃粥呢?”留守的儿子听罢,既感动,又惊讶:范仲淹所思所为,异乎寻常。
《睢阳学舍书怀》是范仲淹五年苦读心志的形象表达。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西汉王褒作《洞箫赋》,受益州刺史举荐,被召入朝;西晋文坛领袖张华,身处云阁,慨然有感,作《鹪鹩赋》;晋国大夫俞伯牙善抚琴,高山流水觅知音,终于在山野间寻到真正的知音钟子期。范仲淹在睢阳学舍,像颜回那样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地攻读,“大通六经之旨”,尤长于《易》。他以先贤斯文之道自任,以国之栋梁之才自许,殷切地期待知音,殷切地寻觅知音。但范仲淹自信,终有拨云见日大展宏图之日。“涧松何必怨山苗”,也是有典故的,意思是生长在山涧中的松树不必怨恨山巅的青草天生占据高位。此诗表达了范仲淹的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