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淹在醴泉寺寄读的第三年,家境愈加困顿,母亲也愈加操劳辛苦。朱氏兄弟中有的生活不检点,浪费财物,范仲淹多次好言相劝,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引起对方的抵触情绪。有一次,朱氏兄弟的浪费不节,惹得母亲生气,母亲批评他,他不仅不听,还顶撞了几句。范仲淹实在看不下去,再次劝告制止,朱氏兄弟竟怒气冲冲地说:“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钱,与你有何相干?”范仲淹一听,话中有话,懵了!他询问母亲,母亲泪流满面,默默无语。他更加疑惑,便外出询问自己最知己的朋友,朋友被追逼无奈,只好简略地透露了他随母改嫁徙居长山的身世。这一听,宛如五雷轰顶,异常震惊,觉得眼前家中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震惊之后,过去心底的种种谜团疑云,也豁然开朗了。他懂事起,无论家内家外,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走在街头巷尾,总有一些左邻右舍的人,以异样的眼光注视着他,有的人还低声地嘀咕着什么。继父虽然对范仲淹呵护疼爱有加,但礼教构成的习惯势力是巨大而可怕的,宗法思想,嫡庶之别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因母改嫁,备受歧视,范仲淹心底的谜团彻底解开了,心中异常痛苦。他彻夜无眠,思前想后,誓要离开长山朱家,自强自立,且决意自立门户。
继续读书,通过科举入仕,是唯一靠自己奋斗而改变命运的路。漫游关中时他曾听闻应天府书院是天下最著名的学府,他想投奔应天府去求学。范仲淹回到醴泉寺,将家庭的变故和自己的打算,倾诉给恩师和诸僧友。醴泉寺的师徒都更加同情志向远大发愤读书的范仲淹,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寺院的住持高僧谆谆地告诉他说:“南都应天府,秦置睢阳县,唐为宋州。太祖皇帝曾为归德军(即宋州)节度使,所以登基后定国号宋。所以,景德三年,宋真宗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创建大宋,便将宋州改为应天府。应天府是大宋皇朝的发祥之地。书院最早是五代后晋时儒生杨慤在趙直将军的支持下创建,杨慤去世后,由学生戚同文主持,声名播满天下。戚同文先生的身世与你相似,幼时父母双亡,寄养在祖母的娘家。杨慤教授生徒之初,收留了戚同文,不到一年竟诵完五经。杨很器重同文,将妹妹许配给同文为妻。因身处乱世,戚同文绝意仕进,便主持了学舍,各地有志学子,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先生终生乐善好施,以行义为贵,深为世人推重,其门人追称他为坚素先生。现在的书院是应天府富户曹诚,仰慕先贤戚同文先生高风,斥巨资重建房舍150余间,聚书数千卷,聘戚同文先生的裔孙戚舜宾主持,当今皇帝赐匾额应天府书院。你去南都攻读,定有所成,你放心地去吧。”恩师一席话,更加坚定了范仲淹选择的人生之路。
范仲淹回家带上简单的行李和琴剑,与母亲相约十年为期,拜别母亲,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长山朱家。范仲淹走后,母亲五内俱焚,悔恨交加,急派人要追回范仲淹。范仲淹主意已决,对来人说:“恳请转告母亲大人,让她老人家保重,等我考中进士,一定来接母亲大人奉养。”仲淹又再三拜托来人,请费心关照他的母亲,说声“十年再见”,径奔南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