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出生于徐州,两岁丧父,母亲谢氏改嫁给朱文翰。从此,范仲淹在继父朱文翰的指导下刻苦读书。
青年范仲淹就读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应天书院是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学术非常活跃。范仲淹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发愤苦读,划粥断齑,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一举考中了进士,出任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开始了治理国家、辅佐朝廷的政治生涯。
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一个平凡的生命降生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的官舍,他就是后来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
范仲淹,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其父范墉博学能文,为官耿直,随吴越国王钱俶归宋后,先后任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范墉早年丧妻,续娶了性情温顺善良、持家勤俭的谢氏为妻,即仲淹的生身母亲。当时,仲淹母子随范墉居住在徐州,日子虽不富裕,倒也安康。天有不测风云,在仲淹两岁那年,父亲突然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范墉一生为官清廉,家无积蓄,突遭不幸,使谢氏束手无策,靠官府和好心人的帮助,才将丈夫的灵柩运回苏州老家,安葬于天平山范氏祖茔。
谢氏把丈夫安葬后,就暂宿在范坟附近的咒钵庵里。母子贫而无依,没有生活来源,虽有乡亲们的接济,但终究不是办法。仲淹四岁那年,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的朱文翰新丧妻室,经人介绍续娶了范母谢氏,仲淹也遂改朱姓,名说(读“悦”)。
朱文翰,字苑文,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长山镇)人,端拱二年进士,也是为人清廉耿直,不怕得罪朝廷、权贵,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没有安生过。仲淹母子也就自然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据说,仲淹曾随继父在池州(今安徽贵池)的青阳长山读书数年。后人为纪念范仲淹,便将此山改名为“读山”。
仲淹9岁那年,继父调任安乡,仲淹母子又随朱文翰西去上任,路过岳州时,他们游览了岳阳楼,然后乘船穿过八百里洞庭湖到达西岸的安乡县。
安乡,宋时归属澧州,虽为小郡,却三面皆湖,山清水秀。在县治鹤港之北,有一道观名叫兴国观,它“俯瞰澧水,梁山、药山陈其前,大鲸、西湖汇其侧,举目数百里,轩豁宏爽,面执旷杰”(宋王任《澧州重修范文正公书堂记》),非但壮观,且极为幽静,春无蛙声,夏无蚊虫。朱文翰便安置仲淹在这里读书,并得到兴国观中司马道士的启蒙教育。仲淹在安乡数年,不但学业大进,而且因常在湖岸玩耍,在湖里捉鱼,对洞庭湖的风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形象,故而四十年后在邓州应滕子京之请时,文思如泉,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此后,范仲淹又到淄州秋口(今山东淄博)、长山醴泉寺(今山东邹平)、南都(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等处读书,终于在27岁时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坎坷的身世,贫困的童年,颠沛流离的少年,使范仲淹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感受了社会最低层民众的苦难,同时也受到了道家、佛家、儒家等多方面知识的熏陶,无疑为他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