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忧国忧民:范仲淹
8333400000052

第52章 俭以养德,乐善好施

范仲淹一生为人性情刚直,凛然正气,乍看非常严肃认真,外表给人强势之感,但实质却是一名内心热情、极具人情味的人。他一生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虽然政坛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但其谦和向善、勤廉乐施的为人原则始终伴随他的一生。在母亲还在世的时候,由于收入不高,生活相当节俭。后来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他依然保持一贯的俭朴生活,有人形容他一生当中从没有体验过像他那样高官应得到的享受和待遇,足见其清廉之极。我们从影视媒体中经常看到,在古代,达官显贵位居高职之流,他们的生活是何等安逸享乐,范仲淹从其官职上应该算是此类,但从史书上却查不到任何他及家人子女挥霍浪费、贪图享乐之据,所记载的全是其节俭质朴、乐善好施、以德报恩的文献资料。

让我们看看他节俭向善、以德报恩的一些事。

范仲淹治国有方,治家亦有道。他不仅言传身教,也时刻提醒自己的子女,更要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清贫一生,这也是他一生坚持的为人操守。他时常将自己的勤俭经历讲给自己的孩子,讲他少年醴泉寺求学划粥断齑的经历,讲他在南京应天府书院就读期间拒绝同学送饭菜的故事,以及后来即使“居庙堂之高”之际,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讲自己的母亲如何节俭持家,供养自己求学苦读,自己又是如何和母亲相依为命,渡过难关的经历,教育子女从小养成勤俭自强的性格。

史书记载,家里除非有宾客来访,否则吃饭不以肉食为主菜,他自己和妻儿的衣食仅能维持温饱。应该说他的家风就是这样并且一直影响传承到后代子女。范仲淹训子节俭办婚事的故事,已经传为佳话。

据说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准备结婚,他觉得结婚是人生大事,父亲又是官居要职,于是就想要把婚事办得体面一些。正好他的大哥纯佑要进京办事,他便列了一张长长的购物清单,让长兄在京城帮助采购。纯祐将弟弟托他购物之事禀告了父亲,本来他以为父亲看到这张单子,会认为弟弟已经能够自己谋划自己的生活,父亲会很开心很快乐,没想到范仲淹看了购物清单后大为不悦,叹道:“我家历来清廉俭朴,岂能纵容后代如此奢侈!”于是提笔在购物清单上写道:“一人站着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上坐;家中还有两口人,退回娇儿细琢磨。”原来,范仲淹的四句话是个字谜,谜底是个“俭”字(原繁体字“儉”)。结果纯祐只好将单子退给弟弟。

范纯仁接过清单仔细琢磨,他深知家父的意思,顿觉羞愧不已,于是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后来家里还是非常节俭地操办了纯仁的婚事。纯仁未过门的妻子王氏从家里带来罗绮做床帐,范仲淹看到后非常气愤:做帐子怎能用这么贵重的材料?我家一向清俭,决不能任其败坏家风。如果她敢带这样东西过门,我就当众把它烧掉!无奈王氏只得悄悄撤下不再使用。在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影响下,范仲淹的儿子们个个都有父亲的风范,次子范纯仁最为出色。

范纯仁一生廉俭,自布衣至宰相,始终如一,所得俸给,都用以扩展范氏义庄。《宋史本传》说他常训勉亲人子弟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可见范纯仁也跟范仲淹一样,是一位品德崇高,律己甚严的人。

范仲淹一生乐善好施,他的薪俸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有困难的人,而对自己及家人花费甚少。世称“泰山先生”的学者孙复就是在范仲淹的资助下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家。

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被贬到浙江任职,期间一名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孙居中家贫子幼,其家属经济拮据,知道此情后范仲淹便赠钱数百缗(缗,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雇了一条船,把孙居中的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他还不放心,专门派一位老衙役护送。为避免途中关卡阻拦,范仲淹交给老衙役一首诗,并嘱咐道:如果过关过卡有阻,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诗云:“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可见范仲淹何等爱心,何等心细。

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时,曾命次子范纯仁将俸禄五百斛麦子,用船运送回苏州老家。船过丹阳,纯仁上岸拜见父亲的老友石延年,得知石家父母亡故,无钱办理丧事,已经困居丹阳二月余。范纯仁一看这个情况,马上就把五百斛的麦子都卖掉,把卖麦子所得的钱都给了石延年。石延年收了钱后,仍然面露难色地说:“您的好意我领了,但这些钱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啊!”范纯仁索性就把他坐的那条船也卖掉,把卖船所得的钱又悉数给了石延年。范纯仁回京后把整个过程向范仲淹汇报,当说到五百斛的麦子都卖掉钱还是不够时,范仲淹急着问:“为什么不把船也卖掉?”纯仁赶忙回复父亲船也被卖掉了,所得钱款全都给石延年了。范仲淹听了之后很高兴,连连称赞儿子做得对。清朝乾隆帝南巡,三次到过天平山范仲淹故居,并敕建“高义园”褒扬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