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婆婆结婚七十六年的爱情故事
2010年到2014年,我们含悲忍泪送走了三位高堂。我那九十三岁的父亲,走在2014年清明节翌日;我那九十三岁的婆婆,走在2013年中秋节前夕;我那离休的八十七岁高龄的公公,走在2010年1月4日。
而我那十子之母的妈妈,积劳成疾,才六十六岁就于1991年的“五一”节永远地别离了人间。
他们都走得心安、满足,平静地进入了长眠;他们都走在自己出生、长大、结婚、生儿育女的乡下故居和满堂的子孙、乡亲面前;他们都走在重大节日的假期,带给所有凭吊的人以方便;他们都走在隆重的葬仪和宏大的送葬队伍的前呼后拥之中;他们都安睡在青山秀水的画境中。他们的精神得以发扬,他们的美德得以继承,他们的故事成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谈。
这里我记录的是公公婆婆相濡以沫,夫妇生活七十六年,不论贫穷富贵、生老疾病,始终相敬如宾、和谐美好,不曾有过一次翻脸拌嘴的的爱情故事。
一、执手美少年
公公1923年出生,十五岁的少年就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长他两岁的婆婆结婚了。生长在大山脚下、家境贫寒的婆婆可是她爷爷、奶奶、父母、兄长的掌上明珠。“因为女孩只我一个,就是要天上的月亮,他们也会学猴子去捞,叠罗汉用长竹竿向天搅。”听说婆婆幼时就是那种娇美可人、聪敏好学、伶牙俐齿、人见人爱的好女孩。“爸爸宁可将其中一个哥哥送出当人家继子,也舍不得将我早嫁出,所以我到1937年十七岁才结婚,是八抬大轿把我风风光光抬进刘家的。”小媳妇进家就备受器重,持家理事、孝敬长辈、纺纱织布、刺绣缝衣,样样做得人人夸赞。“你们的父亲更是知书达理、细语轻言、笑脸见面、老婆优先。哪个不讲‘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田庄’,我嫁了个好丈夫。”婆婆每次讲起婚娶前后的那些乐事,虽过去了七十多年还如数家珍,如在昨天。每讲一次,她的身心表里是那么得幸福、快乐,感染着所有听故事的人。大家羡慕她是名副其实的“福妹子”。他们的婚姻简直是前世今生少有的绝配。
二、蒲苇韧如丝
在婆婆的眼里,公公是个可人的白面书生、白马王子,是小个子弟弟,婚后十一年还读了十年书。婆婆目光长远,为了公公的前程,宁可辜负自己的青春;在痛失长到四五岁的可爱长子后,还支持公公读完中学;1945年生下二儿子(我夫),又支持二十二岁的公公考入湖南省立五师,再读三年书。公公回家乡从事小学教育,教了不到一年书,又和婆婆商量,瞒着父母,于1949年5月考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8月入学就读。
入校后,因为音信受控,公公跟婆婆断了联系。爷爷奶奶盼儿思儿就问婆婆。儿子才五岁,大女复出,那情势对一个二十八岁的少妇来说是何等着急呀!婆婆内心因爱生苦不得解脱,以致朝思夜念泪自流,牵肠挂肚人消瘦。徐徐回望曾经属于彼此的夜晚,回望公公从五师回来给她寻医买药的温馨场面。那时候,我们的家乡还没有公路和汽车,公公婆婆就像牛郎织女那样被天河分隔,好难见面。婆婆身体虚弱,常年服药,公公每逢月假,就步行两百多里回家。他每次回家进屋就干活,就陪婆婆看医生,开处方,再到几十里外去买药、买好吃的,偶尔也买漂亮的新衣服。他通常一买药就是十五到二十副,买回来就熬,熬好还先尝过凉热和苦涩,待婆婆喝完,再打水给她漱口,好言安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份忠诚体贴从不褪色。
婆婆回望出山进城上大学的那次,小两口形影相随,临别执手不放,依依惜别,那情景更是令其长夜难眠、辗转反侧。
白日里邻里乡亲的出双入对,夫唱妇随;粉蝶在菜地花间双双起舞,庭院中公鸡母鸡的嬉戏交合,哪一景不挑逗着婆婆的思绪和芳心,难道他在路上有何不测?难道……他不会的,他是个小心谨慎,从一而终的人。夜空的千千晚星神秘地眨着眼睛,月亮因有星星相伴,十五、十六分外明,分外圆。“夫君啊,你哪天给我一个信,一声问候,一声叮咛?我们这家何时能团圆?”
婆婆想到了挑担卖货的生意人会去省城、县城进货,就托他们四处打听,还强作欢颜宽慰父母,说是“考完试就回来”。
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熬过一个月,这边信息没有着落,家庭的顶梁柱垮塌——爷爷病了。
要知道,爷爷是棵“摇钱树”。满塘的鱼、满仓的粮、满栏的猪、吃不完的菜,全都是他的“杰作”。爷爷是个大能人,当地的婚丧大事,首请爷爷做大厨;爷爷最疼家人,到哪里干活还把孙子带上,常常一头挑着孙子,一头挑着地里的产出笑嘻嘻地回家。
婆婆深知家中岂能少了当家的男人。她四处借钱医治,但无效。在这年十月,爷爷就过世了,才六十岁。这时公公在何方?婆婆望眼欲穿,奶奶无计可施。婆婆挺直脊梁,弱肩担重担,孝子孝媳全是她,借来棺材,筹集款项,借力族邻,让爷爷入土为安。她的能干、强悍从此广传梓里。
办完丧事,奶奶的三寸金莲紧锣密鼓细敲着浆洗缝补、烧茶煮饭、扫地喂猪等内务。婆婆因信守着对公公的那份爱,坚守着这块产生爱的土壤,孝敬着奶奶,抚养着一双儿女,像男人那样管理、耕种着属于这个家的全部山河、土地。盼着、等着公公,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回来,他不是陈世美”。
终于有一天,卖货的人告诉婆婆,在长沙找到了公公,因为是机密,不能给家里写信。
半年后,公公毕业了,回家报喜:从1950年2月起进驻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工作到1980年12月以离休干部身份退休)
久别胜新婚,不久他们有了第二个女儿,但还是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就像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这对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夫妇来说实在是不解渴,但工作的人都这样,没办法。婆婆没工作,公公可以接婆婆进省城去住。但没有公路和汽车,婆婆带着小的来回一次何等艰辛,拉一个、背一个,还得住旅馆。为了这份爱,凤飞彩云追,雁叫鸟相随,婆婆当个拼命三郎有滋味。暑往寒来,到1956年,政策许可农村家属进城落户,从家出山十公里也有了公路和汽车。婆婆欢天喜地带上三个孩子和七十岁的奶奶,租住在长沙的油铺街。婆婆和公公正值“出山虎”的年龄,1957年就有了满崽(第五胎)。这个满崽如今子承父业,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民法经济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在中信银行湖南省分行工作,是刘氏家族中难得的能人。
1958年,政策要求不是长沙户口的家属返乡,婆婆留下在校读书的二子住校读初、高中(后来考取华南理工学院,成为高级工程师)。她又怀抱手牵领着老的、小的回乡下(长女正读小学三年级),和公公重复着鸿雁传书、鹊桥相会的日子,这种日子一直延续到1980年公公离休。如今好些人搂着脖子“我爱你”,青筋突出地唱着“爱你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并不懂真爱是什么,今年结,明年离,引发许多伤风败俗的事件。我说,爱是双方的付出;爱是贫穷和富有、灾难与疾病、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爱就要爱出个忠贞不贰;爱也要为子孙做出好榜样……婆婆和公公就是这样爱着,过了四十五年聚少离多、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
三、磐石无转移
公公在省城大银行工作了三十年,任劳任怨,遵纪守法,洁身自好,克勤克俭,除给住校的儿子每个月八元的伙食费和自己吃食堂的生活费外,都留给婆婆开支,自己上下班都走路。
1980年公公退休,满崽顶职。公公回到乡下,尽丈夫、儿子的责任,这才结束了长期分居的生活。老夫妻形影不离,出双入对,相敬如宾,孝敬奶奶直到奶奶九十五岁过世。他们对在农村出生的五个外孙(外孙女)都特别怜爱和扶持。后来,这五个孩子都学有所成,立业成家在长沙,又发展成十五个。每逢节假日,全都承欢公公、婆婆膝下,犹如老人当年的爱情之树开满繁花,结满硕果。
政策划定1949年10月1日前入学湖南革命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在报上登有姓名的为离休干部。公公入围,有了在长沙的三室一厅的住房。婆婆苦尽甘来,当年杳无音信的通宵寂寞化作了今日心想事成的欢声笑语。她觉得当时为爱付出的太值了!以后,婆婆享受了离休干部家属的待遇。当她和老伴随老干部局组织的离休人员一起坐飞机、乘火车外出旅游时,当她享受到可以报销一半医药费和每个月的生活补贴时,当她听到银行还想返聘公公时……婆婆的心里觉得高兴,仍然跟过去一样,鼎力支持公公为国为民再多做一点事,公公一直工作到七十岁。
婆婆七十岁那年,长孙女从“北大”写了一副寿联送给她,真的让婆婆高兴到八十岁,对联是这样写的:
“有夫立德,有子立功,有媳立言,算过去七十年,春种秋收,此日儿孙抒敬爱;
为妇则贤,为母则慈,为姥则惠,到今后一百岁,家和人健,当时仙佛许康宁。”
婆婆常常站在对联前,给她身边的人念(她记性好,已经能识得常用字),夸奖对联写得好:“我这七十年正是这样子。老公确实好,七十年从来都是你敬重我,我敬重你,从不恶声恶气;家人个个好。上梁正,下梁才不歪呢。”
“老公字也写得好,对子也作得好,就是不作。”公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2000年,孙女、孙女婿回国,公公就在家门贴上对联:
国建五旬迎国庆,
龙腾千载接双英。
横批:世纪新歌
行家里手都称赞此联作的对仗工整,气势不凡。
公公夸婆婆教子有方,才有今日的好后代;婆婆说晚辈都像公公那样会读书,爱读书。婆婆还细数着:公公读书十七年,上“革大”;儿子读完高中上华南理工学院;孙女高中毕业上北京大学,留学美国。如今再带回来一个留学生。“要不是当年我那么支持他(公公)读书,就没有今天啊!”发福得像卡通爷爷的公公忙说:“那是自然,那是自然了。哪个都晓得!”
沐浴在爱河(来自各方的爱)里的人,只觉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眨眼又是一年,公公七十八岁,婆婆已经是八十的人了。
公公满怀激情写下一副嵌有婆婆“淑英”名字的寿联,送给相濡以沫六十三年的爱妻,对联是这样写的:
淑昔鼎力助寒儒,理家务,事农耕,胜过男人,八十载历竭风霜。喜今朝,晚景愉怀,苦尽甜来卿自乐;
英今暮春开寿宴,赖共党,好政策,温暖人心,一家人和睦相处。欣此日,儿孙绕膝,丰衣足食我同欢。
这是丈夫对妻子爱的由衷表达,是对婆婆八十年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婆婆一生为他、为家做出贡献的千般感激。他还告诫家人这晚年的幸福从哪里来?全靠国家好政策,温暖人心。
纯洁的爱情就这么神奇,它让人笑脸相迎,笑口常开,快乐幸福,容颜难老,健康长寿;它让人再苦也不觉得累,再难也吓不倒,往往能坚持到穷变富,云升霞,地增产;它还能一辈一辈传一辈,家风永继。
潜移默化,他们的四个儿女也都拥有美满的家庭,和谐的夫妻生活,孝顺的子女、孙子女。
公公活到八十七岁。去世前,尽管一家子亲人伺候,还有乡亲相顾,但婆婆每天起床后,洗把脸就往公公床前跑,然后坐下来,拉着公公的手,抚摸着、暖和着,说着心里话,问需要、问病情,说家里的乐事,说谁又来看望了……
公公一声声缠绵似的说:“你跟我去吧”“跟我去吧——”婆婆说:“要得,你想去哪里,我跟你去。”“回老家——”“好,跟你回老家”婆婆顺应公公的要求,提议当即回老家。
回到老屋,房顶已经揭掉一半瓦,满崽正进行着建新房的第一步。为了满足公公的愿望,迅即买来彩条布覆盖。在他们当年结婚生子的正房,婆婆始终端坐在床前,牵着他的手,说着安抚的话,身后是孝顺的子女、孙子女、第四代,邻里乡亲。公公享受着婆婆的那份爱、家庭的温馨,心满意足地安然离世。
公公过世后,为了给婆婆排解忧伤,在她的亲家和四个子女的陪伴下,婆婆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旅游。回家以后每一天,婆婆都会跟保姆、邻居谈起他俩相敬如宾几十年,从来没有翻过脸,她的幸福晚年首先是搭帮中国共产党的好政策,然后就是搭帮公公,当然离不开子女、孙子女等的孝敬。
2011年,旧居变别墅。在这里,隆重庆祝婆婆的九十大寿。寿宴前是婆婆领着一家老小二三十号人,给公公的遗像跪拜。婆婆的卧室仍然在当年新婚正房的位置,只是有空调,有实木地板,有全新的家具和席梦思床……
大客厅里,婆婆在搓麻将,人家称赞她耳聪目明,不戴眼镜。她高兴地说:“这双眼睛就是在邵阳开的刀,那年都八十五岁了,医生水平高,我那儿子、媳妇招呼得好……两只眼睛六千元手术费,老公单位报销了一半呢!”
其实,大家都晓得,婆婆说的哪一个好又离开过公公呢。
公公的遗像在哪里,婆婆要求饭菜水果就供到哪里,纸钱就烧到哪里,最后,特别记得倒上热茶——因为这是公公的第一需要。梦见公公说他的房子渗水,婆婆就找来工匠,扎了个七彩楼房(纸的)烧给公公。
公公婆婆的这深情,这深爱,忠贞不渝、弥久不衰,一直伴着婆婆走完九十三年,最后去天国和公公再续前缘。
年轻人,你们读完故事,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相爱的两个人,如果做到八个字:宽容、尊重、信任、守持,就可以白头偕老,爱情永恒了。
2014年8月2日(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