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的爸爸妈妈》读后
一
2011年7月月初,我和老伴从波士顿经华盛顿飞抵肯塔基州莱城,在珊的家里住了四天。此行了却了自己数十年对弟子的牵挂,完成了珊的母亲生前的嘱托,还带去了珊的少年同窗的关心与问候,为近年来珊一次次的诚邀画上了句号。
在珊位于城郊的别墅里,我们受到了她一家人热情周到、体贴入微的招待,享受了父母在女儿家一样的礼遇。
有一天,我在珊的电脑里看到尚未付梓的《天堂里的爸爸妈妈》,一边读,一边被书中深情的回忆、真诚的反思以及对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追悔所打动。这本起意于感恩父母、答谢友人的小册子,写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从这份普通人家的情感记录中,我看到了两位已逝的长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以及他们的儿女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爱与责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我回忆起与龙、珊兄妹的母亲老周三十八年交往中的一些故事……
二
我和老周的缘分始于1974年。是年初秋,龙进入我班读初中。
老周新中国成立初期毕业于长沙一师,我是湖南师范学院六八届生物系的学生。两校隔江相望,都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不同的是,我毕业后分到邵阳市一中教书,当园丁至退休;老周因工作需要先在省总工会从事工人师资培训,后随夫改行到邵阳和娄底的物资部门工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学老师,课余时间要走家访。开学后不久,我和老周有了初次接触。
龙的家位于市区一个叫作曹婆井的杂乱、拥挤的居民住宅院内。一进门,只见室内简洁整齐,一尘不染,一位文雅谦和、笑意盈盈的中年妇女迎上前来,让座、倒茶……她就是老周。那一年,她四十四岁,我刚过而立。相互一介绍,她是浏阳人,我是宁乡人,彼此都读过师范,自有共同的话题。我们说孩子、聊家常、谈教学,一见如故。我印象最深的是龙和珊的书箱——一个个装满各种书籍的纸箱,箱外贴有分类标签,里面的书都编了书号,依次排列,井然有序,书面干净,书角平整。老周告诉我,自孩子牙牙学语始,她就注意培养小兄妹看书、爱书、惜书的好习惯。我请她以“如何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读书习惯”为题跟其他家长讲讲自己的体会,老周答应了。不久,在新学期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周和另外几位家长的发言赢得了与会家长们的热烈掌声。家长互学互促,推动了我班良好学风的形成。
老周说,为了孩子的圣洁,她一怀上孩子,就和老王分床而睡,直到孩子出世。她说,人之初,性本善,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作为父母,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面前,大人要从严律己,以身作则,丝毫也不能随便。不然,孩子学了坏样,养成了不良习惯,长大后很难回头。孩子上学后,家长要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发现不好的苗头,要追根溯源,及时纠正,不能迁就。
三
两年后,龙初中毕业,升入本校高中。他和82班不少同学成了高一年级各班的班干部,总人数居同届初中毕业班之首。同校老师要我传授培养学生骨干特别是男生骨干的经验。我说:本人何德何能?我靠的是家长率先垂范,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促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事实也是如此,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家长传帮带,始终不懈怠,幼苗方能根正叶茂,茁壮成长。
接着珊进入初一,又是我当班主任。她长相像老周,为人处事亦如老周一样热情开朗,还带着豆蔻女孩难得一见的感召力,又有龙的文笔,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老周则像场外教练一样,关注珊的进步,为她鼓劲加油,向她提建议:打铁先要自身硬,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吃得亏打得堆……珊成了我班“五朵金花”之一。80年代末,珊只身赴美,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从费城到纽约,再从康州到莱城,珊以中国女孩的顽强好学、勤奋睿智征服了自负、挑剔的西方人,成为肯塔基州大学执掌数十亿美元预算的财务总监。珊的成功实现了老周的梦想,而珊说,因为小时候妈妈的严格要求,去掉了骄娇二气,能吃苦,肯付出,不放弃,才能克服困难,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四
1978年,龙上大学,珊进高中,我的大女儿芳入小学。芳的学校离老周家不远。有段时间我教学任务特别重,老周怕我分心,影响工作,芳放学后,老周把芳接到家里,管吃管喝洗头洗澡讲故事。听说芳十六岁考上北大,老周专门托人从娄底捎来三样礼物:钢笔、日记本、绿色羊毛围巾——长辈的鼓励与温暖至今珍藏在芳的心里。芳就读美国常春藤学校的博士后,专程到康州拜会她尊敬的周姨和王伯伯,看望引以为榜样的珊姐一家,留下了珍贵合影。如今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芳仍然记得她儿时的感言:周姨肚子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心无愧疚神常逸,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周就是这种人。她待人,有求必应;别人有困难,她慷慨解囊;对公家的财物,她“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一句话,无论做人做事,老周都是问心无愧。主人与保姆,相处得好的不多,老周却和保姆亲如一家,甚至比一家人还亲。保姆在老周家一做十多年,从没换过人。老周的工资全部交给保姆,任其当家做主。保姆病了,老周亲自陪她看医生,住医院,动手术,“摘”下一个数斤重的大瘤子。龙大了,珊又大了,保姆的儿子也在老周家长大成人。保姆的儿子上大学,老周赞助学费至其毕业。从小到大,龙和珊一直称保姆为“姆妈”,叫老周为“妈妈”。兄妹俩参加工作后首次领到工资,除了给父母买礼物,也没有忘记年迈的“姆妈”。
五
80年代的一天,老周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打扫卫生,杀鸡做菜。邻居很好奇,问:“今天有贵客到?”老周说:“没错,两个孩子的初中班主任在娄底转车要来我家看看,比贵客还贵客呢!”邻居感叹说:“你对老师真好啊!”老周回答:“那当然啰!没有老师的教育,小孩子怎会知书达礼?天地亲师并列,老师是上了护神牌位的呢!”话音未落,我和老伴应声而至。老周亲切的模样、爽朗的笑声,还有那动人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就在那一刻,我才知道“师”位之高,竟与天地亲相同。时隔三十年,在珊的别墅里,我听到龙在越洋电话中反复叮嘱妹妹说:“父母不在师为大!要让老师吃好睡好玩好,不能有丝毫怠慢……”珊的两个女儿也像接待教养她们七年的外公外婆那样,下厨房为我们做西餐,鸡尾酒、冰激凌、苹果派……姐妹俩争先恐后,各显身手。这两个孩子生在美国,在美国长大,但她们听得懂普通话,会写方块字,姐姐的习作曾获得第四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妹妹的作文也入选同届比赛优秀作品。在父母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她们身上已深深烙下忠、孝、仁、义的印记。这些熠熠发光的道德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之基因所在。
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0年年初,老周査出癌症。我去湘雅附二医院看望她。挺过一次次化疗,老周的头发全脱了,但她依然笑语春风。“熊老师,你看,我像一个病人吗?”“不像!不像!”“我的儿女太好了!给我住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有种药,一针就要两万多。如果病还诊不好,只能怪自己没有福气。”老周还告诉我头上的青丝是假发,哪里做得最好,并吩咐小保姆用果汁机榨苹果汁……她说:“今生我无怨无悔!”话语间,有对儿女孝顺的慰藉,也有对儿女上进的自豪,还有参透生死、乐天知命的无畏与达观。我知道她在尽力掩饰自己的病情。我的心很痛,但又怎能当面垂泪呢!明知老周已经病入膏肓,嘴上却只能说好人一生平安。现实是多么得残酷啊!
过了一年多,我和老伴从美国回来,在湘雅附三医院的草坪内又和老周见了一面。不久前,龙受人连累出了事,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老周的身体状况已明显不如上次,言语也变得十分谨慎,但我仍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坚强与镇定。老周接过珊托我带回的信,说:“熊老师,今后有机会,代我去看看珊妹子。”我点头答应并提出想去看看龙,老周笑笑说:“等等吧,会有那一天的。”我说:“那是肯定的!”随后,我们互道珍重,依依惜别。没有想到,此次分别竟成永别!
老周走后一个月,我在邵阳接到老王的电话。听到不幸的消息,我十分难过,哽咽着责怪他为何不通知我,未能送老周最后一程,使我留下了终生遗憾。老王说老周在临终前有交代,他不能违背。我知道,老周这样做,是怕我伤心,怕我来回奔波,路途辛苦……她同样嘱咐儿女不要回来。孩子们都尽心尽力了,回来于事无补……在老王和亲友的陪伴下,老周走得很平静,很安详!因为她知足,因为她对儿女有信心,因为她在心里只想着别人,因为她懂得生与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多年前,老周曾和我商量,她想烧制一个碟式瓷像留给两个孩子,像居中,两边要芳作一副对联,字不要多,摆到桌上,不会像骨灰盒那样吓人——多么善良的心,总是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芳即撰五字联“素心天上月,和气室中春”。老周很喜欢。是啊,这副言简意深的对联,写出了老周两大特点:纯洁无私的心灵,好似天上皎洁的月亮;和蔼可亲的气质,犹如惠风和畅的春天。
七
2011年春节前,我和老伴见到了多年未见的龙。他像见到父母一样亲热,恭恭敬敬地向我们行弟子礼,详详细细地汇报十年来的奋斗历程。大学毕业后,龙当过中学老师,做过公务员,现在弃政经商,其阅历之广、经验之多、对人生的理解之深,在同龄人中屈指可数。按世俗的功名衡量,也许他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以知难而上的勇气、与时俱进的胆识、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及对于“先做人后做事”的感悟与实践,成为我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我相信,如果他能把握机会,继续努力,一定能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欣慰之余,赋诗一首:
龙游曲沼达商海,群立高楼事业新;
致富常怀公益事,扶贫不忘雪中人;
千锤百炼励其志,一日三省善此身;
好唱大风歌壮志,放眼前程万木春。
老周老王,龙和珊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都已成为社会栋梁。当你们看到本书饱含深情的文字,一定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201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