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浮华奢侈的领导,难以养成节俭的德行;贪得无厌的领导,难以养成清廉的作风。有了节俭的品质,当领导的境界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
“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盈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人感叹。
古人说:“仕宦而至将相,为人情之所荣。”意思就是说为官者莫不希望自己有一天飞黄腾达,威名远扬,财源滚滚来。然而,说这句话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追求名利是耻辱之根源。毕竟,只有懂得自我修养的人,才能够保住他的荣誉,受到众人的爱戴;不懂得自我修养的人,即使他有高官名衔,最后还是会招来耻辱。
节俭可以体现出一位领导的情操。爱好浮华奢侈的领导,难以养成节俭的德行:贪得无厌的领导,难以养成清廉的作风。领导在生活上要能勤劳节俭,并且要有冰清玉洁的操守。只有生活节俭,才能永保廉洁作风;只有操守冰洁,才能长久处世。
生活节俭,操守冰洁,在贫贱时可以独善其身,在富贵时可以兼善天下。
人要勤劳,生活上就有补给;人要节俭,生活上就能知足。勤劳节俭,这是古人珍惜福分的方法。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余;暴殄万物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以节俭为宝贝。在吃喝上节俭,能养护脾胃;在嗜好上节俭,能集中精力;在说话上节俭,能调养气息;在应酬上节俭,能养身安神;在思虑上节俭,可以少生烦恼;在欲望上节俭,可以清心养德。凡事减省一分,便增益一分。节俭既是持身之法,也是处世之道。
东汉名臣杨震,才高学绝,被誉为“关西孔子”。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受私请,曾官至司徒、太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县境。此前为杨震所举为秀才的昌邑县令王密,一直想报答杨震的荐举之情。这天夜里,他特地前往驿站拜谒谢恩。为略表酬谢之意,王密暗携黄金10斤,单独造访。杨震对此颇感不快:“我知道你的为人,你却为何不了解我的秉性?”王密说:“您放心,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会说没有人知道呢?”听了这番话,王密羞愧难当,只好歉疚地收礼告辞而去。杨震为官一生清廉,年老后,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产业,造福后代。杨震不为所动,且说:“使后世称他们为清吏子孙,以此遗留给他们,不是更加丰厚吗?”奢侈浪费的人,即使腰缠万贯也不知满足;勤劳节俭的人,即使一贫如洗也自得其乐。
老子说他拥有三件宝贝,分别是仁慈、节俭和不敢为天下先。仁慈让人感恩戴德,使人变得勇武;节俭,使人心胸开阔;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才能成为天下的首长。可见,有了节俭的品质,当领导的境界自然就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