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埋怨下属工作态度和作风不好有什么用呢?倒不如采用一些有效办法,让下属改变办事拖沓的毛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下属工作不力,领导怎么办?是声色俱厉、横加呵斥,还是越俎代庖、亲历亲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最明智的做法是深入调查,找准下属工作不力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帮助下属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下属工作不力,思想不顺、认识不高、态度不端是原因之一。有的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满意,或者与领导之间有矛盾,以致于起活来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有的因某种原因,对领导分配的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尽管接受时欣然允诺,但行动起来随随便便、马马虎虎。
下属带着这种情绪和作风上阵,焉能给领导交出满意的答卷?因此,面对这种下属,领导应该头脑冷静,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一要放下架子,亲近下属,听取意见和呼声,把准思想脉搏,缩短上下级之间的心理距离:二要帮助下属理顺心绪,消除疙瘩,振奋精神,开动机器;三要帮助下属正确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重要性,勉励其积极主动地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胆量不大、能力不强,往往也会使得下属工作不力。对待这样的下属,决不能轻言放弃,闲置不理。因为这些下属并非真正是天生愚钝、懦弱无能之辈,有的还很具潜力,只是缺乏培养锻炼。倘若着意雕琢,他们是完全有可能改造成才的。况且走马换将,也并不容易。合适的人选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即使自认为找到了,动起真格来也未必真行;再者,还可能严重伤害被冷落了的下属的心。所以,对这样的下属宜“扶”不宜“弃”。
何谓“扶”?就是不断创造机会,让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和胆识。具体做法是:领导在分配工作的同时,教给下属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办事程序,使其举一反三,参透其中之道;安排品性好、能力强的下属与之共同承担某项任务,既为其分解工作难度,又为其提供学习榜样,还可以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找回自信,激发斗志;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安排其独立承担工作任务,鼓励其消除顾虑,充满信心,放胆工作,争创佳绩。
不过在安排其独立完成工作时,难度设计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切不可急于求成,令其“一口吞下十个包子”;否则,既完不成工作任务,又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能打击其追求进步的信心。
有的下属工作不力,完全是因为惰性太强,懒散成性。但这样的人往往脑子好使,行动起来爆发力强。他们之所以不能保质如期完成工作任务,主要原因是律己不严、自由散漫、工作缺少紧迫感,习惯于到“火烧眉毛”之时方欲认真“作答”,无奈时间所剩不多,只得糊弄几下,硬着头皮交差。调教这种下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压力、加强督促、时常鞭策,一个“逼”字足矣。
怎么“逼”呢?一是从难从重下达任务,使之感到肩上担子沉重,不敢轻视;从高从严制定工作标准,使之不敢草率;从紧从急限定工作时间,使之不敢懈怠。二是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督促。发现进步,及时肯定;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改造这样的部属,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这种人,有的可以在短期内“脱胎换骨”;有的好过三五日,又可能“旧病复发”。对此,作为领导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应对其可能出现的反复。如果真要出现了这种情况,领导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和诚挚的爱心,一如既往地予以关心和帮助。
“干不了就走人”。虽然这并非良策,但有时情非得已,不得不给那些工作不力的下属调个岗位、换个环境。不过这并不是踢皮球、甩包袱,而是为之寻找更加适合的环境和舞台,使之面对新要求树立新目标,自我反省,自加压力,以适应需要:或者学用对路,一展所长。这尽管是条下策,但也不失为理智的抉择。否则,他们即使能力再强,由于长期呆在一个地方,缺少必要的流动,变得不思进取,像根“老油条”;或者学非所用,用非所长,工作起来一塌糊涂。
既然这样,又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呢?换一换环境和岗位,他们也许能重现生机与活力,创造非凡业绩。“流水不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让下属特别是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不力的下属挪动一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只是在交流之前,一定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明挪动的原因,征求他们的意见,决不能搞简单的行政命令。否则,既容易伤害其自尊心,又不利于其在新的岗位上重塑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