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在长时间以来,金融体系一直是在政府过度保护(过度监管)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风险都由国家来负担。比如,固定汇率制度、零利率政策、资本账户管理等。虽然这有利于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价格竞争力,但是,因为中国和东亚的金融机构与大量出口企业没有能在变幻莫测的价格中学会控制风险的本领,所以,当美国经济发生恶化时,很容易就会受到冲击!例如韩国就成了“第二个冰岛”,陷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在于韩国对外金融开放度很高,同时对外贸易依赖过重,所以,当外资大规模撤离、韩元大幅度贬值时,韩国经济就继1997年东亚危机之后再次陷入了更为惨烈的金融危机。
当然,毋庸置疑,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得体,就会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相反,滥用创新工具,就会像这次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严重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迫使实体经济不得不提前进入“大萧条”的深渊。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在加强金融监管的问题上会达成高度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从此就会否定金融创新。尤其是现在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更需要金融创新。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才使得我们没有像美国那样有很多的风险投资家愿意承担技术创新的商业风险,不断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品牌企业;才使得东亚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巨大外汇财富在境外投资的运作绩效十分低下,这严重制约了各国政府财政政策在国内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美国这场次贷危机给东亚各国的金融改革(如创新和监管制度的匹配等)提供了很好的反面教材,这将使得东亚各国今后的金融创新能够少走弯路,发挥“后发优势”,为本地区经济的产业机构转型提供更加切实可靠的支撑和服务。
东亚各国正在为恢复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通过共同的务实和及时的救市行动,来担负起东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责任”。比如2008年10月,中日韩三国与东盟其他国家一起,从自己的外汇储备中拿出了总额达800亿美元的资金,建立了多边合作模式的亚洲共同基金。虽然中国人均收入还很低,国内发展又不平衡,但是,中国还是和已经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行列中的日韩两国一起,主动承担了基金中80%的美元资产。这项基金将在今后维护东亚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中,发挥出比《清迈协议》的双边合作更为有效的救市效果。
三、中国给二十集团峰会添上厚礼和诚意。
2008年年底,因为受到欧美经济和资产价格重创的影响,中国企业的业绩增长和国内就业状态正在经历一个严酷的“寒冬”,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信心和股市、楼市的投资信心也都受到了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另外,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银行业,也因为担心未来企业的业绩下滑而出现了厌恶风险的“惜贷”行为。而另一方面,欧美市场的流动性危机要求政府加大力度向市场注入资金,这使得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不堪,继续无节制地放债又会引起本国大众和海外投资者对美元信用丧失的进一步恐慌。
于是,欧美期望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像中国这样的外汇储备大国能够慷慨解囊,帮助它们遏制多米诺骨牌效应继续扩大的风险。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稳定的最大贡献!如果说,这一说法代表了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深远战略,那么,国务院公布的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就是我们亮出的具体克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牌”——她是我们献给二十国集团峰会最厚重的礼物和诚意。这些扩大内需的措施除了释放出此次危机的凶险程度超过以往的信号之外,也表明了虽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中国,愿意和周边发达工业国家一起,共同应对危机、承担救市责任的坚强决心。
这次为落实十项措施所启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组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史无前例的危机应对方案。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国务院还要求各级政府务必做到: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事实上,这也是总结了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变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它也会成为中国政府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代表发展中国家对欧美政府提出强化有效救市举措要求的鲜明立场。否则,欧美金融机构滥用金融创新工具的错误会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卷入危机,这是既不公平也不负责任的态度,更是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不愿接受的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这次在危机严峻时刻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的措施,不单单是一个危机管理的方案,它还将近期的危机管理目标和中长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央“促增长(比如已批准内地和边远地区西气东输、核电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和机场项目等)、保就业(比如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关税等)、重民生(比如建立灾区重建基金,批准改善生态环境的林业建设项目)、求变革(比如经费使用的制度变革,沿海城市的产业升级扶持等)”的战略意图和务实态度。我们相信,在当前这一全面展开的、到2010年总规模为4万亿元的内需扩大政策的推动下,只要加强项目透明性和核准制,各级政府用好钱,避免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等,那么,中国经济一定会因祸得福。也就是说,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定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同时,世界各国也能在中国扩大内需的经济变革过程中分享到参与者的成功快乐,以及大家财富增值所带来的双赢结果。
信赖是基础
世界瞩目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本次大会虽然没有像会前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产生一些“实质性”的成果。比如,在对危机的严峻程度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宣布联合降息,或者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和给新兴市场国家更多话语权方面进行务实的“游戏规则”变革,或者在对美元货币体系加强“硬性”约束以及提出可操作性的变革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兑现”市场的期待。但是,这次峰会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为各国政府今后的联合行动、抵御危机、恢复市场信心打下了坚实的“信赖”基础;二是让世界听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中国声音!
一、开始建立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及合作的战略共识。
危机当头,一直以来对欧美过分依赖、经济发展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的各个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此次危机的源头和重灾区的欧美各国都会强调自己国家的利益,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而这些做法一旦用过头,就很容易产生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很容易发生政府替代市场的干预行为。但是,此次参会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却一致认为,市场原则,加上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以及有效监管的金融市场,还是能够再次催生被当前的危机压抑掉的、而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活力、变革和创业精神。恰恰正是这些元素的激活,才能确保今后经济的彻底复苏和更可持续的平衡发展,才能帮助我们的社会实现就业减贫的紧迫目标。
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峰会,美国向参会的嘉宾们确认了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共同合作”的盟友基础。而在此次大会的声明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各国政府都认同了美国政府的这一危机管理意识。他们也同样希望通过建立持续的伙伴关系,坚持合作和多边主义,来克服当前全球所面临的挑战,以达到尽快恢复世界经济稳定和繁荣的目的。
二、正在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虽然美国政府坚持的市场理念并没有发生动摇(人们担心奥巴马会改变共和党的这一游戏规则),它也确实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过程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但是,缺乏约束的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发生动摇。美国在此次会议声明中,不仅没有强调过去非常重视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绝对作用,反而接受了来自亚洲和其他地区多边主义的危机管理的倡议和架构。而且,中日韩三国财政部长在美国华盛顿就进行了会晤,同意扩大货币互换的规模,并强调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这一事件也暗示美国不得不接受美元体系在这场危机中变得十分脆弱的事实,不得不认可为摆脱美元危机所形成的区域金融合作的动向。
当然,目前能够替代美元的一个全新的货币体系并不存在。本届欧盟的执行主席法国总统萨科奇虽然在早些时候强调了欧元应该在重建的货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欧洲经济自身和现有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结算体系以及欧洲金融市场的成熟度都无法让全球各国自发地选择欧元。2008年11月,美元持续上涨,欧元持续下挫就表明了市场在危机的最严峻时刻,也就是人们都增加了对风险的厌恶程度的时候,还是毅然作出了选择美元作为“避风港”的决定。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对美元货币体系的约束正在以各种方式不断加强。除了各国危机管理中出现了货币互换这一替代美元主导的新迹象以外,在这次峰会的声明中,还特别强调要对那些金融机构滥用美元货币体系所支撑的金融创新活动,进行更为严格的跨国层面上的监管——一定要让今后世界的金融体系做到“透明”和“可信”!为此,峰会要求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和组织不断提高专业化监管的水平,发挥必要和有效的“预警”功能,而且在今后危机的恢复阶段,要在基础设施和贸易融资领域引入新的贷款机制。
三、“中国牌”让世界看到了我们的诚意和战胜危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