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是由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文化艺术等。如教学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包括了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在制作和放映过程中,又运用了摄影、录音、洗印、放映等多种技术。因此,要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功能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适合于学校教育,又适合于家庭、社会教育;既适合于集体教育,又适合于个别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即节省时间,提高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与传统教育技术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能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一)对教育体制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部分趋于融合。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到各个学校选修他需要或感兴趣的课程。而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在三部分各自内部进行。为了迎接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应当着手研究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的问题。
(二)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把通常认为教育经费的消耗主要在学校内部改为全社会都要耗费教育经费。因为“高速信息公路”把学校与社会联成一片。谁要把“高速信息公路”联到自己面前,谁就必须出钱。所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虽然使教育投资大大增加,但参与投资的团体和个人也会大大增加。
(三)对学校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又促使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学校加强联合,共同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学校能吸引到多少学习者,就取决于它提供信息的质量,包括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学校必须走联合之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之间的联合非常容易,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因此,要加速推进学校之间的合作。
(四)对教师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面对面授给学生,而要逐步转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教师要熟练操作各种先进的教育工具;要掌握现代认知理论,帮助学生设计出最佳学习程序;要具备多门学科共同的基础,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科学方法,使自己在并不擅长的领域里指导学生学习。
(五)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现代教育提供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在没有负担的轻松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其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将日益自动化、微型化、多样化
当今时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正在向自动化、微型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电视放映机等,已实现或正在实现自动化;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在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如新研制出的一部16K微型计算机,只有一台英文打字机那么大小,而计算速度却比当前最快的计算机快四倍。磁泡存储器可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资料压缩在一只仅为鞋盒大小的容器内。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复制设备也在不断改进,复制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自动化、微型化和多样化使教学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质量和效率将会有更大提高。
(二)现代教育技术将日益大众化、综合化、多媒体化
激光视盘、卫星通讯和数据处理等新技术,将给教育带来重大的影响。电子计算机迅速使用于教学,使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化。大众化的电视系统,首先是电缆电视系统与微机教学系统联合起来,形成兼顾教学、通讯和娱乐统一的综合体系。运用通讯进行教学开辟了大规模传播知识的新领域,卫星电视教育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将日益系统化、科学化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其学科体系结构将分为基础理论学科与应用技术学科两大部分。基础理论学科,有现代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哲学、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传播学、现代教育技术经济学、现代教育技术史等。应用技术学科,有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工程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学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现理研究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将逐步系统化和科学化,并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已逐步得到普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国家统一标准的要求下,有计划地进行配置;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与学科逐步配套并向多样化方面发展;卫星电视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并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之中。
(第三节)应掌握学校教育管理与学校法规建设
一、学校教育管理
自古代产生学校教育以来,教育管理就以一定的形式出现了。现代的教育管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从管理职能与管理过程来看,现代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的管理。主要内容有:(1)实施教育法令;(2)制定教育规章;(3)编制教育计划、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4)审核教育经费;(5)任用教育行政人员;(6)视导和检查所属单位的工作;(7)协调教育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
学校管理通常是指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然而,目前学校管理正日益注重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制定教学计划;(2)安排教学、科研任务;(3)制定学校规章制度;(4)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5)管理学校其他工作;(6)协调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以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加强教与学,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教育管理者的所有活动都应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有四点:(1)了解并影响目标与政策的制定;(2)促进计划的制定,以达成目标;(3)建立并协调制定与实施计划的组织;(4)开发并管理组织与计划所需的资源。显然,教育管理者的职能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并没有明显的联系。有关具体的教学活动的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的研究范畴,而教育管理关注的是如何达到教育组织的目标。目前的一些研究中,有的过分强调教育组织中教育的特性,忽视了对如何科学地运用管理手段来有效达标的研究,有的过分关注管理中的技术因素,忽视了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教育管理”一词的主干是“管理”,由于这个管理是限于教育领域中的管理,因此就不能忽视教育组织的目标。在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只有正确把握教育管理的含义,才能避免出现偏颇。
教育管理学是建立在教育学与管理学这两门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它主要是运用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原理,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研究教育系统中的管理问题,揭示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曾有人将教育管理学理解为“教育加管理除以2”,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虽然教育管理学主要以教育学与管理学为基础,但它同时涉及众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和学科自身的形成、发展,与上述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教育管理学本身也在不断分化,产生出许多分支学科。
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它萌芽于20世纪初,直到5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说,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在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的国情以及各学科、学派研究教育管理的角度不同,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也存在差异。目前,对教育管理学的体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等问题,国内与国外的阐释仍有许多差异。
在我国,教育管理专业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以恢复以来,发展较快,许多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了教育管理课程,设立教育管理系或学校管理专业,有关教育管理的出版物层出不穷。从国内院校开设的学科和编写的教材来看,一般将教育管理学分为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大类,其中又划分出许多小类。
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学虽然也包含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这两方面,但并未将两者截然分开,也未如上图所示划分出许多分支学科,而是主要在教育管理这一大的框架中进行理论性探讨,强调将各级各类学校作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组织来加以研究。总的来说,欧美国家对教育管理的研究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偏重于研究教育管理的一般性原理,而并不强调对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管理的研究。也就是说,对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理论性探究,而不是为解决各种具体的管理问题开处方。
其次,偏重于将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系统理论应用于教育管理。
第三,强调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较注重探究教育组织的行为变化、教育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关系等。
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尽管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具有一般教育组织的共同特征和发展规律。教育管理学所要揭示的正是一般教育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实践。较之一味追求将制度、规章、条文拼凑成一门门“分支学科”,注重探究教育管理原理更具意义。
二、学校法规建设
实行依法治教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依法治教是指运用法律的手段管理教育事业,它既包括国家及其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也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重要依据,教育法规则是实施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和办好学校的有力保障。
实行依法治教是一个学法、守法、用法的过程。在学校工作中,领导者、教师和学生只有全员行动、采取多种方式,自觉运用法律手段指导和衡量所从事的活动,才能达到法制的目的。
(一)更新旧观念,树立依法治教新意识
我国学校教育管理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其中既有为世人所景仰的优良传统,也沉积了许多障碍今天依法治教的旧观念、旧习俗,如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子女接受基础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些学校领导把《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视为软法,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对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如果不解决,依法治教就难以实现。目前看来,需要破除的旧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教育发展史上的所谓“德治观”。有些领导者长期以来总是习惯于把愿望是否善良、动机是否端正作为治理学校的指导思想基础。这种单纯地强调动机而不顾效果好坏的做法,致使教育管理始终不能上升到体现国家和人民意志的高度来认识。表现中:一是寄厚望于上有“党的号召”,下有“群众支持”,以热衷于“阵风式”领导为满足。不管什么工作,只要上过一呼下边就应,风起云涌,忙个不停。比如上级来检查德育工作,学校就把活动搞的丰富多彩,什么主题班会、优质课,令人眼花缭乱,领导汇报也头头是道,无可挑剔。然而,阵风一过,一切恢复平静,原来怎么做还是照样怎么做,这种风风火火搞形式主义、哗众取宠的短期行为是导致教育不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因之一。二是希冀于“领导重视”、“全社会关心”。办教育外因固然是不可忽视的,但主要还是靠内因,靠自己创造条件。而有些领导却是接受“恩惠式”的治校观。一旦领导不重视,不给什么帮助,社会不愿赞助,不给什么具体支持,学校就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一些工作就有落空的危险,师生只好望天兴叹。三是把善良的愿望片面地寄托于校长个人德行上,认为教育自古以来是“慈善家”的事业,只要领导者心地虔诚,尊师重教,就可办好学校。
另一方面是,学校内容管理上的所谓“人治观”。有些领导者承袭了以言代法,权大于法的观念。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学校一切工作都以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人在政掌,人走政怠”,使学校管理长期与法治不能贴近。由于领导者个人素质不同,各俱心态,于是各种以人的情趣、品格、好恶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有的实行“家长式”管理。领导者年长资深,以“前辈”自居,所言即法,“小字辈”则言听计从,俯首帖耳,不敢非议;有的实行“放纵式”管理,领导者无力驾驭“学校之舟”,有法难依,治校不严,一切活动随波逐流,无政绩可言;有的实行“掠夺式”管理,领导者为了在任期内有所建树,无视政策法规,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盲目投入人、财、物,不管家底厚薄,千万百计抓实惠,不管学生能否承受,想方设法抓“升学率”,结果使师生长期处于苦不堪言的全面紧张状态之中。
不破不立,不止不行。从总体上来说,上述两种传统的“德治观”、“人治观”是不足取的,必须破除。因为在现代国家中,调整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一切方面的规范主要是法律规范。传统的“德治观”“人治观”有许多弊端,一方面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僵化的思想,老一套办法观察处理事物行不通;再一方面是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领导观念有很大局限性,只靠内心信念、舆论作用和个人意志力量,无法与法律规范的巨大权威性和强制力相比。正因如此,所以必须摒弃传统的领导观念,树立新的依法治教观念。
(二)学习掌握教育法规,把实行法治手段和其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