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悟经典人生
8406300000013

第13章 求学问道篇(2)

无论古今,以宽恕敌人来增进见识、品德的人不在少数,晋国大夫咎犯就是其中的一人。当时,咎犯和虞子羔素来有芥蒂。一次,晋文公询问大夫咎犯:“谁去镇守西河最合适?”咎犯答道:“虞子羔最合适。”文公很惊讶,说:“你不是和他有仇吗?”咎犯说:“君王是问谁镇守西河最合适,而不是问谁和我有仇,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仇人就不举荐。”后来虞子羔见到咎犯后感激地说:“你真是宽宏大量、品德高尚的人,不但不计较我的过错,还将我举荐给君王,让我有任西河守的机会。与你在一起,我自惭形秽。”咎犯说:“举荐你,是因为你的确有那样的才能,是公事,与你结怨,怨恨你,是私情。我不会因为自己的私人恩怨而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这样有违我的做事原则,我不屑。你现在可以走了,不然,我就用箭从背后射你,来报我的私仇。”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拥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和高深的知识,品德自然就会不断增进。

感悟做人智慧

有句古诗是这样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人的眼光和情绪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开阔和稳定。这样一来,那种漂浮不定、充满幼稚和惊奇的情绪就不会存在。

还有一句古诗这样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说,丰富的历练使得人们对世界几乎了如指掌,以至于能够触类旁通,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和气度恢宏,品德也会随之变得扎实浑厚。

6.闲时学习急时受用

【原文】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释义】闲暇的时候不能虚度光阴,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宝贵时光,多学些东西,多做些事情,这样到忙碌紧张时对你会有很大的益处;安静的时候不能白白将时间消耗掉,要利用这段时间来思考问题,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有条有理;独处的时候,要能够保持光明磊落的行事作风,既不产生邪念也不做坏事,这样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永远受到别人的尊重。

乾隆皇帝登基30周年,天下是一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景象,可谓江山稳固、普天同乐。乾隆皇帝高兴之余,想借助30年庆典之际,效仿秦始皇、汉武帝等人举行封禅大典,以便像古代杰出帝王一样留名于后世,让后人知道他乾隆皇帝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于是,乾隆皇帝在这年秋天率领文武群臣到泰山行封禅大典。封禅,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隆重的祀天大典。“封”是筑坛于泰山之顶以报天功的意思,而“禅”字则是除土于泰山下小山以报地功的意思。这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大礼,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这个机会的。

乾隆很快率领封禅队伍进驻济南,略加休息,便开始饱览济南的秀色风景。济南城内几乎家家流水,户户垂杨。而乾隆皇帝住的济南第一庭院——遐园,更是古木苍翠、曲水虹桥、幽静典雅。本来就爱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见到这样的宜人风景当然是游兴大发,于是,让和珅、纪晓岚同他一起乘小船游湖。

君臣三人乘小船很快游到了湖心的历下亭。此亭始建于北魏,一眼望去:雕梁画栋,极其华丽壮观,湖面上,波光粼粼,荷叶迎风摆动,岸边绿柳婆娑,楼台亭树,掩映其间,四周景物倒映湖中。纪晓岚深深陶醉于这景色之中。

乾隆忽然问道:“风景如此优美、建筑如此壮观的历下亭,应该有很多文人骚客为此做过诗文吧?”

和珅马上回答:“有……”

乾隆问:“有哪几位诗人做过怎样的诗句啊?”

和珅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纪晓岚答道:“微臣记得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首诗中,有两句做得甚妙,曰:‘海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乾隆皇帝连声称赞,和珅在一旁羞得满脸通红。

三人继续游湖,一路边观赏边品评,不知不觉间便游完了济南的四大名泉中的三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此时已是黄昏时刻,于是纪晓岚、和珅劝皇上回遐园休息,翌日再游。乾隆见天色已晚,便同两位侍臣返回住所。在途中,乾隆突然问道:“常说济南有四大名泉,我们今天只看了三泉,那另外一泉是什么啊?”

纪晓岚马上回答:“应该是金钱泉”。

乾隆皇帝点头道:“对,就是金钱泉,你去过那里?”

纪晓岚答道:“微臣尚未去过。只是初到之日,臣向府尹要来一部《济南府志》,看了上面的记载。”

乾隆皇帝夸赞道:“好,好!你果然是个饱读诗书、勤勉上进的才子啊。”

在游湖的第二天,乾隆皇帝率领群臣登泰山。一路上文武群臣簇拥在乾隆帝的左右,浩浩荡荡,好不壮观。中午时分,他们来到斗母宫。在斗母宫稍事休息,简单吃了点东西后,他们便又绕过几条山路沿大道继续登山。很快过了朝阳洞,来到了一个两面奇峰对峙、满山奇形怪状的古松之地,这个地方叫做对松山。来到此处,就像进入了苍翠画卷之中。群臣看着满山秀色,听着山间的潺潺水声和阵阵松涛,连连赞叹。乾隆帝当然也颇有同感,于是便命人呈上笔墨,不假思索地在岩壁上挥笔写下“岱宗绝佳处”五个大字。

随后,君臣继续登山,侍卫搀扶着乾隆,和珅、纪晓岚、刘墉等紧随着。攀至摩天阁时,已是晚饭时间了。乾隆君臣在碧霞宫用了晚膳,并且在此住了一晚,第二天便早早起来到玉皇顶看日出。此时的乾隆皇帝异常兴奋,吟诗作对的兴致当然也涨到最高,他让纪晓岚、刘墉、和珅等人或吟诗或作对。待一一做过之后,才到玉皇顶附近的东岳庙祭祀,之后,又来到庙北的弥高岩下。这时,乾隆皇帝忽然想起《论语》里的一个句子,便想借此考一考纪晓岚,于是他对身边的纪晓岚道: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吟完此句,乾隆便洋洋自得地等着看纪晓岚无言以对的样子。谁知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对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焉。

同样是《论语》中的句子,对得工整又流畅,颇有浑然天成之感,在场的人包括乾隆皇帝都赞叹不已!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也许有些东西不是马上能用到的,但是利用闲暇的时间多读点书,总是没有坏处的。而且,有些在平时觉得最没有用的东西,在关键时刻就可以派上用场,这样还可以避免好多尴尬的场面。

感悟做人智慧

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并不是一朝一夕间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平时要抓紧一切时间,为自己充电,以便储存能量,这样在急时才能够受用。这同时也说明了“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功用,“临阵磨枪”,“临渴掘井”,当然是不能从容应对紧急情况的。所以说,一个有作为的人不会错过积累和磨炼自己的机会。

7.心地纯洁方可读书

【原文】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

【释义】拥有圣洁心灵的人,才可以读圣贤书,读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则,看到好事就悄悄用来满足一时的私欲,而听到名言警句就私下用来掩饰错误,就等于在给敌人提供武器,给强盗运送粮食。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收藏的有关文史方面的书籍就有万余卷。每天早晚检索翻阅这些书籍是他必须做的事情,而且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并且他的书籍全都如同未翻阅过似的崭新。

门徒们都感到很奇怪,于是向司马光询问其中的缘故。司马光对他们说:“金银财宝是商人们收藏的目标,而对于我们这些不具备如此多金银来收藏的人讲,能拥有的就只有书籍了,所以应当万分珍惜。就拿我来说吧,为了防止书籍生虫发霉,我每年都要将书籍拿出晒一晒,使它们如新的一样。在每次阅读前,我都要检查一下书桌是否是清洁的,然后在书桌上垫上褥子,然后才在上面翻阅这些书。每当读完一页,我都小心翼翼地,先用右手拇指托着书面的边沿,然后用食指夹着书页轻轻翻过。但是,每当你们翻书的时候,总是抓起来就翻,丝毫没有介意,一点都不像爱惜书籍之人。如果这是一大堆金银,你们肯定会细细地数,慢慢地翻,因为怕数错。我觉得,你们珍惜书籍的精力还不如珍惜钱财用的多。对于这样的人,他的志向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你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先学会珍惜书籍。”

庄子曾经和惠子共同研究孔子对学问的看法。

庄子说:“孔子在有生的六十年里,学问随年岁变化而与日俱新,他总是把当初所肯定的,最终又做了否定。比如,他以前认为是对的东西,在五十九岁时他又觉得是错误的。”惠子说:“孔子不仅勤于励志,而且用心学习,因此才会有如此多的变化。”

可见做学问仅以一个“勤”字是不行的,还必须“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灵性以全身”。只有心地纯洁,读书才会有所成就。

明末清初的大文人金圣叹,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却一心只想做个“六等秀才”,靠教书说书养家糊口。他不追逐名利,对万事淡泊,有清心寡欲之势。在独尊儒术、崇尚理学的时风下,他却对稗官野史情有独钟,甚至达到狂热的地步,因此素有“狂士”、“怪杰”的称号。他终日纵酒著书,不求闻达,不修边幅,我行我素,全然不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回事,过得比较惬意。据当时人记载,他常常“饮酒谐谑,谈禅说道,能三四昼夜不醉,仙仙然有出尘之致”。

到后来清世祖驾崩,哀诏到了苏州,也就是金圣叹的家乡,而苏州书生百余人为了驱逐贪官县令任维初,让人们摆脱他这恶魔的控制、折磨,就借哭灵为由,在庙前大哭不止,为民请命,震惊朝野的“哭庙案”就是这样发生的。由于这件事影响非常恶劣,有损朝廷的颜面,清廷暴怒,命人追查这件事,并捉拿此案首犯一十八人,皆以斩首问罪。而金圣叹也是为首者之一,自然难逃厄运。但他毫不在乎,根本没有把死当一回事,就连临难时写的《绝命词》当中也没有一个字提到生死,看来真的已看透生死了。不过,有一种东西令他念念不忘,这就是他胸前的几本书。他真是一个怪人,赴死之时,从容不迫,口赋七绝。《清稗类钞》记载,他在被处决的当天,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然后让狱卒代为转送。在家书中他仅写道:“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憾矣。”

从金圣叹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书、把书看得重于一切的人。其实,也只有这种人才配读书,也只有这种人才能懂得书中的真谛。

感悟做人智慧

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精于学问,更注重志向。只有志向远大之士,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道要常悟好学不倦

【原文】凭意兴作为者,随做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释义】人如果仅凭一时冲动和兴致去做事,就不会坚持到最后,因为激情和兴致一过,就再也不能坚持下去了,这样是难以长久奋发上进的;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的人,有能被领悟的地方,也会有被感情所迷惑的地方,毕竟情感不是一种永久光亮的引导明灯。

只有学习才能进步,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对于普通人来说,找点时间学习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做了皇帝的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康熙皇帝却能博览群书,这在中国历史的诸多皇帝中是非常少见的。

康熙从小就养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做了皇上后仍是如此,一生好学不倦。从中国的四书五经、词章、历算等传统文化到西方的人文、地理、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知识,他无不进行研读,尤其对儒家的经史子集更是情有独钟。他的御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古今书籍,其中有好多是他亲自主持编纂的,如《数理精蕴》、《康熙字典》、《律旨正义》等等。正如他在《庭训格言》中所叙:“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以寡过。”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附庸风雅、炫耀知识,而是“……于典籍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实现于今。”身为一国之君,他为求治国之道,使自己少犯过错,常以古今义理自悦,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

康熙认为:在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如果不钻研儒家思想,不通晓“帝王之学”,便不能有效地治理天下。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即便是严冬酷暑,他都能坚持学习。康熙五十一年,他下令将朱熹的灵牌入祀孔庙,让其进入“十哲”之列。他以理学为其制定政策、驾驭群臣、教育百姓的理论基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重用了一批理学名儒。他重用了理学家李光地,责成他编成了《朱子全书》和《性理精义》,鼓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和“忠孝节悌”等理学要义。

对于外来文化,康熙也是持积极态度的。对于自明末始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对于只要不犯法度而又精通科技的西洋人,他都积极加以任用。在这一点上,康熙开创了帝王的先河。

他曾任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作为自己学习天文和数学的启蒙教师。在那段时期内,他学到了天文历算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当时天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他曾向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学习过几何、代数三角等课程。他不仅自己学习,而且还积极组织数学家编写《律历渊源》和《数理精蕴》,为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