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可以声色犬马的徐达,却平生无声色酒赌之好,“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赐与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农民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其无私欲,持大节类如此”。
徐达为人处世真是高,不论做了多大贡献,也不邀功,也不要赏,视自己如平常一样,因为他懂得在做人时,不管官有多大,自己有多大能耐,都不自傲,所以他才会得善终,若他同韩信一般,得志便张狂,朱元璋定会也将其杀之。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辉煌的一生,与他有功不骄、小便宜不沾的做法有一定联系,所以才留名青史,才没有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感悟做人智慧
“戒骄”和“悔罪”。这就是在提醒人们在成功时不要太骄傲,而在做错事情要知道忏悔,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不朽的功业。
9.隐智藏才任重道远
【原文】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释义】在幸福美满的环境中生活,如同充满水的水缸将要溢出,一点一滴的水也不能再加入,否则就会溢出来;在危险急迫的环境中生活,如同即将折断的树木,一点点的压力也不能再施加,否则就会马上折断。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年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使他放松对自己的注视。一次,曹操和刘备一起饮酒,谈起当世之英雄,刘备点名刘表、袁术、袁绍、孙策、刘璋等人。不料曹操却对这些人逐一地给以否认。刘备问:那么谁人当为今世之英雄?曹操说,论胸怀大志,腹中有良谋,又能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非刘备莫属。刘备看曹操识破了自己,吓得筷子就落在地上了。适逢天下大雨,雷声轰鸣,于是刘备灵机一动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刘备巧妙地回答,使他躲过了一场劫难。刘备无疑是一个懂得隐藏锋芒的人,把自己排除在英雄之列,以免引来杀身之祸。还浇水种菜掩人耳目,收敛锋芒。刘备日后的功名,与他深藏不露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
司马懿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深谙成事之法:懂得隐藏才智,收敛锋芒,最终夺取曹家的天下。
在司马懿刚刚20岁时,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他,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在地方小有名气,这时曹操已击败了北方最强大的敌手袁绍,统一了中国北部,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曹操听说司马懿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就召司马懿出来做官,可出身贵族的司马懿嫌弃曹操出身低贱,不愿意去做官,就假装风瘫病,卧床不起,可曹操生性多疑,自然怀疑司马懿借病推托。于是就派人假装刺客,晚上去刺杀司马懿,当刺客拔刀架在司马懿身上,并作出要马上动手的姿势时,司马懿仍两眼死死地瞪着刺客,身体却纹丝不动。于是刺客收刀回府向曹操做了禀告。
司马懿深知曹操的为人,知道曹操不会就此放过他。于是,一段时间之后,放风出去说风瘫病已经好了。应召担任了曹操的重要官职。魏明帝时,司马懿由于长期带兵作战,魏国的大部分兵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
多疑的曹操,后来听说司马懿有“狼顾相”,心里非常不安,于是,决定亲自验证一下,所以,便刻意和司马懿一齐前行,然后出其不意地让司马懿向后看,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所以,曹操的验证结果是司马懿的确有“狼顾相”(狼顾:据说狼惧怕被袭击,所以在走路时会常常回头,如果人在反顾时像狼的举动,被称之为“狼顾”)。这里,曹操把司马懿的机警、豁达、有野心又足智多谋的性格都归结为“狼顾相”上。再加上他晚上做梦有梦见“三马共食一槽”,所以他开始整日惴惴不安起来,他对司马懿忌妒、发怵的心理越来越强,因而他有意要将司马懿除之而后快,所以他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一个甘为臣下的人,将来必定要坏你的事。你最好找机会将他除掉,这样为子孙除掉一个祸根。”可是曹丕根本不理会曹操的话,他以为是父亲的疑心病又上来了,所以仍然与司马懿走得很近,而且还多方面加以袒护,使曹操没有找到借口杀死司马懿。
司马懿一向机警、敏锐,怎么能感觉不到曹操对他的猜忌,所以决定采取策略让曹操消除对自己的猜忌。于是,他开始表现出一副目光短浅、孜孜于琐碎事务和眼前利益的样子。完全是一副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麻木不仁的样子。这样一来,曹操的怀疑和警惕心才渐渐平复下来。
直到曹操死后,司马懿的显赫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但是他仍然毫不松懈。在他征辽东灭公孙渊凯旋时,有部分士兵不胜寒冷,乞求襦衣,司马懿都不肯答应,说:“襦衣是国家的,我做臣子的,不能赏与别人,换取感激。”他宁愿让士兵受冻也不自作主张发冬衣,这种谨慎行为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在他晚年时期,可谓是功德圆满,可是他却更加谦虚,而且还告诫子弟:“道家忌盈满,四时有推移。我家有如此权势,只有损之也许可以免祸。”这种谦卑的言行,再一次体现了他“狼顾”般的警觉性。
魏明帝临终之际,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3000,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与司马懿相差甚远。但曹爽却听信谗言,要夺回外姓司马懿所掌握的兵权。于是他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但实际上是夺去了他的兵权。之后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置在要职。曹爽得兵权后,就放宽了心,养尊处优,荒唐无耻。司马懿却全当不知,一如既往。不久之后,司马懿推说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不能上朝,暗自窃喜但又不能太轻信了,于是便派亲信李胜去探察实情。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丫环正在伺候他喝粥。粥顺着他的嘴角流得满衣襟都是。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司马懿听后说:“哦,这真委屈你啦,并州在北方,接近锣人,你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你啦!”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此时,李胜确信司马懿确实年老昏花,不中用了。回去如实地禀报了曹爽,曹爽自然很高兴,也不再戒备司马懿了。后来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亲信都跟去了。他们走后,“病情严重”的司马懿带着一支军队直奔皇宫,司马懿坐在马上,虽是白发飘飘,但却威风凛凛、精神矍烁,没有丝毫的病态可言,严世见到这种情形,知道事情不妙,于是,拿起弓箭对准了司马懿就要射出。可是身边的人赶忙拉住他,极力劝阻道:“也许并不是咱们想象的那样,切莫胡来。”就这样时间一耽搁,司马懿已经带着军队“飞奔”到皇宫前,列成阵势,司马懿匆匆入宫,见到皇太后郭氏,奏请皇太后废掉曹氏兄弟,原因是他们早有不臣之心,日后必将危害国家。郭太后素来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根本不知道司马懿说的话是否真实,但是因为司马懿的威逼,无奈之下,只能让人拟了一纸诏书。
就在同一时刻,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带领他们暗中蓄养的敢死之士,占领了京城的各大要地,关起了城门。城中的禁卫军,虽然很多,但因为群龙无首,加上本来就很怵司马懿的地位和声望,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包围皇宫、取得诏书之后,迅速赶往原属曹爽兄弟指挥的禁卫军中,撤消了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曹爽一伙人在城外得知消息后,急得乱成一团。可平日只知道养尊处优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来对付司马懿。于是乖乖地交出了兵权。不久之后又被人告发谋反而入狱。不久后,司马懿将曹氏兄弟及其同党一律处死,最终,曹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懿手中。
四年后,司马懿病死,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继执政。他们秉承父亲的遗训:谦虚恭谨、行事果断,先后废掉并杀死曹家三个皇帝,对反对派更是毫不留情。直到帝位传到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手里,就完成了朝代的更换。
感悟做人智慧
相传古时的店铺里是不陈放贵重物品的,它们都把贵重的物品收藏起来,有合适的顾客时,它们才会把好东西拿出来。因为它们害怕“树大招风,财多招贼”。而要建立功业的人,也要学习这些精明的店铺掌柜,平日里,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使对方不起疑心,做到“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境界,这样在时机成熟时,就会一举如闪电般地击败对手,成就功业。
10.磨砺如金沉着为本
【原文】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释义】磨炼身心要像冶炼钢铁一样反复陶冶,迫切渴望成功的人不会有高深的修养;行事要像拉开千钧的大弓一般,找准时机后,再发射,随便发射不会收到好的功效。
隋炀帝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在位期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中的许多大小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起义军的行列。而且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许多大臣都有所怀疑,特别是外藩重臣,更是不放心。
李渊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每到一处都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因此,他在当地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归属他的人也很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尽管李渊做得很谨慎,但总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朋友们都担心他会遭到隋炀帝的迫害。一次,隋炀帝下诏命李渊到他的行宫晋见。李渊称病不能前去,隋炀帝为此十分不高兴,更加重了他的疑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一名妃子,隋炀帝问及李渊没有进见的缘由,王氏回答说是因为身体不适。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与隋炀帝的对话如实地转达给了李渊,李渊得知隋炀帝已经怀疑自己了,内心非常震惊。以后做事更加谨慎小心,由于当时起事时机还不成熟。所以,他尽量收敛自己的锋芒,忍耐着等待时机的到来。为了迷惑隋炀帝,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还大肆张扬,把自己的演戏尽可能地传到隋炀帝的耳朵里。果然隋炀帝对他放松了戒备。这样,李渊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还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为后来的起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想象,假如当初李渊出于刚硬的傲骨没有收敛锋芒,那么很可能早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除掉了,而盛世的大唐帝国也许在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了。
感悟做人智慧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耐心和隐忍,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的就是人们要在对待某种特殊事情时,需要耐性,不能一味地莽撞行事,“冷静思考,纵观全局”,才能取得想要的结果。
1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原文】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释义】做人做事不能忽略掉细节,越是细微之处就越不能有所疏漏;即使在独处时也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越是在失意、潦倒的时候,就越不忘自己的雄心壮志。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能够成就大事的英雄好汉。
腓力二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他拥有雄韬伟略,是一位非常有雄心的君王,可是却在策马东征之时,不幸被杀,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刺杀他的竟然是他的一个亲近侍卫。
事情是这样的:腓力二世手下的一个亲近侍卫跟他的一个宠妃发生争执,于是,侍卫便向他申告,结果他因为忙于接应各国贵宾,根本没有理会这个小小的侍卫,对他训斥几句后就继续忙其他事情了,哪知侍卫因气愤难消,当即拿起佩剑直刺向腓力二世的心窝,根本没有丝毫防范的他来不及躲闪,当场毙命……
由此可见,凡事办好小事是在为办大事打基础,如果一些小事都不能处理得当,根本谈不上成就大的事业。甚至还有可能像腓力二世一样,因为忽略了小事或小人物而丧失了生命。
唐高祖李渊也是一个能够着眼全局,细处着手的人。在准备推翻隋朝的行动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十分注意网罗人才。他指示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而李建成、李世民则按照父亲的指示,倾尽财力,礼贤下士,只要有一技可用之人,无论出身皆养于门中,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人都纷纷归附李家。
当时,地主阶级中一些有政治眼光的人,已经认识到隋朝的灭亡已是必然之势,因此纷纷寻找着自己的政治依托和靠山,而李渊父子的礼贤下士,宽厚仁慈,成为他们的最佳人选。
在李世民“密招豪友”的过程中,刘文静、裴寂为酝酿起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当李渊来太原出任留守后,刘文静通过一段观察,认为李渊“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此后,刘文静又通过私下对李世民的细细观察,认为李世民必定能成就大事,是不可多得的英才。因而在私下里对裴寂说李世民不是非常之人,是一位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