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悟经典人生
8406300000024

第24章 功业政事篇(6)

后来,当刘文静因与瓦岗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李密结为姻亲的消息传出时,隋炀帝十分恼怒,于是下令把他投入太原大狱中。而在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深知刘文静是一位可以共同图谋大事的人才,因此,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私下到狱中探望刘文静。

刘文静见李世民到狱中看望自己,十分高兴,两人心照不宣。他对李世民说:“天下之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李世民则非常明朗地回答说:“卿安知其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人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

刘文静见李世民毫无保留地向自己说明来意,图谋共举大事,心中也就没了顾虑。便胸有成竹地谈出了自己对形势的分析,提出了起兵反隋的方略。

李世民听完刘文静的一通见解后,笑着说:“君言正合人意。”然而,李世民对于父亲的深谋远虑和行动部署,尚不十分清楚。在这种未明朗的形势下,李世民与刘文静为促成李渊不失时机地及早起兵,为了方便起见,他们决定利用裴寂同李渊的亲密关系进行说服。

裴寂有赌博的嗜好,李世民为了投其所好,自己出钱数百万,命令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赌博,故意输钱给裴寂。当裴寂赢钱后,十分高兴,每日同李世民尽情游乐。从此,李世民与裴寂结成亲密关系,这样李世民就把想要敦促父亲及早起兵等实情告诉裴寂,裴寂答应从中可以帮助他提及此事,得到许诺后,李世民心里十分高兴。

一日,裴寂与李渊饮酒,饮至半酣之时,裴寂乘机向李渊说:“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因寂以官人奉(侍)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李渊见形势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便对裴寂说道:“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李世民通过狱中探望刘文静,用自己的钱让裴寂赢得高兴,就办成了大事,而且还结识了两个人才,实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一道敦促李渊及早起兵的事情在史书也有记载。《旧唐书·刘文静传》中有:当隋炀帝要将李渊押至江都问罪时,李世民派刘文静与裴寂共同向李渊进言游说:“《易》称‘知几其神乎’,今大乱已作,公处嫌疑之地,当不赏之功,何以图全?其裨将败衅,以罪见归。事诚迫矣,当须为计。晋阳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兹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代王冲幼。权蒙并起,未有适从。愿公兴兵西入,以图大事,何乃受单使之囚乎?”李渊对此也深表同意。

在各方面的条件准备就绪后,李渊从五月甲子日起兵,到六月癸巳日建立政治、军事组织,只经过四十几天,就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西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在李渊起兵的前前后后,李世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李世民功不可没。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直接地去催促父亲,而是通过一定的技巧,具体做一些小的事情来影响李渊,最终促成大业。

感悟做人智慧

欲成大业,必须凡事都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小处着手,如果忽略了细微的小事,很可能会留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遗憾。

12.忧勤勿过淡泊勿枯

【原文】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释义】做事尽心尽力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如果过于劳累、或行事过于认真会使人心力交瘁,这样,人的精神就得不到较好的调剂,因而会丧失生活情趣;看淡功名利禄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如果过于清心寡欲,恐怕也就无心为社会做贡献了。

大诗人陶渊明可以说在精神上是非常富有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种豆南山。但即使是神仙也要考虑自己的物质需要,何况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

陶渊明在政治上是非常失意的,他几次出仕,都不被重用,每次任职的官位都不高。所以仕途很不如意,于是打算隐退去过田园生活,享受清闲意境。

但是,即使想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也要吃饭穿衣,总得为将来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至于为以后的生计操心,要不就和平常百姓没有区别了,何谈田园生活。但是以他清心寡欲的个性来说,绝不可能对百姓巧取豪夺。为此陶渊明可谓费尽周折,才得到了离家不远的彭泽令的职务。这次他谋取这个职务就是想存一些资本好为将来做准备,而且他还打算将公田全部种上玉米用来酿酒备饮,以实现他“吾尝醉于酒足矣”的美好愿望,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他妻子的反对,无奈他只好用五十亩种了玉米,其他种了粮食。

等到他赴任时,正好赶上岁末,有位上头的人要前来视察,于是,下人便提醒陶渊明在迎接这位官吏时最好穿戴好官服,对他毕恭毕敬,否则以后办事就难了。陶渊明听了,非常不以为然,心想只不过是一个督抚有什么了不起,他算什么东西?我一生淡泊名利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说来也巧,就在这时,他妹妹不幸病故了,正好借着这个理由,他逃离了拜见这位大人物。但因此,彭泽县也变成了他仕途的最后一站。

他从29岁起出仕,到41岁归隐田间,前后共13年,在这期间,仕与隐的矛盾始终折磨着他,而且越到最后越激烈,一个“猛志逸四海”的有理想、有抱负、慷慨激昂的青年,最后终于领悟到自己原来过于淡泊名利是错误的。

陶渊明虽然一向清心寡欲,向往世外桃源的淡泊生活,但是他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问题,到最后也觉悟了,“吾不能尝醉于酒足矣”,理想与生活是有差距的,需要调节。

感悟做人智慧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讲究恰到好处。如果走上极端,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置身桃源世外固然好,但是因此而忘记人间冷暖,自我封闭,就会演变为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这样,就很可能被人们看作没有公德、没有责任,甚至还有人会说你是社会的蛀虫、败类,因而遭到社会大众的唾弃。这就是因为过于清心寡欲而造成的后果。所以,人们在做事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分寸。

13.居安思危天也无法

【原文】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释义】先让人陷入困境,然后再进入顺境,有时又让人先得意而后失意。不论是处于何种境地,都是上天有意在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英雄豪杰。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能够坚韧地度过外来的困厄和挫折,平安之时不忘危难,那么就连上天也没有办法对你施加任何的压力了。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一只野狼蹲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力地磨着牙齿。一只狐狸走过来对野狼说:“这么好的天气里,大家都在休息娱乐,而你却在忙碌着,你为何不停下来和大家一起玩乐呢?”

野狼没有说话,看了狐狸一眼,继续磨牙,此时,它的牙齿已经磨得又尖又利了。狐狸见野狼没有说话,非常纳闷,于是又奇怪地对野狼说:“今天的森林里非常安静,猎人早就已经回家了,不用担心他们回来,老虎也不在近处走动,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还那么用劲磨牙呢?为何不休息一下呢?”

野狼终于停止了磨牙,它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没事找事做,而是在提前为将来可能突发的危险做准备。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那时再磨牙就来不及了。所以,趁现在有时间,就把牙齿磨好,将来发生危险时就不会措手不及,可以保护自己。”

李嘉诚,他的突出之处在于他不仅在艰难的条件下善于思考求变,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也能够居安思危,不安现状,务求变革和进取。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工业发展迅猛,其工业制品不断涌向国外,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香港经济的日益繁荣,在港九市区边沿及新界的新工业区,各种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了出来,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长江塑胶厂同样不甘落后,焕发出勃勃生机。李嘉诚在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真正做到了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在他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长江塑胶厂在当时的商业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有着很好的口碑。李嘉诚的生意做起来也更顺手,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虽然此时的长江塑胶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然而李嘉诚并没有安下心来。他知道上次的危机就是在春风得意时发生的,愈在这个时候,愈应该居安思危,行事小心。于是,他静下心来,思考和谋划着长江塑胶厂的未来。

在当时,香港的塑胶厂及玩具厂已增至300多家,长江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在同行业中,长江厂也只是步人后尘,并没有任何特色。另外,同别的厂家相比,长江厂生产的塑料玩具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几乎是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只是在款式上有细微的变化而已。

李嘉诚认识到,如果安于现状,在激烈的竞争中肯定不能够取得绝对优势,就不能够保证长江塑胶厂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为了长江塑胶厂的发展,李嘉诚开始寻找新的商机。

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掀起热潮,并不在于塑胶制品本身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不可抗拒的优势,而是在于它的廉价。20世纪50年代,港英政府放宽政策,对来港人员一概接纳,将他们作为后备劳力资源进行储备。这样一来,劳动力的充足必将导致工人工资下降,从而厂商可以降低商品的价格以提高销量。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盈利的目的是可悲的,也是不能长久的。

而且,整个香港的塑胶工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只有突破,才能够在同行业中独领风骚,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从事塑胶业已有7个年头的李嘉诚认为自己不过是该行业中的平庸之辈,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天性不甘于平庸的他对现状越来越感不满,盼望有一天能够使自己的塑胶厂制品有一个大的突破,从同行业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一天夜里,他像往常一样翻阅着杂志,从手中英文版《塑胶》杂志中他看到了一则令他兴奋的消息:在意大利,一家公司开发出了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成批生产,并推向欧美市场。

这条消息来得很及时,它打动了李嘉诚的心,照亮了李嘉诚要走的路。他顿时兴奋了起来,开始了新的思索。

经过整晚的思考,他总结出一个结论,要想从塑胶花中获得最大利润,必须在同行中抢先一步占领市场。第二天清早,李嘉诚就早早起床,他跑遍了港岛各地,对香港的塑胶市场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让李嘉诚更加兴奋。因为,在香港还没有哪家商店销售塑胶花。港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也会喜欢美化家庭环境,也需要塑胶花。香港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如果能够将其开发,就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

李嘉诚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他立即开始行动,为抢占塑胶花市场打基础。李嘉诚丰富的知识在指引着自己,他决定到意大利去学习塑胶花的生产流程,考察塑胶花的销售市场。1957年春,李嘉诚迅速办好了赶往意大利的旅游签证,怀着美好的希望登上了开往意大利的班机。

李嘉诚一下飞机,便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来。他的心里只有争奇斗艳的塑胶花,于是他顾不上休息,急不可耐地去寻访杂志上的那家工厂地址。工夫不负有心人,李嘉诚经过两天的找寻,终于找到了这家工厂。

当他打算进厂门时,心里却犹豫了。李嘉诚知道,一般的厂家素来把新产品技术视为机密,不肯轻泄于人。如何才能够从这个厂家将技术弄到手呢?

既然不远千里来到了这里,就要抱有一种志在必得的决心。李嘉诚经过一番思考后,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跨入了这家工厂的大门。他很有礼貌地告诉接待者,自己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厂的塑胶花。李嘉诚在公司职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公司专为客户介绍产品的陈列室。在这个陈列室里,李嘉诚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他兴奋不已,恨不得多长上几双眼睛。李嘉诚徜徉在塑胶花的海洋里,他一面拿着花束仔细端详,一面向公司职员请教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为了能够尽快学到这些知识,李嘉诚心急火燎。他首先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可是他在图书馆里看到的资料与他在香港看过的大同小异,他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此时的李嘉诚坐立不安,心中充满矛盾。厂里本来就很忙,他放下厂里的事务,带着希望从远道赶来,可是现在自己满心期待的目的却没有达到。如果此时两手空空地回去,既不能够向全厂职工有个好的交代,又不能让自己甘心。李嘉诚看着买回的塑胶花样品,心中犯疑:难道真的要拿着这些塑胶花回去做摆设吗?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天,李嘉诚正带着低落情绪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眼前一亮,他在报纸上看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机会来了,李嘉诚非常高兴,准备去应聘。他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很快找到了那个下属工厂的位置。凭着已有的技术,李嘉诚要想应聘一个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