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虽然工作比较累,但对李嘉诚来说,这个工作实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里的各个工段里走来走去,这样一来,善于学习的李嘉诚不停地用双眼在工厂里四处搜索,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被他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刻意去结交一些朋友,那些在某一关键工序的熟练技术工人自然成了他专门的结交对象。李嘉诚在自我观察和朋友指导下,对塑胶花的制造流程和工艺设计基本上掌握了。
此时,李嘉诚的心情和当初要来意大利时的心情一样,都是激动。不同的是,一种是强烈求知欲将会得到满足的激动,一种是学到足够的知识后将要满载而归的激动。
李嘉诚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带着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准备回国拓展自己的事业。
临行前,李嘉诚不忘调查市场。此时,意大利的塑胶花已全面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许多花店,对塑胶花在意大利的销售情况做了初步调查。他发现,塑胶花市场前景正如他预想的那样,的确十分广阔。
李嘉诚马不停蹄,立即赶回香港,准备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
感悟做人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失意的事情,所以,任何时候,人们都要学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样,在困难来临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14.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原文】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释义】年龄大的人,多数身体不佳,这都是因为年轻时没有好好爱护身体;事业退步的人多有罪孽缠身,是因为在事业兴旺时贪赃枉法而留下的祸根。因此,即使是事业处在顶峰时期,生活在美满的环境中,那么,作为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君子,也要兢兢业业地做事,不要对他人恶意伤害,这样才能够为事业的进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晋国上卿韩宣子有一只玉环,据说是晶莹剔透,世上少有。这玉环本有一对,而如今另一只却在郑国的一个商人手里。韩宣子就连做梦都想获得另一只玉环,可以说是为这只玉环吃不香、睡不好。
一次,韩宣子得到了一次出使郑国的机会,便向郑国国君郑伯说出了自己的这块心病,并提出希望能得到它。郑伯碍于晋国是大国,怕得罪晋国使者,对本国不利,于是就和子产商量,子产认为这样十分不妥,就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郑国的大夫子大叔和子羽知道后,急忙跑来规劝子产说:“晋国是大国,我们郑国地少人薄,军事力量又弱,我们实在是得罪不起他们呀,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韩宣子的要求很过分,你不同意我们也无话可说。但是他只不过是要一个小小的玉环,我们犯不着为了这个得罪他。倘若有小人在郑晋两国中间搬弄是非,激起晋国的愤怒,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们看你还是把玉环找来给他算了。”子产知道,子大叔和子羽的话代表了当时郑国一部分贵族的想法。于是,他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他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故意去怠慢晋国,去得罪晋国,而正是为了维护晋国的利益。依我看,君子最重要的是要拥有美好的名声,而不是去得到什么财宝。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不降低自己的身份,坚守自己的气节,而不是怕对大国侍奉得不尽心,怕他们报复。这次你满足了他的这个要求,谁能保证他下次就没有别的要求了呢?那么源源不断的要求我们怎么应付得了呢?所以,如果大国的要求不据理驳回,就永远不会有限制,那是个无底洞,我们永远也填不满。再说,只答应了这一国而不答应那一国,罪过就会更大。如果长此以往,我们迟早要变成大国的附庸。何况韩宣子只是奉命出使我国,为的是公事。现在他却利用公事之职假公济私,难道这不是他的罪过吗?如果我们就这样把玉环给了他,不但使郑国有损国格,又助长了韩宣子的贪欲,引起两重罪过,有什么好处呢?”子产的这番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韩宣子的耳中,韩宣子听后对此很是不满。但他又割舍不了那只玉环,不愿就此罢休。于是他私下找到那个商人,想直接从那人手中买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能如愿以偿了。可就在准备交易的时候,那商人说:“我是郑国人,这件事必须要子产大夫知道,否则我的罪过就大了。”韩宣子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只能向子产请求说:“我向贵国国君提出关于玉环的要求,你们认为不合道义,我也就不说什么了。现在我以商人满意的价格从他手中购买,已经讲妥,你就答应这件事吧,好了却我的一桩心事。”
子产闻言,默默无语。他慢慢地踱到窗边,望着窗外的田野,若有所思地说:“郑国能有今天的地位,实在是来之不易啊。就说当年先君桓公和这些商人的祖先吧,他们千里迢迢从周朝京都迁居来此,披荆斩棘,可谓是历尽艰辛万苦,才把这些荒野变成良田,使子孙后代在这里安居乐业。先君桓公曾和商人们订立过盟约,这个盟约就是:‘只要你们不背叛我,我也不会强买你们的货物。你们赚了钱,发了财,我也不加过问。’也就是这个盟约,才使君民世世代代相守到今天平安无事呀。”说罢,子产转过身来,看着韩宣子坦诚地说道:“韩大夫今天是带着贵国的友好情意来敝国,却要让我们国君去强夺商人的财物,这是要让我们国君违背先祖的盟约,做个大逆不道之人,实在是有违道义。话又说回来了,这只玉环极可能让你失去其他诸侯国的信任,你该不会认为付出这样的代价值得吧?我认为今天我献出了玉环,实在是对我们双方都没有好处可言呀?这就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虽然很直白,但是还要请您三思。”韩宣子听后,若有所思,沉默片刻,然后站起身来对子产深深鞠了一躬,说:“我韩宣子虽然不是什么大智之人,但也不敢为了一只玉环而犯双重之罪。对子产大夫的教诲我会铭记在心,感谢你的直言不讳,我马上就把这玉环退给商人。”
感悟做人智慧
很多人,会因为自己很强大,就表现出骄傲自满的情绪,岂不知危险就会在这一刻出现。由此可见,无论现状有多好,我们都要时刻警惕,居安思危。做好迎接坏事的思想准备,只有长久保持“盈满”的态度,才能够避免灾祸,就算是有危机降临,也不至于措手不及。
15.无过即功无怨即德
【原文】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释义】处在这个世界上,人不必刻意去争取功劳,其实人的一生不犯过错就是很大的功劳了;在帮助别人改过后不要盼望得到回报,其实他人对你没有怨恨就算是对自己的恩德了。
在楚昭王丢掉大片国土时,屠羊跟随他在外逃亡。昭王返回楚国,打算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赏赐到屠羊时,屠羊说:“当年大王丧失了国土,我也失去了屠宰羊牲的职业;大王返归楚国,我也就得以重操旧业。我从业的报酬已经得到恢复,又何必赏赐什么!”昭王说:“强令接受奖赏!”屠羊就说:“大王失去国土,不是为臣的过失,所以我不愿坐以待毙伏法受诛;大王返归楚国,也不是臣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该接受赏赐。”楚昭王说:“那么我就接见他!”屠羊又说:“按照楚国的法令,必定有大功的人重赏后方才能够得到接见的礼遇,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国家得到保全,而勇力又不足以使敌寇受到歼灭。吴军攻入郢都,我畏惧危难而躲避敌寇,并不是有心追随大王在外逃亡。如今大王意欲弃置法令和制度来接见我,这不是我所希望传闻天下的办法。”
从这段描写楚昭王和屠羊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一个普通人的对德与怨的看法,屠羊他不接受楚昭王的赏赐,而且说出的一番道理,让我们从中体会出“无过即功,无怨即德”的说法非常有理。
感悟做人智慧
人的一生,能够做到无功无过,或者功过掺半就算是成功人士了;能够做到无德无怨或者做到德怨掺半也就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了,所以,人不要刻意地去争取功劳或者企图得到别人的回报,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是成功的最佳筹码了。
16.不防谗言难成大业
【原文】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释义】当你听到别人有恶行时,不能轻易就相信而对别人产生厌恶之心,也许是有人故意诬陷泄愤;当你听到别人经常行善时,不能马上就亲近他,也许这是奸恶的人想以此为升官手段。
韩非,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原是韩国公子,天生口吃,出于荀卿门下。贵族之后。他素喜“刑名法术之学”,因此花了很多精力去钻研法家学说。而且,韩非早年曾同秦国宰相李斯一起在楚国兰陵随荀卿学习。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韩非在法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一位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其政治学说主要是在总结和吸收了前期法家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文章现存55篇,收集在《韩非子》一书里。
战国末期,韩国积贫累弱,国势衰微,再加上外有强秦虎视,内有悍臣弄权,亡国之危已迫在眉睫。韩非是个热忱的爱国者,看到祖国现状,顿时身心沸腾,欲为祖国抛洒热血。针对韩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韩非多次上书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变现状的意见。然而不幸的是,他胸中虽有报国志,但却没有报国路可行。庸懦无能的韩王不识人才,根本不理睬韩非的主张。随后,韩非因满腔的爱国热情被浇灭,再加上自己有口吃的毛病而不善言谈,于是将所有的悲愤和忧愁皆倾注于笔端,埋头著述。
不久,韩非的学说便被广泛流传,他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韩非是一个君权至上论者,要求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也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名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谓“圣人”,就是中央,也即是君主。所以,若欲安国,则必须尊主。韩非借鉴了前期法家的有关学说,提出了更为缜密的法、术、势相结合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非自觉地站在儒家思想的对立面,疾呼要以法治国,同以德治国唱对台戏。他所说的法,是指由封建官府制定和颁布的成文法。法治的对象是君主驭下的所有臣民;法治的目的是要维系封建的统治秩序,保障圣人——君主——对全体臣民的绝对统治。因此,韩非主张法必须严峻,只有实行严刑峻法,老百姓才不敢犯上作乱。人们很少被火焰烧伤,是因为火焰虚弱缥缈;许多人溺毙于水中,是因为水性柔弱。严刑峻法就如同一盆火焰,约束臣民老老实实地接受君主的摆布,不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此外,韩非还鼓吹法不阿贵,赏罚严明,他认为圣明的君主设置官职爵禄,就是为了以此招引贤才,奖励功臣。所以,贤能之人应任大官,拿厚禄;功勋卓著者,应当得到很高的爵位和奖赏。有多大的本事当多大的官儿,有多大的功劳领多厚的俸禄,主张任人唯能,任人唯才,反对儒家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任人唯亲的原则。在当时,韩非的此项主张有其进步意义。
不过,仅有严刑峻法,君主还不能有效地统治他的臣民,还必须有势。所谓势,是指国君的地位与权力。他认为君主一日不可无势:夏桀为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有贤能,而是因为他的权位崇高。尧当老百姓的时候,不能治三家,不是因为他没有贤能,而是因为他的权位太卑下。千钧重的东西,载在船上也会漂起来,锱铢般轻的东西,若不放在船上也要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锱铢重,而是由于有势与无势的缘故。所以韩非得出了结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有了势,法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
势既然这般重要,君主应当将其视为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生命。韩非以形象的语言告诫君主:觊觎君主权势的大有人在,君主一旦失势,即使求为匹夫亦不可得。猛虎依靠坚锐的爪牙能制服狗,若待虎的爪牙移到狗身上,老虎就被狗制服了。因此为君者应当像防贼一样提防所有的人,越是亲近自己的人越要注意,例如父母、妻子、兄弟等等,他们都可能构成对君主权势的致命威胁。
韩非和他的老师荀卿一样,都主张人性恶,但韩非的看法更为极端。他认为人之本性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统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子弑父、妻谋夫、下僭上、臣弑君。为此,君主要善于潜运权术以御臣民。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实践,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不久,韩非的著书便流传到秦国。当秦王政如饥似渴地读完韩非的《孤愤》、《五蠹》时,不禁拍案称奇,起身感慨地说道:“嗟乎!寡人如能得以见到此人,并同他一道交游,死而无憾矣!”
这时,恰逢秦王的长史李斯入内禀事,见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询问何故。秦王政请李斯阅读案上的竹简,并说道:“先生博学,请看案上的书简,竟是出自何人的刀笔?”
李斯遵命披览书简,片刻间便抬起头,笑着对秦王政说:“禀报大王,此书简乃韩国公子韩非所著,韩非同鄙人曾一道受学于荀卿先生多年,故能一望而知。”
听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韩非到底都写了些什么,使心高气傲的秦王如此兴奋,并对他五体投地,必欲见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