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为前一任县令“军兴乏用,称贷于人”,因而贷家索取数倍的利息,县府根本没有办法支付巨额的贷款,于是,就要拿百姓的蚕丝和粮食来偿还贷款利息。董文炳实在看不惯,就说:“你们知道百姓靠什么吃饭吗?如果把他们的蚕丝和粮食都拿来还债,还让他们怎么活呢?我现在是本县的县令,不忍视百姓再遭搜刮,这些钱就由我一个人来代偿吧!”
于是,他回家后就将自家的田地,计值偿还给贷家,剩下的土地,就分给长期流离失所的百姓,让他们种田谋生,百姓逐渐回来安居乐业,数年间便达到“民食以足”。
董文炳,勇敢地去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哪怕是违犯了朝廷的法令也在所不惜,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这样做可能会丢掉官职,甚至会丢掉性命的危险,他的一颗心都在想着负担沉重的百姓。为了百姓,他甘愿舍弃前程,抛弃大多数人都向往的名利。他不谋私利,不敛钱财。体察民情,一心牵系百姓,也许在世俗官吏的眼中,董文炳就是一个大傻瓜,但是,百姓却认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为官爱民的好人。
后来,董文炳被重用,他领兵进入福建后,《元史·董文炳传》记载道:“文炳进兵所过,禁士马无敢履践田麦,曰:‘在仓者,吾既食之;在野者,汝又践之,新邑之民,何以续命。’是以商人感之,不忍以兵相向。”后来,“越人感文炳德最深,高而祀之”。不仅百姓不忘记这样的官,历史也同样不会忘记。
董文炳,轻名利,重德性,最终流芳千古,由此可见,“德在人先,利居其后”的修身重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
感悟做人智慧
一个人看重名利还是德性,从实际利益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表现了一种优良的高尚节操,同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现出的也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修身的一种大境界。所以,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应该在名利享受上不争先,不分外。
15.韬光养德远害全身
【原文】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释义】再完美的名声和气节,都不能一个人独享,要让别人和你一齐分享,只有这样才不会遭到别人的嫉恨,灾害也才能远离身边而确保自身安全;再耻辱的行为和名声,都不能全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也要承担一些,如此,才可以掩藏自己的才能,更多地修养品德。
在中国古代,能登上皇位的皇子,自然很有能力,又能够服众。但是,他们绝对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而超过皇帝,否则,就有逼父退位之嫌,很可能遭到皇帝的猜忌,非常不利于继承皇位。
唐顺宗少年时,是众多皇子中表现出类拔萃的一个,后被立为太子,年轻气盛的顺宗亦好作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他的下属说:“我要尽我所能,帮助父皇制定革除弊政的计划!”这时,辅佐他的人便劝他,不要对敏感问题多加干涉,一旦被其他皇子、大臣视为招揽人心,遭到皇帝的猜忌,就很难澄清了。所以,太子平日里应多关心皇上龙体,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才对。
太子听了,认为他的幕僚说的极是,在以后真的对改革一事避而不提。每日必到德宗前请安,尽管德宗晚年专制、荒淫,太子始终不多干涉朝政,直至到继位,方才一展才华,有了轰轰烈烈的顺宗改革。
顺宗登上皇帝之位,表面上看来是理所当然,可事实上,还是因为他会隐匿自己,才没有得功高盖主之嫌,最终才得以继承皇位。相反,历史上因锋芒毕露,功高盖主而不得即位的太子有太多太多。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他一向不喜欢针锋相对、争强好胜的做法。
唐代李泌,少时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书读有万卷,可谓博古通今,且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后因玄宗赏识,才华得以施展,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汗马功劳。唐玄宗说他是“神童”,而宰相张九龄更是欣赏他的胆识,故称他“小友”。但因他不授唐玄宗加封的官职,而喜与太子游,年少轻狂的太子非常欣赏、尊重他,因此二人结为布衣之交。
天宝年间,天下危机四起,李泌赶赴朝廷,与大臣们共商治国大计,可是奸臣杨国忠排除异己,李泌不得已又离开朝廷。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太子即位后,特召见李泌;李泌毫无保留地向皇上陈述政治形势,肃宗非常赞同。再次授予宰相之职,但李泌婉言谢绝曰:“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因无法拒绝肃宗的好意,只得接受散官之职,虽为散官,但是朝中大小事情均可过问。真是不为宰相但权逾宰相啊!
李泌建议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最终唐肃宗在李泌的辅佐下,收复长安、洛阳,唐廷转危为安,李泌见时机已到,便请辞归隐山林。唐肃宗不愿让其离去,说:“朕与先生共过患难,现也应该同享快乐,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李泌说:“臣有四个必走的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终于说服唐肃宗,隐归衡山。
唐代宗时,因藩镇割据所闹,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代宗又特召李泌出山,李泌一再推辞。无奈代宗执意邀请,再一次无宰相官职却逾越宰相,军国重事皆与他咨商。时局渐渐好转,李泌从此永居山林。
感悟做人智慧
人们都知道居功之害。如果有玷污名声的行为,自己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而不能完全推脱给别人,否则会不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这种懂得隐藏自己才智的做法,经过很多例证,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它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韬光养德的修身之道。
16.悠然自得宜若平民
【原文】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释义】身着蟒袍玉带的达官显贵,如果看见身着蓑衣斗笠的平民,一副飘然自得的模样,很可能会发出羡慕的感叹;长期忙于交际应酬,饮宴奢侈的豪门望族,如果看见生活朴素且怡然自得的人,就会有恬淡自适的感觉,从而很可能产生留恋的情愫。由此可见,权势与富贵也并不那么贵重,可是,人们为什么仍然不知疲惫地、费心尽心机地去追逐这些,而不设法得到人人羡慕的、悠然自适的生活呢?
太平洋中有一个岛屿,这个岛中生活着一种王鱼。这种王鱼又分为有鳞的和没鳞的两种。没鳞的王鱼一直生活得很平静,而有鳞的王鱼则死得很惨。
有鳞的王鱼拥有非常特别的鱼鳞,它的鱼鳞不是自己生长的,而是来自于外界。有鳞王鱼有一种本领,它利用自身的一点分泌物能够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的身上。当这些小动物被吸引后,王鱼便千方百计地把这些小动物身上的物质吸干,然后将这些干瘪了的尸体吸收为自己身上的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
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样子就发生了改变,浑身胀得像个大气球,与没鳞的王鱼相比较,这种王鱼最少要大出四倍,样子威风极了。
可是,这种壮观维持不了多久,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这种王鱼身上的附属物会慢慢脱离它的身体,使它重新回到原本的面目。
回复到以前那种较小外形的王鱼,无法再适应周围的环境,游动起来也很不自在,干什么都不像它自己,因此感到非常痛苦,变得异常烦躁。
体型不再威猛的王鱼绝望地挣扎着,还会无端地对外攻击,因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能力,结果遭来撕咬,落得遍体鳞伤。绝望的王鱼就去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撞得血肉模糊,死得惨不忍睹。
因为一直不是做真正的自己,而是依靠着一大堆附属物来生存,以为是自己。等到真正恢复了完全的自己后,却不习惯真实的自己,结果,不仅失去了本来拥有的生活,还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心灵空虚的人迷茫度日,思想贫乏的人喜欢模仿,为了一些浮华的外物而放弃自己本色的人,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把命运交给了别人保管。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值得吗?
感悟做人智慧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要总是羡慕他人的强大与富有,因为,外在的浮华虚荣不会持续太久,并且,人在拥有一些东西的同时,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作为对应的代价。所以说,人要保持自己的本色,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生活,这样才能够卸下一些无谓的重负,悠然自得地过平民百姓的生活。
17.静中真境淡中本然
【原文】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释义】生活在安定、平淡的环境中时,就会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生活在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中时,就会体会到人性的真实面目。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已成为智慧的象征,他兼备宰相之器与将略之才,在他的鹅毛扇指挥之下,多少大将东征西讨,决胜于千里之外。如果读过诸葛亮《隆中对》的人都应该知道,他把全国的局势分析的多么透彻,对未来历史走向的预见又是多么准确深远,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勾画出三国鼎立的蓝图,这样的他怎能不让人叹服。但是,有谁知道他超群的智慧、高远的眼界是怎样磨炼出来的呢?
在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观点是:大丈夫立身处世,应该用“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应该用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只有生活在恬淡朴素的环境下,才能够做到清心寡欲,也才能显示志趣,陶冶心性。
刘备的小舅子糜竺,是东海人氏。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以经商为生,在当时当地应该是有名的巨富了,他经常往来洛阳。
一次,他驾车从洛阳返回家的途中,路旁一个模样俏丽的妇人向他招手,他没有理睬继续前行,哪知妇人又追上来,糜竺停车问妇人有什么事,那妇人说要搭乘糜竺的坐车。糜竺思考了一下,答应了,于是两人同乘一车,一路上糜竺目不斜视,这样走了三十里左右。那妇人说自己快要到了,于是下车告辞,临走前告诉糜竺:“其实,我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去烧东海糜竺的家,我一路上看你秉性纯正,非常感动,所以就把这件事情预先告诉你。”
糜竺大吃一惊,赶忙跪地请求她不要去烧。那妇人说:“天命不可违抗,我是一定要烧你的家,只是你可以赶快回去,我慢慢地走到你家,但是要告诉你,中午之后你的家中必遭火灾。”
糜竺无奈,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中,到家急忙叫家人把财物搬到户外,时到中午,大火果然燃起……只有使自己内行宁静才能抵御无比诱惑。
感悟做人智慧
人只有在精神专一不杂的情况下,安定冷静的心境下,才能够尽显高深的修养和深远的见识。而如果在轻浮懈怠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思虑深远,在心境险恶烦躁的时候,就谈不上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