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字子孟,汉朝人,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由于霍去病的关系,霍光十几岁便入朝做官。武帝朝为奉车都尉,后擢为大司马、大将军,受武帝遗诏辅佐幼主,位居五辅臣之首,执掌朝政二十年,勤政纳谏,轻徭薄赋,百姓充实,四方少数民族归顺,连辅两代皇帝,鞠躬尽瘁,恪守臣道,未尝有过。然不晓“人满天概”之理,致使族党满朝,权倾朝野。霍光死后,汉宣帝亲政,夺了霍氏家族的兵权。之后又以谋反罪,铲除了霍氏家族。霍光在世时,宣帝对之十分惧怕,“光从骖乘,帝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然而,在他去世后,族人却遭到了残酷地杀戮。所以人们说:“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俗语云:老年疾病,都是壮年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因此,人们要以霍光为鉴: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上天惩罚一个人是无形的,常常借助于人之手。霍氏的势力太强大了,上天就借汉宣帝来削平、限制他的势力;像霍氏那样,等到别人来限制,为时已经太晚了。所以,如果我们的家族正处于鼎盛时期,那么我们必须要自律自戒,不等上天来惩罚限制,也不等别人来惩罚限制,我们自己应该主动想办法限制自己。
人们总喜欢以家世、金钱、地位等这些单纯的客观现象或外在条件去衡量一个人的荣辱毁誉,把它们看成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却忽视了主观的、内在的、可变的因素,从而犯下了许多错误,造成了诸多悲剧。我们应该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得失无常、兴衰浮沉有一种透彻地理解。这种独具慧眼的思想和认识,对现今那些居官自傲,贪赃枉法,稍有一点地位和荣誉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的人,不失为一剂良药。
在人们的一生中,处处都有风波险阻,时时遭遇功名利禄,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谦让才是处世的妙方。做到恭谦让人,争斗就会停止,忿恨才会平息,结怨才会化解,天下再大的祸患都会冰消雪化于“淡泊名利”之中。平常的人如果能够把握住它,则可以免除灾祸而获得幸福。
感悟做人智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曾国藩虽官位显赫,但他生怕“清名满天下”,于是他更加注重自己的德性,而轻视名利,把名利适时地推让给别人一些以求自保。
3.好利害人好名患隐
【原文】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释义】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会用尽各种手段达成目的,行为会完全超越出道德范围之外,而这样的祸害非常明显,那么,人们就有很多防范的措施和时间,所以造成的后果应该不会非常严重;然而一个争名的人,则会混迹于仁义道德中,沽名钓誉,这样的人所做的坏事人们很难察觉,那么,预先就没有制定防范措施,所以造成的后果势必会极其深远。
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他们都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当时,鬼谷子非常喜欢孙膑,而且孙膑的才能和智慧在所有师兄弟之中也是最好的。庞涓最先下山谋事,不久便做了魏国军师,然而,他心中一直嫉妒孙膑的才能,他知道总有一天,孙膑会超越他。所以他决心除掉孙膑这块阻碍他声誉大振的绊脚石,于是,庞涓给孙膑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魏国来共同闯荡,成就大业,孙膑哪里知道他的用意是想让自己落入他的股掌之中,永无出头之日。不久后,孙膑来到魏国,魏王对孙膑也略有耳闻,知道他才华出众,便决定拜他为副军师,但庞涓却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最后魏王只给孙膑一个客卿的位置。而且,庞涓还一直在魏王面前讲孙膑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魏王将信将疑。
这时,刚好齐国听说孙膑才华出众,所以派遣使者来请孙膑到齐国一展才华,孙膑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但庞涓却利用这次机会,向魏王进谗道:“孙膑虽然身在魏国,但是他的心仍在齐国,齐国使者此次前来肯定是与他私通的。”魏王听后大怒,一气之下,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加罪孙膑,处之以削去膝盖骨的重刑,孙膑在受刑后,还被关在监狱里时,庞涓便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还劝他在狱中写兵书。
但是,兵书写成之后,庞涓撕去了“面具”,暴露出本来的面目,想把兵书据为己有。孙膑这时才看出庞涓的阴谋诡计,原来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庞涓造成的。孙膑在万分绝望之下,想出了一条忍辱逃生的办法。他毁掉兵书,开始装疯。多疑的庞涓怎么可能相信,他用尽各种非人的折磨考验孙膑。
庞涓派人将孙膑拖进猪圈,只见孙膑在猪圈里又哭又笑,吃猪食和泥土,还不停地在猪尿里打滚,通过这些致命残酷的表演,庞涓不得不相信孙膑是真的疯了。于是,对他不再设防,后来齐国的一位使者来到魏都大梁,孙膑请求一个刑徒偷偷地去见齐使,把他的一切遭遇告诉使者,并且请他们营救。于是,齐国设计把孙膑用柴车运到齐国。孙膑到齐国后建议重用大将田忌,指挥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杜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屡败魏军,射杀了庞涓。
庞涓的下场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如果不是他处心积虑地加害自己的同门师兄,就不会惨遭杀身之祸,这一切都是因为名利所致,所以人们一定要远离名利的诱惑。
冯异,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大将军,他有着出众的才华,高尚的品德。他跟随汉光武帝征战沙场几十年,取得了卓越的功绩,但是,这位将军从不像其他将军那样邀功请赏,而且还对自己的功勋避而不提,把皇帝的封赏多数都让给部下。
更始元年,大司马刘秀为平息叛乱率王霸、冯异等将起兵至邯郸,在邯郸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
冯异在这场战争中,突破重重阻碍,连夜为夜宿河北晓阳地区的大军筹措衣食,解决前方将士的饥寒问题,还在刘秀大军逢滂沱大雨时,四处奔波,取薪燃火,让将士取暖烘衣,并且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不但使将士们吃饱穿暖,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这样更鼓舞了官兵斗志,最终攻克了邯郸,叛乱得以平息。
在这一战争中冯异可谓功勋显赫,可是就在别人等待论功行赏时,他却在阴凉处聚精会神地读《孙子兵法》。即使这样,刘秀当然也不会忽略战功卓越的英雄,但是冯异却拒绝一切封赏,实在推托不掉时,便建议将此功让给表现突出的战士,将赏银悉数分给这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士卒。刘秀很欣赏冯异的这种淡泊功利、没有贪欲的性情。
而和冯异恰恰相反的一个人物——年羹尧,就是一个非常贪图名利的人,他的胞妹,是雍正帝的贵妃。
雍正皇帝非常赏识并重用年羹尧。登基之初就命其接替允禵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也的确是一名才华出众的将军,他多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并且因平定西藏战功卓越,被加封三等公爵,加太保衔,而后,又因平郭罗克、叙平青海等功绩显著进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从此以后,年羹尧被加封的头衔几乎达到极至,赏银的数量也到了不可再多的地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年羹尧在享受了如此多的厚赏之后,更加得意忘形,贪欲更浓。他不但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斩杀四品以上官员多人,还让蒙古王公见其要先下跪。这样张狂的行为终于遭到了群臣的围攻,纷纷上奏章弹劾年羹尧。其中以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奏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最有力度,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行为早有耳闻且不满,只是没有得到真凭实据,于是在事实摆在面前时便顺水推舟,下令将年羹尧革职查办,历时九个月之久的调查,结果议政王六臣等定年羹尧罪: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僭越之罪、狂悖之罪、专擅之罪等92条罪状。
又半年过后,雍正派兵统领阿尔图,并给年羹尧下了判决诏书:“历观史书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当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能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愿以尔实心报图,尽诖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绍果忍为之乎?……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安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尔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足也。”年羹尧此时悔之晚矣!只有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亲属、家眷都受到了诛连……
不可一世的年羹尧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只因争名夺利造成的后果,导致悲惨下场,留下千古的骂名。
感悟做人智慧
利益对人们的诱惑是可想而知的,每个人都想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看到别人赚钱,自己更想发财。但是别忘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绝对不能贪心不足。过分贪婪会使人厌恶,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事情发生。然而,好名的人更加可恶,这些人表面上看来像个谦谦君子,而实际上却在暗中使劲,想尽各种办法谋害别人,而且遇到争名夺利的事情就会“毫不谦虚”,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好结果。
4.人生短暂何争名利
【原文】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释义】人的一生非常短暂,短暂得如同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瞬间就会消失,而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争夺名利,能够有多少时间呢?人类在宇宙中所占有的空间非常狭小,小得就如同蜗牛角那么一点,而在如此狭小的地方你争我夺,能够有多大的世界呢?
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受到了时人及世人的一致推崇。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
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出于对萧何的理解和信任,力排众议,用韩信为大将。韩信登台拜帅后,向刘邦谈论了统一天下的大计。
刘邦向韩信请教:“萧丞相极力举荐将军,不知将军能教给我什么高明的计策?”其实,说是请教,倒不如说是考察。
韩信先谦虚了几句,突然反客为主问刘邦:“请问大王,与您争夺天下的对手是不是项羽呢?”刘邦爽快地回答:“是的!”韩信又问:“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您与项羽比有多少优势呢?”这个问题未免过于尖锐,既令人无法回避,却又难以回答,一时陷入尴尬局面。刘邦一向大度豁达,沉思片刻说:“我不及项羽。”韩信看到刘邦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且在部下面前毫不隐讳很高兴,说:“大王与项羽相比不是没有优势。项羽英勇强悍、为人仁义、势力强大,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他有弱点,他虽然勇猛善战,却不知道任用手下有才干的将领,所以他的勇猛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接物言语温和,恭敬有礼,却不知道封赏立功的将士,所以他的仁义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称霸诸侯,却不知占据关中这一根本之地,所以他并不能彻底平定天下;项羽违背义帝之约,私自分封诸王,天下必不安宁,纷争会很快出现;项羽大军所过之处皆城毁人亡,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所以他不得民心。因此,项羽的强大是表面、脆弱的。”在场众人不住点头,刘邦也频频捻须点头,韩信接着说:“大王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定能战胜项羽,您虽没有项羽那般勇猛,但是只要您重用手下大将,把所得城池分封给他们,这些人定会感恩戴德、拼死效命;大王重返关中是师出有名,是正义之师,而且您的部下都是太行山以东的人,思乡心切,定会拼死去战;现关中的三秦王是秦朝降将,他们率领二十万士兵投降项羽,结果全部被活埋,所以关中百姓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大王入关时,秋毫无犯,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所以关中百姓都希望大王做关中之主。况且,怀王曾有言在先,先入关中者即为关中之主,项羽仗势违约,所以关中百姓深恨项羽。如果大王先取关中,然后以关中为依托,再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可攻退可守,何愁项羽不灭,天下不定!”一番宏论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说得刘邦拍手称好!果然,韩信在帮刘邦统一天下中,屡出奇计,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韩信替刘邦扫除各路英雄之时,也是自己悲剧的开始。乱世出英雄,蒯通是韩信手下一个不出名的谋士,但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一清二楚。他看到了韩信在楚汉相争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便想说服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于是,他拜见韩信说:“我学过相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则贵不可言。”韩信觉得蒯通话里有话,就把他带入密室问道:“卿之所言,是何用意?”蒯通认真地向韩信分析道:“自陈胜、吴广而起,群雄纷争,人才云集,项羽于彭城起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震天下,今困于广武,进展艰难。刘邦率众数十万据有巩洛之地,兵精量足,山河险要,却不能建尺寸之功,反连遭失败。今天下大势,有贤能者,既能息争,将军如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王,楚、汉两主的性命,就操在将军手中,将军何不乘机崛起,脱离楚、汉之争,谁都不助,自立为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静待时机。以将军之才,又据有强齐之地,拥甲兵数十万,并吞燕赵,乘势西进,天下谁人不服。将来宰割天下,分封诸侯,诸侯皆感德畏威,争相朝齐,岂不是霸王之业吗?臣闻天与不取,是违反了天命,反受其咎;时至不行,是不用其时,反受其祸。愿将军深思熟虑,勿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