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悟经典人生
8406300000036

第36章 生死名利篇(3)

蒯通虽然只是韩信的一名普通谋士,却能把天下大势分析得相当透彻。他把韩信的优势都一一列出来,劝他自立为王。韩信考虑了一夜,第二天给蒯通的答复是:“汉王待我甚厚,我怎好背叛他呢?”蒯通见韩信为忠义恩惠所绊,继续说:“越大夫文种,助勾践复国灭吴,对勾践有再造之功,尚且被杀,莫忘了兔死狗烹之论。请问,将军之忠,恐怕比不过文种吧!况且功高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今将军已蹈此辙,归楚楚不信,归汉汉必惧,那又到何处去安身?”韩信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但还是下不了决心,不知怎么办好,他对蒯通说:“先生不要再说了,待我深思后,再作决定。”蒯通见说动了韩信,便告辞了。

蒯通静候数日,仍不见韩信有任何音信,有些着急,又去找韩信,说道:“时间紧迫,希望将军速作决断。”岂知,韩信已下定决心,不背叛刘邦,当即答道:“先生不要再说了,我决定不负汉王。我奉侍项王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归汉王后,汉王授我大将军印,又封我为齐王,我怎能负之。我曾替汉王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战功颇多,汉王定不会负我!”蒯通听后,长叹一声,知再说无用,于是转身退出。

按理说,这是韩信脱汉自立的一次绝好机会;他本人勇略超群,又手握重兵,占据齐地,有条件自立为王;蒯通又是一位很有远见的谋士,有这样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他还有何可惧?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而他却优柔寡断、胆小懦弱,想反又不反,也不敢反,白白错过了一次良机。

韩信在统兵打仗上干脆利落、谋策超群,让人不得不佩服,但如何为官,如何长久立足于汉朝却实在不高明,处处被动!其实,刘邦对韩信是只利用而非重用,用他的智慧帮自己打天下,但一刻也没放松对韩信的监控。项羽兵败自杀后,他的好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钟离昧就是一位,被逼得走投无路,就奔往韩信处,韩信念其是旧交,就把他给藏了起来,不久,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他认为韩信勾结钟离昧谋反。于是下旨命韩信把钟离昧速速押解进长安,韩信接到圣旨后,不忍把老朋友交出去,否认钟离昧在自己这里。刘邦听完回报,不觉大惊,认为韩信拥有重兵,违抗圣旨,有反叛迹象。

刘邦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后来纳陈平之计,佯称游览南方云梦泽,并在陈地会集诸侯,韩信到时必来,然后趁机捉住,刘邦遂依陈平之计。

韩信得知刘邦出游之举,心中不免犹豫,知自己虽然功劳大,但收留钟离昧之事,已被刘邦察觉,他想不去迎驾,又恐失礼,罪上加罪,如去迎驾,又恐遭不测,犹豫不定。属下见他神色忧郁,有人建议,不如把钟离昧绑了,送给陛下,了结此事,韩信认为此话有理,却难以下决断。钟离昧看出了韩信心理,便诚恳地对他说:“刘邦本来对你就有戒心,他只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就是怕我二人联合对付他。你如果把我绑了送与刘邦,他今朝杀我,那么明日,他也会杀你。”说完,见韩信毫无反应,便嗟呼长叹:“你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懦夫!我真不该来投奔你。”说罢拔剑自刎。

韩信见钟离昧自杀,割了他的人头,献给了刘邦,刘邦一见韩信,不容分说,当即将其拿下,此时韩信感慨万千,叹道:“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我当如此。”

后来,刘邦虽说有人密报韩信谋反,但没有证据,加之韩信有功于朝廷,恐怕群臣有看法,于是将他放了,由楚王降为淮阴侯,以示警告。

人在失意时,往往会思前想后一番。此时的韩信似乎有些悔意,一是后悔不听蒯通之言,如果当初依蒯通之计行事,那现在自己将会是另一番光景。二是不该不听钟离昧的劝告,如果按钟离昧的意见去做,绝不会像今天这样倒霉,只因自己性格优柔,缺少果断,两次机会都失掉了。结果不但未发迹,反而被软禁,这绝不是天意,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后来代相陈郗谋反,约好与韩信里应外合。刘邦带兵亲征,临行内事委吕后,外事委萧何。不料韩信却与陈郗串通之事被吕后察知了,吕后闻听大惊,忙找萧何商议对策。议妥,欲将韩信骗进宫中再行擒获,韩信果然中计遭擒。吕后怕夜长梦多,下令立即将韩信斩首。临刑,韩信仰天长叹:“我不用蒯通之计,反被女子所杀,这岂非天命?”

韩信虽是战场的常胜将军,却不通官场之道,最终为吕氏所杀。韩信灭齐后,就该休整一番,马上挥师西进与刘邦夹击项羽。但是韩信却没有马上进兵,而是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岂不知,就是因为他追逐权势、地位,而犯了功高欺主的大忌。刘邦见了韩信的使者破口大骂,后经张良的提醒,又改口封韩信为齐王,命他马上进兵,由此君臣之间已有了芥蒂,为韩信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其实,韩信的悲剧还在于自己对名利的在意与追逐。早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大宴群臣,酒席间,君臣天南海北纵情畅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领多少兵?”韩信说:“几万而已。”刘邦接着问:“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答道:“多多益善!”虽是实话实说,却使得刘邦隐约有些不快。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对他的才华有所嫉妒,而产生了猜忌之心,如果韩信能够轻视名利,早日发现自己已经是身处悬崖边上,那么悬崖勒马尚还有救,但韩信虽然是人才的谋士,战场上的枭雄,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名利的束缚,最终落得下场悲惨。

韩信的悲剧命运,值得人深思。他勇武、谋略兼备,一生征杀疆场,南征北战,在刘、项相争中举足轻重,他拥有重兵,具备客观条件,又有奇才为之谋划,完全可以独树一帜,自立为王,与刘、项三分天下,甚至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可他却在多次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失掉一次次绝好的机会,实是令人惋惜!

“人生短暂,何争名利”,韩信之死虽是一场扑朔迷离的宫廷阴谋,他的遭遇却刺痛着后人的良知,也赢得了后人的同情,试想,如果他能够看淡名利,在完成辅佐大计之后,便功成身退,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下场呢?

感悟做人智慧

斗胜争强,求名夺利在短暂的人生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为了它失去生命里更珍贵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苏东坡曾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连,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天大的事,几十年过后再看,都是个笑话,都已付于笑谈之中了。”

其实,人是多么渺小,生活是多么短暂,在这样的情况下,何不过一下轻松愉快的生活呢?

5.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原文】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释义】人,一旦出现一点偏私与贪婪的念头,就很有可能使原本刚直的性格变得很懦弱,使原本聪明的性格被蒙蔽得很昏庸,使原本慈悲的心肠变得很残酷,使原本纯洁的人格变得很污浊,结果毁灭了一辈子的道德。所以古圣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个很有才华的外甥——刘希夷。一日,刘希夷带着自己新作的一首诗——《代白头吟》请求舅舅指点,宋之问让刘希夷先读一遍他的诗,于是刘希夷忙扬声诵读:“……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听了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刘希夷走后,宋之问开始翻来覆去念这两句诗,越念越觉得此诗非同寻常,如果一面世,定会成为千古绝唱,一举名扬天下……想到这,他开始动了歪念头,如果此诗属于自己那岂不是一夜成名了吗?那怎样才能从外甥那得到这首诗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刘希夷死。后来,宋之问真的这样做了,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宋之问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说:“宋之问该死,是天之报应。”

人的心中就不能出现一点贪婪或私心杂念,一旦出现了,那么就会使本来刚直的性格变得唯唯诺诺,原本的聪明伶俐变得昏庸无能,原本的亲切慈悲变得残酷无情。

纵观中国历史,很多官员都是因为收受贿赂之后,才变成任由行贿者摆布的可怜虫。

周宣帝的皇后是杨坚的女儿,也就是说,杨坚是当时的国丈。因为这样,杨坚曾任上柱国、大司马等重要职务,在朝中可算是地位显赫,但是,宇文氏家族的成员对他的猜忌很大,所以,采取了很多手段谋害杨坚,并且在宣帝面前谗言,以至于宣帝慢慢地也对杨坚起了猜忌之心,于是,便想找机会除掉他。

于是,他便想用他的四个美姬来试探杨坚,一天,他召见杨坚,在杨坚进宫之前,他让他的四个宠姬打扮得妩媚妖娆,站在两侧迎接杨坚,并且安排很多武士在暗中埋伏,宣帝对这些武士说:“你们如果一旦看见杨坚神色有一点变化,就立即杀掉他。”杨坚知道宣帝召见他肯定没有什么好事,果不其然,看见左右的美姬他就知道是宣帝刻意安排的,于是他目不斜视,始终保持一股凛然的神态走到宣帝的面前,宣帝看见杨坚这样的举动,相信杨坚是个正直的君子,于是,让他出宫去了,从那以后不再对他有任何怀疑。

宣帝因荒淫过度而死以后,传位给他9岁的儿子宇文衍,并且让杨坚辅政,宣帝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仗着自己是皇上的叔叔,所以上朝听政时,常与杨坚同帐而坐,杨坚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计策,他知道宇文赞素来是个好色之徒,他便亲自精挑细选了几个漂亮的姑娘,送到宇文赞的府上,果然,宇文赞高兴地接受了,并且天天与美女娱乐饮酒,逐渐地很少过问政事。

这样降低了杨坚建立隋朝的难度。由此可见,杨坚和宇文赞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杨坚因为没有贪图一时的美色而躲过杀身之祸,最终成就大业。而宇文赞因为一念贪私,将本来就不多的刚毅之气化为乌有,最后只能一事无成。

感悟做人智慧

人如果一心追求名利,往往会导致很多人们最不愿见到的事情发生。而如果人们把名利当作过眼烟云,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妒忌之语、诽谤之为、仇杀纷争之乱将会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应该衡量事情的利弊,擦亮双眼看清事物,看淡名利,不要做让自己羞耻、别人憎恶的事情。否则,就会掉入万丈深渊,永远也得不到翻身的机会。

6.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原文】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释义】坚守道德操守的人,可能会有短暂的孤寂;但是那些依势弄权的人,将会遭受长久的凄凉。那么,一个心胸开阔的聪明人,就应该既能看见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又能想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都宁可忍受短暂的孤寂,而不愿遭受长久的凄凉。

刘玄英,字昭远,是五代时期的人,祖籍燕山,自幼酷爱读书,少时就熟读经籍,通晓历史,后在燕主刘守光手下为相。

一天,刘玄英下朝回家后,忽然来了一个道士,刘玄英礼貌地款待了他。当问道士姓名时,道士也不回答,玄英不但不介意,还让仆人遵照道士的吩咐取来十只鸡蛋和十枚金钱放在桌子上,道士将鸡蛋和钱币间隔累叠,摆成宝塔模样。刘玄英当然知道这是“累若危卵”的寓言,看到此处他已经猜出道士的意思。

但是他没有说话,只听道士说:“长期处在荣禄之中的人,就如同身在忧患之地一样,它的危险性要远远超过累卵。”说罢,把鸡蛋、钱币纷纷击碎,飘然离去。

刘玄英完全领悟出其中的道理,当即命人打点行装,没有携带任何金银物品,第二天凌晨捧着相印上朝辞官,携带家眷离去,只留下一首诗云:

抛离火宅三千指,摒去门兵十万家。

刘玄英辞去宰相之职,开始远游,他在两年的时间里走遍了泰山、华山、南山等著名的山水。据说他从吕岩学道,又结识张无梦、钟放、陈挎诸位方外高人,后隐居在代州的凤凰山中。

市声喧哗,物塞祸伏,人与物互相损伤。鉴于此,通晓事理的人开始思索生命的价值,将目光关注于自身,将个体生命和人类的发展史联系起来,以认定自我的存在。

乾隆年间,大学士高斌的儿子高恒,因其姐姐是乾隆皇帝的慧贤贵妃,因为这层裙带关系,年轻时他就做了高官,户部主事、郎中、长芦盐政、两淮盐政等官他都做过,而且盐政做的时间最长。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封建社会里,食盐历来实行官家专卖。这是因为它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利润丰厚,所以盐商往往都能够发大财。这样一来主管盐政的官僚,更是财源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