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杨文衡等研究,穴前后左右的山叫做砂。砂与龙都是指山体,龙好像主人,砂好像奴仆。当龙挺身独行时,砂则随龙两旁护送,面对面相向,好像奴仆保卫他的主子。龙大,则保卫它的砂也多;龙贵,则跟从它的砂也秀美;龙强,则随龙的砂也远(《地理或向叙》)。砂的作用是捍水挡风。它又分几个部分,有专用名称,如穴前面有朝山、案山,穴后面有靠山。祖山分幛包罗于外,形成大局的形势,好像城市周围的城墙,故叫罗城。又如天上三垣星象,各有围垣的星,保卫帝座,故又称垣局。紧贴穴身左右的砂叫做龙山和虎山。穴前案外的山叫做前应,即第二、三、四重案山。穴后玄武顶背的山叫做后照,即福储峰。前应与后照相比较,后照更重要。因为穴后不可无屏障以遮蔽背后吹来的风。穴左右龙虎以外特起两山对峙夹照,称为左辅右弼,俗称夹耳山,这两座山要高低大小相等。穴的左右,水来的一边叫做天门,水去的一边叫做地户,又叫下手、下臂、下关。水来的那边要开阔宽畅,山明水秀。水去的一边要高障紧密,闭塞重迭,看不见水去为佳。水流去处两岸的山称水口砂,假如水口旷阔无关锁,则一方旺气都随流水飘散,龙神也与之俱往,那就谈不上有富贵宝地。水口中间有奇峰卓立,或两山对峙,水从中出,或横阑高镇,窒塞水中,高耸天表,称作华表。水口间峰岩石山,耸身数仞,形状怪异,从中流挺然朝向穴位称为北辰,又称尊星。水口关阑之中,有墩阜特卢,或石或土,于平中突然,当于门户之间,四面水绕的地形称北辰。构成北辰的物质以石最好,士次之。龙虎横抱穴外,背后有山,拖向前去时称作官星。穴舌拖撑之山谓之鬼星。水口中的石头称为禽星,又叫落河火星。龙山虎山肘后生有尖石头称为曜星。总之,砂的构成拖阴负阳这一封闭型地理环境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风水的地理基础之一。
《青囊海角经》中有这样一段论砂文字:
“夫砂者,水之所会也,势会则形聚,聚则形见,见则气合。合则有穴矣。无砂则龙失应,无龙则砂无主。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就体分支,是谓同气。其包裹也,贵乎周密,隔江渡水必同宗:其来也,贵乎逊顺,就体怕断,隔岸怕反,隔江拱揖为妙,就体不断为奇。同气资手朝仰,彼此皆要盘恒,在前要来,在后要堆。左顾右归,迭迭如端妆美女,贵贱从夫,前拥后随,济济若精锐卒兵。出入从将。华表凌霄,捍门插汉,若要人丁千百口,面前迭迭起高峰。若如巨浪列门前,历代产英贤。”
砂,这是风水术中特殊术语,有着它的特殊解释,就是城市,村落、宅地周围青山的走向和形态。由于《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为了使居住地的生气凝聚,不致散去,因此“砂环”以挡风,“水抱”以止气,就成了寻龙以后确立居住地的最为事关重要的内容。
砂与龙都是指山体,“龙”对于“砂”是高大的主要的山体,“砂”是“龙”旁边、周围的小山丘,是“龙”的余波。在成因上,“砂”是由山(龙)的石头风化、粉碎而成,因此,“砂”是“龙”的附生物。凡有龙的地方,常有砂来伴随,仅有龙还不能成为吉祥之地,主龙周围、旁边还需要砂的小山丘来拱卫、环护和呼应才能成为气候。龙好比主帅,砂好比主帅身旁的副官和士兵。兵将相从,才能组成一队前呼后拥的集团军群。若没有众砂增色,主龙就难于聚纳生气。
龙和砂之间存在一种主从关系。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位必立乎上,臣,好像奴仆保卫他的主人;龙大,则保卫它的砂也多;龙贵,则跟从它的砂也秀美,位必伏乎下。龙好像主人,砂好像奴仆,当龙挺身独行时,砂则随龙两旁护送,面对面相向。砂必须垂头伏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龙强,则随龙的砂也远(《地理或向叙》)。砂比龙更接近于穴和建筑物(城、村、宅)。在建筑物四周的小山峦叫砂。今人称立体的地图模型为“砂盘”。砂依靠、臣伏于龙而存在,它比龙更接近于穴的位置。无砂则龙失应,无龙则砂失主。砂与龙同体分支,隔江渡水必同宗。对于龙来说,砂贵乎逊顺,贵乎朝仰,彼此盘桓。砂对于龙,要前拥后随,不逼不压,环抱有情。砂的贵贱从龙。
二、“砂”的作用
砂对穴场建筑物是关水、挡风,对穴起护卫生气的作用。它的位置最近于建筑物,是建筑基址的近景。
依四至方位论砂山格局,按照中国传统宇宙观,以天上星象分区的东西南北方宿名而名之,以证其方位。例如《地理人子须知》:“《曲礼》注云: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宿以别四方之山,非谓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因传统地理以南向为正,则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之分一致;但又因有非正向者而习以四兽称之,则不论东西南北只言前后左右。其意象是“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葬经翼》)。言简意赅,生动地说明了砂山对于良好生态与景观以及心理感受,即对于环境质量完美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砂山居于来龙或主山之前,互成对景而照应者,其“近而小者,案山也;远而高者,朝山也”,也是以格局而论。要求“近案贵于有情”,“但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平正整齐,回抱有情为吉”;而“远朝宜高”,“贵于秀丽”,有呈“远峰列笋天涯青”之势,等等。其意象,重在空间心理感受上:“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盖朝案可使“穴前收拾周密,无元辰直长、明堂旷阔、气不融聚之患”。这里所谓“穴”或“明堂”,以今天的观念解释,实指内部围合的场所;而所谓“气”、“情”,则为心理氛围。不言而喻,传统地理对朝山案山的讲究,以今日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等观照,其意是相当高明的。
砂对龙起了增势的作用。龙被砂增了势,可以聚气。砂对龙还有守护、使龙发福的作用。砂山磨灭,龙的英灵乃绝。有了砂,龙可以吸收天地之灵气,使龙增风光、景色,锦上添花。
传统地理中“砂”的由来,可知它反映着山之群体观念,事实上,在传统地理格局中,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特达尊崇、城市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如《青囊海角经》说龙与砂的关系及砂的环境景观意象:“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由于砂山在传统地理格局中的群体意义,因此论砂有很多讲究,谓之“砂法”。除若论龙之“龙法”讲究形象美观、生气发越等等而外,区别于龙山称谓,砂山“喝形”,即寓象称名,世俗色彩很浓,如玉台、华盖、宝盖、宝顶、宝椅、印斗、文峰、文笔、笔架、三台、玉斗、锦屏、锦帐、凤凰,等等。另外,论其格局,重要的还有“青龙”、“白虎”等四兽或四灵砂山、“案山”、“朝山”以及“水口山”等概念。
砂可以助龙起挡风的作用。砂对水的作用是砂关水,水关砂。没有砂,水聚不住。抱穴砂关元辰水,龙虎砂关怀中水。近案砂,关堂水中,砂贵水方善。
传统地理格局中位属重要的概念还有所谓水口山,或水口形。“水口砂者,水流去处两岸之山也。切不可空,令水直出;必欲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实际上,水口砂所居地位不啻天然门户,故称之为“地户”。地理上喻门为“气口”,若人之口鼻息道,实与运命攸关,故对水口砂极为重视,既须险要,又须至美,以壮观瞻,有诸多讲究。尝倡“水口间有大桥、林木、佛祠”,“建台立塔本相宜”,以崇其胜,既成瞻仰之景观,又利俯览而观景,料敌捍卫更不在话下。与此相类,“水来处为天门”者,也是传统地理格局重点所在之一。
砂以源、圆、方、正为吉;歪斜、破碎为贱。
由上述所说,则可说明四面围合之群山的种种意象。就地望而言,这些山称名有伞盖、玉台、锦屏或日宝鞍、马鞍、印斗、金耳、黄华、飞凤、塔、大象、钟或日赛锦屏、鼓楼等等,皆应地理喝形而来,不言而喻。其环抱有情,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诸种气象,更不用详说。略以由剑门山脉而自西而东迤逦而来、隔江相望的山系而言,其形就传统地理格局中重重朝案与水口山诸多秀美壮丽观瞻,亦可知地理格局中砂山之妙处。
例如阆中胜境锦屏山,又曰马鞍岭。《名山志》:锦屏山“两峰峻亘,杂树如锦,与郡城对峙若屏,故名。山多仙圣游集。”《蜀山考》:“锦屏有浙间山水之状。”《阆中县志》更述其详:“锦屏山,在嘉陵江南岸,濒江,石壁陡绝。其上蔓衍处横竖一脊,左平右突,中段微凹,端正峭茜,斫削不能及,盖县治之案山也。每当斜阳倒射,暮霭欲生,自山北望之,诸峰环绕其后,交辉互射,秀绝寰区。”对于精谙辨方正位,崇尚向明而治、南向为尊,并雅志山水之乐的古代中国人来说,锦屏山及山后印斗山、金耳山、眉山、赛锦屏、西偃山、黑松山等等,形成重重朝案,气象深远,层次丰富,峰峦竟秀,由城中南望,不可胜收。天造地设如此佳境,不惟为风水家惊讶,诸多文杰瞻峦嘘唏,也非异事。如诗圣杜甫《阆水歌》:“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陆游《阆中作》:“邀乐无时冠巴蜀……着意城南看小春。”李献卿《南楼诗》:“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巴鞍岭上浑如锦,伞盖门前半是花。”锦屏山作为阆中胜景,依风水格局建城,而以其为案山形成城市绝妙对景,人文美与自然美交相融汇互为观照更形动人。如陆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廓如丹青。”实为这一匠心的极佳写照。
锦屏山成为阆中的文化标志物,因而又称“阆中山”。寄托着地方上人世间美好理想,古人赋锦屏山以灵性,袁天纲题锦屏曰:“此山磨灭,英灵乃绝。”仙圣游集,文人荟萃,百姓也以游锦屏为俗,如《阆中县志》:“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吸饮山川灵气、观景陶冶情性而得增进健康,也非为尽属迷信。作为兼有景观和观景之利的锦屏山,不仅留下许多历史名人胜迹,如吕祖殿、吕仙洞、少陵祠、丘祖殿、三贤祠等等,为吸饮天地灵气、增胜天然锦上添花,锦屏山伏有土木之功、亭、阁、书院等等,载述殊多,至今,锦屏山仍为阆中城风景绝胜处、天然园林,为人民钟爱。
阆中砂山格局胜处,尚有其水口山,即雄踞城市东南,隔江相望、冠表城南群山而周围诸山稠叠交节的塔山。据《阆中县志》述,锦屏山右,有黄华山,旧据风水建奎星楼在焉。盖黄花山与锦屏山间为南津关,古金牛道、米仓道必经此,为风水气口,故建楼以镇之并崇文风,实为崇观瞻尔。黄华山右为敖峰,再右则塔山矣。塔山适当江水折处,高大峥嵘,形势岌业,兀立于嘉陵江上。山南延长南岩,即台星岩,宋时三陈兄弟读书于此故名读书岩。山右若与塔山合体,为大像山,唐时依山凿大佛于山壁,建寺称大像寺,故山得名,又称之大像岩。登塔山而望,则大像崇冈,偃蹇对峙;若领若袖,四伏盘僻;西望锦屏,相为表里。俯态而视之,大江回折、汤汤流去;而北岸郡城延袤数里,一片丹青,灭没于远烟高树间,融合于蟠龙叠翠中,洵丽瞩也。为镇水口,塔山绝顶建有白塔寺。白塔外九层,砖构而通体白色,故名:又若笔立,亦名文笔塔。除白塔外,当此水口即地户处,大佛寺,龙脊观又名梓潼宫在焉,全契符水口间相宜建台立塔设佛祠之风水主张,成为极佳景观建筑。至于风水说倡言水口建大桥之事,也适有现代钢筋混凝土嘉陵江大桥择址建于塔山迤西,为水口增胜生色不少。或可见,精心相地则古今可通,足证风水之道有其科学性之一斑。
至于砂山格局中,居阆中城西北水来处即所谓天门处的玉台山,为蟠龙山左臂,亦一大胜处,与塔山相类又别有风光。杜甫《阆山歌》“阆州城北玉台碧”;《玉台观》二首“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人伟有笙鹤,时过此山头”;诸诗皆咏此山。山临江耸立,与西山隔江相望,对峙为城西北天然门户,且景观秀美。山上亦有玉台观、藤玉阁、望水寺等景观建筑,依风水择址而建,为山水增色而崇观瞻,从上游来阆中,必先睹之,也正如从下游溯江入阆,首见其地户塔山诸景,皆兼有阆中城外部识别标志的作用,这一意象,也正是风水中有关天门地户诸说实旨所在。这是风水中“砂”的一个突出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