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哲学家兼地理学家郭璞在其《葬经》中把经络学说中的一些概念又借鉴到地学上,提出大地的“生气”、“形”、“势”等概念。晋陶侃《寻找捉脉赋》中提出了“穴占中央,……山若作穴,水自回环”的概念,论述了穴与地面水流方向的关系。南北朝前后成书的、托名古青乌子撰的《青乌经》中有“不蓄之穴、不及之穴、腾漏之穴、背囚之穴”的名称。以上风水书中关于龙穴概念,由于吸收了当时经络学说中相应的概念,要远比宋赖文俊所说的上古的龙穴观念细致、深刻得多。
到了唐、宋时期,杨筠松、曾文迪、卜则巍、廖禹、赖文俊以及蔡牧堂等人在其地学著作中对龙穴的论述已形成体系。
唐卜则巍《雪心赋》中提出“穴总三停,山分八卦”之说,认为穴位之间距离是互成倍数或相等的。这与断层等间距的看法一致。级别相同的穴或断裂呈等间距分布。级别不同者,间距互成倍数。
宋蔡牧堂的《穴情赋》发展了穴的概念,提出了“穴晕”。晕是穴的外围不太清楚的轮廓,可以定穴。这有点像地球化学上讲的分散晕。他并且把穴进行分类,分为盖穴、檀穴、倚穴、撞穴、生穴、死穴等几类。
明代学者在前人对大地穴位研究的基础上,十分重视根据气来定穴。明肖客提出“气现则成穴。”明正统《道藏》封字号辑录的明《堪舆完孝录》(无名氏著)中罗列了穴场上空十种云气形态和色彩的表现:
(1)“观气之高低体态,可以卜知所结龙穴之长短。”
(2)“观气端然直上,定知正穴在平龙。”如果气上升得很直,说明是平原上的穴位。
(3)“干气自然雄伟高大,支气自然卑小清弱。”主于山脉附近的穴位的气较高,分支山脉穴位的气较低。
(4)“气如重迭,色艳而浊。”气比较浓,一层层迭置在一起,颜色显艳而混浊不透明。
(5)“气如张盖,色清奇。初吐一线上结华盖,葱葱郁郁,如云如烟。”这种气比较清,可能所含的暗色粉尘少,但初始喷射压力比较高,故开始喷气的轨迹像一条线,到空中形成蘑菇形(华盖)。
(6)具有彩色,像龙活动的样子。
(7)“红光明灿,森森林林,如虹如月。”
(8)气宇轩昂,辉映醒目。
(9)“初若云烟鼎沸,中青外红,如流星触地。”
(10)“赤白一线,直冲贯日。”
以上对于穴场十种气的形态和色彩的叙述,很像《周礼》上所说的十辉之法。辉是太阳周围的光气和色彩。当时训练一些人专门观测太阳周围光辉的变化。这些人的视力经过专门训练后,要比一般人的视觉灵敏得多。既然先秦对太阳的光辉可通过视觉的训练而分辨出十种,那么,经过类似训练的人同样可以分辨出若干种大地穴气的形态和色彩。风水穴此处意为吉祥地,其周围地区的能量能被人所获取。大家不要指望能在吉祥地找到一个真正的洞或穴,因为这不过是对能产生或表示区域景观吉祥性的地点的一种隐喻说法。
经络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称之为“气穴”,又解释作“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正常时通行营卫,异常时反应病痛(《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针灸等治法则通过穴位来调整气血而解除病痛(《素问·五脏生成》:“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绿而去之。”),说明穴位与经络是紧密结合的。
《内经》一书主要讲述医学基础理论,没有全面记载具体的穴位。在帛书所载十一脉中没有穴名,在《灵枢·经脉》中有少数穴名(多数作为部位概念),《灵枢·本输》才记有四肢部井、荥、输、原、经、合各特定穴位。其它,如《灵枢·背俞》、《素问·气穴论》、《气府论》等篇各有分散的记载。《气穴论》还提出“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的话,这是个约数。实际《内经》各篇所载的穴名大约是160个,作为经络穴位的专节《明堂孔穴》据《针灸甲乙经》转载,全部穴名是349个。
穴位的发现应该是从少到多,其与经络的关系,可能是先发现少数的基本的穴位,然后认识到经络的联系,在经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又补充了不少穴位。《内经》所载的一些穴位当是属于基本穴,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关系最大。《明堂孔穴》以后,宋代《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增加五穴,计354个;后《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增加五穴,计359个;清代《医宗金鉴》增加二穴,计361个。所补穴位,原先属于经外奇穴,近人也有将一些常用的经外奇穴进一步进行归经,使经穴数字又有所增加。
经络穴位图,古代称“明堂孔穴图”或“明堂图”,晋代《抱朴子》就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偃侧指伏、侧、仰的姿势,后来又称《明堂三人图》。人体的穴位,是大地穴位的引申。其基础二者同出一源。
二、风水穴类型
有关山、水、风、向的重要风水原则为寻找风水穴提供了线索,通过生气的影响人能从环境中得到福佑。尽管在寻找风水穴时,可借助于这么多复杂的风水规范,但显然找穴甚至对一位优秀的风水师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一位风水师曾说要一位普通风水师指出哪个地方有风水穴不是很困难的,但若要他指出其确切位置就非常困难了,甚至对技术熟练的风水师也不例外,风水师又用了一句“看房子易,见屋里女人难”的风水谚语对此加以进一步解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谚语,我们必须先解释一下,这是因为上层社会妇女通常住在深宅大院里,极少为外人所窥见,故有此说法。笔者在野外旅行过程中,常听一些风水师说很多好建筑尽管离穴很近,但并未正好落在风水穴上。显然很多风水师通过观察周围的山水形势,能够接近风水穴所在的那片区域,但不能精确地定出风水穴的位置。据说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建筑不可能如它们应该地那样来显示吉兆,因为运行于地下的生气只有通过穴才能为人所得、所用。如果找不到穴,观察山脉、水道的所有努力都将是白费工夫。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风水穴的形状像什么以及它们可能位于何处。按风水穴形状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这种分类法显然为所有风水师所接受,而且甚至对一个没有文化的乡间风水先生来说也是一门必备的基本知识。这四种基本类型如下:
(1)窝型:形如张开的嘴巴。若穴形像拥抱物体的双臂,则为吉形。这种穴可在高山或低丘找到。
(2)钳型:形如分开的双腿。
(3)乳型:形如乳房。
(4)突型:形如倒扣的平底锅。
这四种类型可能暗示生殖器官(腹股沟、嘴和乳房)。风水穴位于土地的全部力量所聚集之处。这种观点可能来源于人类生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此外,吉祥富贵从风水穴向外流溢可与妇女分娩相比拟。
吉地的理想条件十分重要。下面概括一下所讨论过的风水原则。哪种地形对吉祥地较理想呢?它要求具备下列条件:
(1)来龙须源远流长,形如生龙飞腾,蜿蜒起伏。并应绵延不断、层层迭迭地奔向吉地。当然山脉形貌要秀丽可人。
(2)主山须庄重尊贵,看起来像能传运生气。
(3)青龙和白虎应环抱吉地以聚积生气。
(4)案山和朝山须形如朝揖侍奉主山,为主山而存在,风水穴就在主山下面。
(5)吉地之内和周围须有水道,水流应平缓,迂回曲折。
(6)风水穴处(阴宅或阳宅地)应没有地下水和地表水。
(7)应没有任何风吹进风水穴一带(有例外情况)。
(8)风水穴中须具备优质土壤,土应结构坚实,文理细腻,颜色绚烂美丽。
(9)上述地形应与吉利的方位相配合。
(10)这些原则适用于城市、聚落和阳宅。
寻找风水穴的步骤:
风水师按照风水原则,怎么做才能一步步接近某地以便寻找吉祥宝地呢?尽管不是所有的风水师都遵循统一的程序,但仍存在为大多数风水师所赞同的标准步骤:
(1)登上某地区内相对较高的丘陵或山峰顶部,俯瞰整个区域,看是否有吉“龙”,如果有,则顺龙一直追至其聚止处。
(2)观看一下周围山脉大势,看它们是否环绕来龙的聚止地。
(3)若山峰环绕此地,从风水原则方面详细察看“四神砂”和水道状况。
(4)然后下山,到风水穴所在地(主山脚下),测量“入首”和“眉砂”的方向及确定墓地方位。
(5)检查风水穴内的土质状况。
风水师把整个程序比作顺藤摸瓜:先从根开始检查,然后到须,接着至枝,最后摘到甜瓜。
风水中点穴:
点穴即是确定阳基的范围。阳基的理想特点是: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得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一般的建筑格式多喜扁矩形,而忌纵深方向的狭长形。从点穴的总体上讲,基本上都是依照中国人的生存需要和审美观念所作的考虑,内容比较具体。当然也有人依照阳宅建筑的基本模式加以伦理附会的。如“三纲五常”说等,即:
“一曰气脉为富贵贫贱之纲;二曰明堂为砂水美恶之纲;三曰水口为生旺死绝之纲。”五常即“一曰龙,龙要真;二曰穴,穴要的;三曰砂,砂要秀;四曰水,水要抱;五曰向,向要吉。”
有关“风”与“气”的风水原则
一、“风”与“气”的概念
风水二字表明风和水一直是选择吉地的两条重要因素。《葬书》认为“藏风”是风水中的最重要条件之一。除了强调其重要性之外,大部分风水书对风论述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葬书》并未把山列为两条最重要的风水法则之一,但在大多数风水书中,对山脉比对任何其它风水要素论述地都更详细全面。为什么呢?要想解释人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山,得先了解为《葬书》所论及的气这一风水概念。
《葬书》与阴阳二气变化图《葬书》认为阴阳二气运行地下则为生气,喷发出去,则为风。风和生气是同种物质(阴阳二气)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因此,当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如果风被吹散荡尽,就会无法利用,故为了将生气聚止于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气荡散。不管怎样,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的盆地的原因。所以,从理论上讲,若有风很易吹进吉地,该地就不值得占用了,因为在这种地方甚至连源自吉龙(山脉)的生气都不会为人所用。《地理八十八向真诀》将风分为八种,其中六种注释如下:
(1)前有凹风是明堂倾斜的标志,不是没有案山就是案山凶,并且下能聚止生气。因此,此风不吉,主贫穹潦倒,子嗣无继。
(2)后有凹风表明无主山。此风不吉,主贫困,短命,人丁不旺。
(3)左有凹风是青龙软弱(低矮)不振的标志,凶,这样就会丧夫寡居。
(4)右有凹风表明白虎断续不连,凶,这样就会子嗣无继。
(5)两眉凹风指从主山和青龙山以及主山与白虎山交汇处吹来之风。凶,这样就会子嗣无继。
(6)两足凹风指来自青龙和白虎尾部之风(足指青龙、白虎两抱山的尾部),大凶,主倾家荡产,满门灭绝。如果这些风吹自艮方(东北方)则凶极无比。
如上所论,这些风均不吉利。八方风简称八风。八方风指“来自八个方位之风”。风水中没有凸风,只有凹风,之所以称凹风是因为只有当山中有沟谷存在时,风才能由此吹进群山环抱的吉地。如果吉地为连绵不断的重山迭岭所层层环绕,密如完城,那么当风吹来时,就会越此而过,不会吹进吉地。因此,吉地中的风反映了环绕吉地的山峦的质量。现在可知尽管《葬书》并未将“山”定为最重要因素,但它为什么仍然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为什么比风更受重视了。
至于吉地中风的性质,风水师确信风水穴处不应有任何方向的来风。但不管怎样,在一些特别实例中,具有多方来风的地方也会很吉利。
按阴阳概念,风还可分为下述两种类别。若风从山顶往下吹则称之为阳风;反之若从山谷向上吹则称之为阴风。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分类法。
总之,可以这么说,风水师并未忽视风的作用,但对它是通过为藏风所必需的山来间接加以强调的,环绕吉祥地的山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风水中风的重要性。
“风”与“气”是相互联系的。古人说:
“必察天地之气,原于阴阳,明于孤虚,审于存亡,乃可量敌………”
中国古代,认为“气”是万物内在的、流动的本质的体现。对“气”的阴、阳表现作了分类。另外物体还有金银之气、珠玉之气、剑气、蜃气……的不同。古人还认为: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
“气”和“形”的关系如何呢?中国古代认为:气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实质的。形体是由气形成的,气则寄居于形体中;气由天降临大地,而大地的功德,就是接载着下临的气。
气属阳,地是阴,两者互为依靠,互相冲激,有冲击就要势力平等,无人被克制,才能各得其所,永远保持福寿康宁。如果阴阳互相克制,祸害休咎就会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