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时不张扬,多替别人着想
一般人总会有那么几件得意之事,愚蠢的人喜欢张扬出来,以显示自己的不平凡;而聪明的人则喜欢留在心里,不让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表现自己的能力。其实,这并不好。很多时候,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相反还会认定你是个不成熟、喜欢卖弄的人。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尽量不要提及自己的得意之事。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香港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每月薪水数万港元。这位女士自然很是自豪,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后来,这件事被女儿发觉,便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别人会有什么感受,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因此,当我们在谈及自己时,要防止过分突出,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致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很要好的女友,甲长得漂亮,乙相貌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推托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尊重了甲的奉告,乙被男士们卷入了舞池,她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女友被忽视,于是机智地采取一种平衡方式,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同时也使她们的友谊更加深了一层。
其实,不仅应该在生活中保持低调,一些重要的人物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更应该有谦虚的作风,不能大肆张扬自己,很多名人就是这样做的。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她在领奖时,却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的面子。无论这位对手是谁,都会十分感激褒曼,并且认定她是自己倾心的朋友。
以上这几个故事说明,你的一言一行都应该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能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此安然自慰。
事实上,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共同的弱点之一。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也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在别人未谈得意事之前,自己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因此,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自己再说,这样不良的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总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他会对对方说“您的见闻广博”,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再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会更好。
低调做人不失锐气,切忌锋芒太露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有分寸的人都应尽量避免这一点。
一个人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就应该把握好分寸,巧妙展露,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大多数人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别人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让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让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仍不可能;那么,至少让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但是,要让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最有效的方法,但若细看周围的同事,尤其是那些处世已有年头、已有经验的人,表现往往与你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胸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太露锋芒,便要得罪他人,被得罪的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太露锋芒,便要惹来他人的妒忌,这些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和谐相处,就是因为言行太露锋芒。言语之所以太露锋芒,行动之所以太露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而处世已有经验的同事,之所以能够“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这方面的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别人都不及自己。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很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陈先生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从而为人处世更加小心谨慎。
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不开口,也要考虑再三,虽然这稍有“矫枉者必过其正”之嫌,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他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都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让人特别满意。如果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开始准备工作。
总之,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学会“藏巧”保全自己
树大招风,我们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要善于“藏巧”。如果锋芒太露,妄自尊大,就难免会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成大事,甚至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社会竞争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有“分寸”的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权衡利弊,得势时就发挥智慧,点背时就隐藏智慧。
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藏巧”的范例。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诛杀了韩信。当时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卫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从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听说后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数次派遣使者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都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
这时,有个门客又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10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比起萧何来,王翦似乎更胜一筹。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这时,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示大王赏赐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进入函谷关以后,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念念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作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着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并将他封为武成侯。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住手比全力以赴更加聪明,有“分寸”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枪打出头鸟,为人处世莫炫耀
人聪明固然很好,但如果时时以聪明自居,处处显示自己、炫耀自己,总认为自己有能耐、有本事,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成为“枪打出头鸟”的那只受伤鸟。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聪明的人,自以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处处炫耀自己,喜欢跟别人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表示出他就是比别人强。每每当我们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而当我们说“否”时,他又说“是”。这种人事事都想占上风,成为枪打的出头鸟也就在所难免。
其实,我们在现实中就是真的很聪明,也不应该以聪明自居。无论在处事的态度上,还是在与别人说话的态度上,都要谦虚谨慎。如果我们在跟别人接触时不给对方留一点面子,好像要把对方逼得无路可走才心满意足,那你与这个人的关系就会成为敌人而不是朋友。所以,聪明的人一定不要为了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不顾别人的感受。好好想一想,你是满足了,但人家会不会满足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当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还是个毛头小子时,有一天,父亲的一位老朋友把他叫到一边,尖刻地训斥他说:“富兰克林,你简直不可救药!你到处指出别人的错误,自以为比所有人都高明,谁受得了你?你的朋友已经讨厌你了。他们对我说,如果你不在场,他们就会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已经没有人打算再告诉你些什么事情,因为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的知识。其实,你的旧知识又有多少呢?我看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