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富兰克林人生中经受的最惨痛的一次教训,但他由此却发现了自己正面临着待人处世失败的命运。后来,富兰克林便改掉了傲慢和武断的个性。他在自传中说:“我立下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用过分肯定的文字或语言表达意见。我绝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或‘我想象’。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所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绝不立即驳斥他,或者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来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见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而且冲突也大大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时,确实感到很困难,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也许,50年来,没有人再听到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性,使我所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但一般来说,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其实,富兰克林在这里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念——这只不过显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
当然,有时你在自吹自擂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卖弄自己,但实际上你却是这样做的。别人会意识到你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蠢人。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
要改变自以为是的坏毛病,唯一的方法就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
另外,有一点你也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自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的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绝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展现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所以,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会把有趣的谈话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己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因此,最有“分寸”的做法就是表现得谦虚些,尊重别人的想法,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而应让人们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
大量事实表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对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看似小聪明,实则真愚蠢
浅薄的人以卖弄小聪明为人生目的,所以多是那些吃完上顿饭没下顿的卖狗皮膏药者,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而善成大事者,以大智若愚的处事态度生存,一辈子风雨兼程,但却也能安稳顺利渡一生。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经对他的儿子做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
孔老夫子也说:“人不如,而不恨,不亦君子!”
这些话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意思:你在生活中即使真有两下子,会使两把刷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要懂方圆之术,不要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庄子·杂篇》中有这样一则寓言: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们看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惊叫着逃进丛林,躲藏在树丛茂密的地方。有一只猴子却从容自得,抓耳挠腮,在吴王面前上蹿下跳,故意卖弄技巧。
吴王很讨厌这只猴子的轻浮,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存心要显露一点本事,因此,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敏捷地跃起身,一把抓住飞箭。这下可激怒了吴王,于是他转过身去,示意随从们一齐放箭。顿时,箭如雨下,那猴子躲闪不及,终于被乱箭射死。
世上有些人就像那只喜欢卖弄自己的猴子,掌握一点本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这种人爱出风头,忘乎所以,对一切都满不在乎,一点自我保护、自我隐藏的“分寸”都没有,结果就成了乱箭扫射的目标,不死也得伤筋伤骨,一生不碰壁才怪。
那么,在待人处世中应该如何做,才算是不卖弄小聪明呢?有“分寸”的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在生活枝节问题上学会“随众”,萧规曹随,跟着别人的步履前进。
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小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心理测验: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内裤坐在那里等候。他们穿着内衣内裤喝咖啡、阅读报纸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后来判断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于是在20秒钟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穿内衣内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法,至少有两大实际目的。首先,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其次,在某些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发掘正确的应对办法。
第二,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人更聪明。
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令人难堪的后果。
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第三,贵办法不贵主张,换一句话说,就是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论。
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帮助他办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办法,最后你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了,这比发表“高见”不是有意思得多吗?不说空话,而又能干得成实事,你将给人一种沉稳的成熟者的形象。
所以,在待人处世中,千万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但是多数人又都不喜欢采纳别人尤其是下属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体面。如果我们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我们自己有真知灼见,于是在一个团体内多发主张,结果被采纳的百分比恐怕是最低的,甚至还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卖弄聪明不仅会使你的人际关系红灯闪烁,还会为你以后成大事埋下隐患。只有那些在待人处世中大智若愚、藏而不露的人才能打造良好人缘,进而成就大事。
莫被荣誉冲昏头
有“分寸”的人应懂得,一时的成绩不代表永久,也不代表你就比别人高一筹。成绩是自己的,如果一味张扬、炫耀,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中国人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深厚,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之类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它们说的都是对待荣誉的看法,在荣誉面前保持平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不会影响到别人,特别是没有成就的人的感情,所以这些话更强调做人必须有“分寸”。
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冲突,都愿意放下。”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从不歌颂自己,我有财产、有家世,我花钱慷慨,朋友们说我风趣,可是我绝口不提这些。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即是我谦虚……”可见,谦逊是我们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
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振。据说,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我碰巧看出了那只甲虫所没有看出的事情。”
谦虚不仅是成功的要素,并且与内心的平静也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就越容易引起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
相反的,显示自己是一个危险的、十分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往往是我们亲手挖掘的。它会使你把大量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试图让他人信服你的个人价值方面。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通常会使你骄傲自满,把荣誉当做自我欣赏的装饰品,冲淡你的成就或在你引以为豪的东西上肯定错误的感觉。
其实,自高自大、自傲也是没有“分寸”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如果稍稍有一点成就,耳朵就不灵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会走了,因为他开始自我膨胀、发烧了;自以为写了两篇文章就成了作家,演了两部电影就成了电影明星,唱了两首歌就成了歌星……
一个人的成就再伟大,也只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不是渺小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你不应该过于看重它,因为它已成为你的历史。总之,不要留恋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辉煌,它毕竟只是虚无缥缈的影子而已。要知道,当你望着你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时候,你正好背离着照亮你的太阳。
真正有“分寸”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优点和荣誉的,他不会等待着去享受荣誉,他会继续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谆谆告诫的:“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事实上更糟的是,你越在得意时夸耀自己,别人就会越回避你,越在背后谈论你的自夸,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时,骄傲的人必然喜欢妒忌,他喜欢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所以他对于那些以德行受人称赞的人会心怀忌恨,结果,他就会失去内心的宁静,由一个愚人变成一个狂人。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你越少刻意寻求赞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你反而会获得越多的赞同和欣赏。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留心那些内向、自信,不随时随地表现自己正确与成绩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欢那些不自夸的、谦逊的人,他们总把自己藏在内心,而不是表现为自我主义。
当然,真正学会谦逊是需要实践的。这其实是件很美的事,因为你在平静轻松的感觉中会立即获得内心的充实。如果你的确有机会自夸,那么,尝试着去尽力抑制住这一欲望吧,那将使你受益无穷。
有一位朋友对谦逊曾经有过深刻的体验。在被提职后的几天里,他与朋友聚了一次。朋友们都不知道他提升的消息,他很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而且,他与另一个朋友都是被提升的候选人。同为候选人,他和这个朋友之间当然有些竞争,现在的结果是他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极想向大家宣称自己被提升而那位朋友没有。可话到嘴边,他隐隐觉得有个声音在说:“不,千万别说!”于是他只淡淡地笑了一下,只告诉大家自己被提职,没有提及另一个朋友未被提升的事。
这位朋友是一个很有“分寸”之人,他明白这事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说出来反而影响自己的形象,伤害朋友间的感情。自己在心里庆祝一下又何妨呢?真不失为聪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