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得知孩子们在干一件有意义的事,便安排石匠、木匠按照二程兄弟的设计方案将祭天台改建为望鲁台。不日,便建成一座木石结构的亭榭,名曰“望鲁台”,又名“清远亭”。
刚开始,程颐觉得望鲁台读书挺新鲜,也跟随哥哥与堂兄弟们站在台上高声朗读,声声入耳。可是,每天如此循环往复,他觉得索然无味,他便寻找新的乐趣去了。
有一天,侯氏偶染风寒,由于久拖未治,低烧转高烧,以至病倒在床。此时,程珦和堂兄弟家人都不在家,程颢本想在家照料母亲,但母亲觉得不是大不了的病,惟恐耽误孩子读书,便没让他在家。
程颢因此一清早就前往望鲁台废寝忘食地读书去了,竟将母亲的病情给忘了。母亲虽然支持孩子发愤读书,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见程颢到了正午还未回家吃饭,心中难免有点不快。
这时,正在家里玩耍的程颐突然听到母亲大声说胡话的声音,他连忙进房摸了摸母亲的前额,发现非常烫手。于是,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玩具,对母亲说:“妈妈,哥哥在望鲁台上读书入了迷,看来一时半会是回家不了的。走,我扶您看郎中去!”
小程颐小心翼翼地扶着母亲,步履蹒跚地来到城东的一座小山丘上。
由于母亲发烧不止,加上天气炎热,一路上骄阳似火熏烤,一时口渴难忍,母亲便让程颐去找点水喝。
小程颐让母亲坐在树下,自己急急忙忙地四处寻水。当时,正值雨后初晴,小程颐找了半天,才在一片春秋战国墓群旁发现了一小孩天门盖骨内积存有少许雨水。由于他出门时未带喝水杯子,山上又无泉无井,他见母亲口渴难受的样子,只好就地取材,将头盖骨内这点水端给母亲饮下。
岂料,这点水犹如灵丹妙药,母亲喝了水后,便靠在树干上闭上眼睛安静地休息了一会儿,跑得汗流浃背的程颐也趁机小憩片刻。
当母亲睁开眼睛时,突然觉得自己的病情减轻了一半。勤俭持家的她,生怕花费家用,连忙吩咐程颐带她回家,不用去看郎中了。
在回家的路上,程颐正好与程颢不期而遇,他便向哥哥讲述了刚才喝水的经过,夸耀说:“你整天就知道死读书,有什么用?瞧瞧,我如此贪玩,照样把母亲的病给治好了!要指望你,早已把母亲的病给耽误了!”
程颢笑笑说:“弟弟呀,你这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那小孩的天门盖,正是治病良药哩!”
“你怎么知道?是不是有意跟踪我!”
“我哪有如此闲工夫去与你捉迷藏,是我读书所得!”
程颐听了,将信将疑,回到家里后,哥哥从桌上的一大堆书中,真的找出了答案,他不禁有点心动。
于是,小程颐又跟随哥哥强化训练了一阵子。可是,没多久,他又找借口到滠水河边游玩去了。
忽然,他听到河岸的树梢上有如犬吠的怪声,抬头望去,但见树上有一个鸟窝。出于好奇,他便循声攀缘上树。突然,“哄”的一声,从鸟窝里惊飞了两只奇鸟。此鸟羽毛艳丽,边飞边叫,其声如吠。
程颐向窝中一看究竟,发现鸟蛋四枚。令他百思不解的是,此蛋不是椭圆体,却呈正方体形状,他闻所未闻。
他觉得哥哥比自己知道得多,就拿下一枚,急忙回家让哥哥瞧个稀罕。谁知,程颢一看鸟蛋,随口吟说:“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吠,窝是灵芝草。”
程颐一听“窝是灵芝草”,那可是宝贝呀!他二话没说,撒腿就往河滩跑,谁知到了树下,那鸟窝竟不翼而飞了。
程颐纳闷,又立即跑回去,垂头丧气地告知哥哥。程颢对他说:“我的弟弟啊,丁郎是一种神奇、颇有灵性的鸟。你刚才到它窝里去捣蛋,它怕鸟蛋再次遭劫,便迅速搬家了!”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是不是又是书上说的呀?”
“是呀!”
程颐望着书又发呆了。哥哥正为弟弟荒废学业而不安,见弟弟心有所动,忙因势利导劝解:“常言说,图能明形,不出庭户知万物;书可益智,洞悉古今在一庐。好好读书吧弟弟,读破五车书,胜置十顷田呢!”
“呵,原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么回事。”程颐点点头,终于认识了读书的重要性。从此,他改掉三心二意的坏习惯,潜修学问,孜孜不倦,他们兄弟每天清晨便风雨无阻地来到望鲁台,面朝鲁国而刻苦攻读。望鲁台上因此香炉烟火不断,书声琅琅。后来,他终于同哥哥比翼双飞,潜心向道,成了精通经史,博采百家,通晓医卜星相的大学问家。
又一天,二程兄弟到鲁台山脚下的学堂读书,途经西郊桥,程颢在前,程颐在后。此时迎面走来一名花季村姑。哥哥发现村姑走近,径自避开,弟弟程颐正手捧课本,专心研读,走得又急,村姑不及避让,与程颐撞了个正着。程颐抬头看见是一妙龄女子,不禁面红耳赤,连声致歉;村姑见自己撞的是一个小伙子,也掩口含羞而去。程颢便责其弟为何走路如此不小心,程颐回答,只因沉迷书中义理不觉忘形,以致有此一误。正所谓“两眼不见妙龄女,一心只读圣贤书”。此事在黄陂传为美谈,随后人们便将此桥更名为程夫子桥了。
二程兄弟除勤奋学习外,还摸索出一套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他们将其总结为“读书三段论”:第一遍的读书叫读好书。也就是说从头到尾把一本书完整地过一遍,粗略地了解其梗概;第二遍的读书叫读懂书。即把在第一遍读书中搞不懂,搞不清的基本概念、关键内容弄懂,吃透;第三遍的读书叫会读书。亦即通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牢记知识点,把所学的知识完全消化、巩固。同时, 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不仅如此,母亲还经常教导他们兄弟注意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并通过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技巧,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程兄弟每日攻读,难免有所疲惫,尤其是在夜晚,由于籽油灯下光线不足,看书时间长了就感到眼睛疼痛。为此,母亲一方面给他们精神激励,常给他们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另一方面,进行简单的物理疗法,诸如眼睛周围按摩、洗冷水脸等。
有一次,程颐从洗冷水脸去疲劳中得到启示,便向程颢建议,在望鲁台旁边凿一水池,疲倦就到池中洗一把冷水脸。
程颢觉得这个主意有一举两得的功效:既可去疲劳提精神,又可从池中舀水研墨。于是他们发动堂兄弟,七手八脚地在望鲁台旁边开凿水池。
那天,他们挖了二尺多深,发现天色已晚,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他们带着水桶和扁担,正准备向池倒水时,发现池中已有满满一池水,且清澈见底。
他们正在池边发呆之际,不知是谁突然大叫一声:“这里有一个泉眼!”
程颢惊喜不已,不禁脱口而出:“快哉!兄弟们,我们就叫它‘聪明泉’,行吗?”堂兄弟们齐声附和:“好!”就这样,“聪明池”便不胫而走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程氏兄弟不是在望鲁台上琅琅成诵,就是在聪明泉旁放声唱读。
读书之后,或上望鲁台登高望远,收万物于眼底,察天地之行运,或俯首观聪明泉涌,冥思苦想,悟书中精义;在观有所获,思有所得之后,便展素挥毫,一篇篇诗文跃然纸上。每每墨汁用完,他们便从池中舀水磨墨。功课完成之后,又在池中将笔洗净,所以此池又唤作“洗墨池”。
可是,随着天长日久,由于洗笔过多,造成墨汁沉淀于池底。于是,他们兄弟又在此池旁边,每天挖池不止,逐步把一个小池便变成了一口与洗墨池相邻、水位等高的半亩方塘,成为他们洗漱乃至冷饮之用。
如此日积月累,二程兄弟的学识与日俱增。
每至夏日,聪明池中不免有青蛙蚊子相伴而来。一日夜晚,二程兴致极高,不是进行背诵诗文比赛,就是你来我往,互相吟咏唱和,声音划破了寂静,在夜空中回荡。
这时,池中青蛙蚊子似乎被诗化,竟然有节奏地闻声起舞,附和唱鸣,此起彼伏。只听蛙鸣呱呱,蚊声嗡嗡,至二人入睡之时仍声声入耳,犹如一部交响曲。
相传正在他们享受着天籁之声,聚精会神地攻读之际,忽然,随着晴空霹雷的一声巨响,一束刺眼的强光划破长空,一只神龟从天而降,停在聪明泉上空,振振有词地对蚊、蛙训斥道:我乃文曲星所养玉龟,二程兄弟乃圣人再世,日后必有非凡之业,我奉文曲星之命下凡,命尔等休要鼓噪,扰乱二子夜间歇息。今我背负八卦入池,尔等宜谨遵神谕。
青蛙、蚊子听后,立即鸦雀无声。正当神龟背负八卦入池中之时,忽闻大公鸡鸣叫:“刘志公和尚(谐音)!”原来东方破晓,神龟回不了天庭,顿时化作一石龟负着八卦沉入池底。
从此以后,池中青蛙、蚊子再也不鸣叫,而池水久旱而不干涸,遇雨水也不溢出,成为黄陂的一大奇观。有诗为证:
“半亩方塘一个亭,森森万象入虚明。百年心印今犹古,怪得蚊蛙不敢鸣。”
后来,有个多事者突发奇想,便到此处挖地三尺,想看个究竟。结果,真的挖出了一尊石龟,龟背上阴刻着清晰的八卦图。
令人遗憾的是,这只石龟挖出后,竟不翼而飞。从此,上述现象也就消失了。
二程兄弟爱书如命也出了名。一天,他们带着几箱子书来到一个土台上,想趁着红日当顶,把书曝晒一下。
也许是老天爷要给他们开个玩笑,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翻滚,顷刻间,豆大的雨点倾泄而下,要想收书已经来不及了。
二程兄弟急中生智,认为雷阵雨很有规律,要么是“六月落雨分牛脊”,要么来得快、去得也快。于是,他们一骨碌地趴下在书上,用自己的身体遮雨。
奇迹真的出现了!
一霎那间,只见一缕青烟升腾翻滚,直达天空,迅速将当顶的一块乌云化成一朵祥云,驱散了晒书之土台子上空的云雨。而土台子周围都是大雨如注,惟独土台子上滴水未落。
二程成名后,人们因此生出了许多说法,有的甚至说是二程兄弟爱书的诚心感动了观世音菩萨,是她施法驱散了雷雨。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土台叫做“晒书台”。
正是由于二程从小练就了基本功,进步神速。程颐幼年便能融会贯通《诗》、《书》等经典。
在他18岁那年,游学到京师,他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奋然提笔上书皇上,希望仁宗皇帝摈弃世俗的议论,实行“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的志向治国。只是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已。
程颐24岁那年,当他听说北宋初期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胡瑗,虽然由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升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还担任太子的教师,后擢为太常博士。但他仍在太学任教。胡瑗学识渊博,教学得法,深受学生欢迎。一时间,“士或不远数千里来就师之,皆中心悦服。”每当胡瑗上课,“太学至不能容”,只好把房子旁边的官舍借来做临时教室。
为此,程颐专程到太学拜访这位名师,当他来到太学时,看到胡瑗正向学生们提出“颜回所喜好的是什么样的学问”这个问题时,程颐只好作为旁听生提笔作答:“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圣人的一套道德学问。”
“圣人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吗?”胡瑗再问。
“是的。”程颐立即答道。
“那么,学习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天地储蓄着精气,禀赋了五行之气的优秀精华的是人。人的本性是真诚而安静的,当情欲没有发生时,五种善良本性完整地具备,叫做仁、义、礼、智、信。肉体出生以后,外物接触他的肉体而动摇了他的内心,他的内心动摇而七种情欲就发生了,叫做喜、怒、哀、乐、爱、憎恶、欲望。情欲炽烈,而又越来越放纵,他的善良本性就破坏了。所以觉悟的人约束他的情欲,使之符合中道,端正他的心,修养他的本性。愚昧的人就不知道制约它,放纵他的情欲而变成邪恶,桎梏他的善良本性而使之丧失。”(《二程集》P577)
胡瑗看了程颐颇有见地阐述心、性、情三者的关系的答卷后,惊叹不已,立即单独会见了这位青年学者,并授予他学职。
京师权贵吕公著听说后,立即让自己的儿子吕希哲拜程颐为师,至此吕希哲成为程颐的第一个弟子。
正因为二程兄弟能够自觉坚持这种严于律己的良好学风,所以他们的学问颇有个性,他们的人品、官品也都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
少年二程不仅在黄陂显露出烨烨文采,而且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
由于古代战争频繁,所以射、御成为“六艺”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武则天时代在科举制度中增设武科以后,宋、明等朝都沿袭武举,考试内容包括箭、弓、刀、石等。故二程自幼就接受武艺训练。
二程兄弟在练习射、御方面,一般地由朱教头亲授要诀;在课余时间,则由主管全县军事与治安的父亲程珦加以辅导。为了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程珦特地选择望鲁台东,一片田畴万顷,“平田积水”的鲁台湖边,练习射、御技艺。这里湖光掩映、清波潋滟、荷花争艳、鱼儿嬉戏、水鸟唱鸣,他们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会至此,或单练,或对练,哪怕是数九寒冬和酷热的三伏,也从不间断。
要想掌握驾驭战车的本领,首先得学习骑马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第一课由程珦亲自扮演齐国的大将田忌,朱教头扮演齐威王,特地效法田忌赛马的比赛方法进行一场赛马表演。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三场两胜者为赢家。由于朱教头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程珦的马强得多,所以三场比赛了下来,程珦都失败了。
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朱教头便让孩子们开动脑筋,讨论程珦是否有出奇制胜的办法。有的说不可能,有的说只有另换马匹。程珦听后,摇摇头说: “我不需要更换马匹,也能战胜朱师傅。”
孩子们正在嘀嘀咕咕之际,随着一声锣响,第二轮比赛开始了。 只见程珦先以下等马对朱教头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就在孩子们嘘嘘叹气时,沉默不语的程珦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程珦拿上等马对朱教头的中等马,果然扳回了一局。 在孩子们的掌声中,第三局比赛,程珦拿中等马对朱教头的下等马,一鼓作气地取得了第三局胜利。孩子们又是一阵喝彩,欢呼程珦以二比一获胜。
比赛刚刚结束,朱教头就循循善诱地对二程兄弟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以同样的马匹,只是调换了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却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要给大家讲的战略战术……”
接着,朱教头给二程兄弟亲授“御以正马为政”的技艺。他说,战车上御手的职责是驾驭车马,保证车马进退有节,安全奔驰。因而,在古代御者的选择和训练是十分严格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杂抄》云:“驾除四岁,不能驾御, 赀教者一盾;免,赏四岁繇戍。”说明秦时御者要经过长达四年的训练,过了四年如果仍不能驾车,要罚教习之人一盾。正是因为对御者的严格训练,才保证了古代车兵的战斗力。
朱教头教授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射”。古书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