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学双凤·程颢程颐
8457700000009

第9章 一、官宦世家,祖孙三代黄陂情(6)

中国古代的“射艺”应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据《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七卷记载,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同时还有了习射机构——“序”。当时就把大学称作为“序”。《孟子》云:“序者,射也。”商朝沿袭了夏朝的习射制度并有所发展,亦有专人从事习射的管理工作。《礼记·王制》云:“耆老皆朝於痒,元日,习射上功。”说明当时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一代女皇武则天曾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考核射箭的多达五项,这五项是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在武举制的指挥棒下,从唐代到宋代,整个射箭技艺在民间得到推广与普及。

“武德大行,天下太平。”朱教头是一位粗中有细的军事教练,他常常利用一些古代成语故事来启发二程兄弟练习射、御,并要求他们崇尚武德。诸如“羿射九日”等颇富哲理的神话传说。

那天,孩子们缠着朱教头,要他讲述“逢蒙学射”的故事。朱教头对孩子们说——

古时候羿因射法出了名,就有许多人来跟他学射。其中,逢蒙是羿的门徒中学得最好的一个。但逢蒙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他以为除去羿,射箭英雄就数他了,于是一心想把羿除掉,自己取而代之。一天,他乘羿打猎回来,躲在树林子里,一连向羿放了十支暗箭,企图置羿于死地。武艺高超的羿一连躲过了九只,等第十支箭射到喉前时,羿一低头,只听“嗖”的一声,羿一口咬住了箭镞,化险为夷。逢蒙顿时目瞪口呆,随后一骨碌跪在地上向羿认错。

朱教头讲完后,希望大家加强武德修养,不要像逢蒙那样心术不正。

程颢听后,觉得还不解渴,他紧接着又问朱教头“纪昌学射”是怎么回事。朱教头则说,据《列子》书上记载:飞卫是个著名的射箭教师,纪昌投到他的门下学射。他先教纪昌练注意力,锥尖刺到眼前也不眨眼。又教他练眼力,能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纪昌按照老师的指导,持之以恒地闭门苦练基本功,终于掌握了射箭技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就一定能够玉汝于成。

二程兄弟牢记朱教头的教导,从此,鲁台湖畔不是骏马奔腾的“哒哒”马蹄声,就是“嗖嗖”的箭去似流星之声,有些箭矢纷纷飘落于鲁台湖之中。

有一天,程珦来此检查二程兄弟练功,发现湖中流矢比比皆是,他不禁感慨地说:“这哪里是鲁台湖,分明是流矢湖。”从此“流矢湖”便取代鲁台湖了。

二程兄弟在流矢湖畔,经过数年的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长跺、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技术。他们的这身工夫,就连其父也望尘莫及。

后来,二程讲学时,常常将父母授予的“立志于学”具体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形成颇具特色的教育方法。程颐在强调立志的积极性时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言己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夫以一夫之身,立志不笃,则不能自修。”(《二程集》p106)

言传诗教,十岁赋诗传美名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母之惰。”侯氏常常以此为座右铭,在孩子面前扮演父母、师长与朋友三重角色。

在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方面,她引经据典,以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孩子循循善诱。

二程的舅父侯无可,笃志为学,博览群书,贯涉万类,为当代名儒。“若礼之制度,乐之形声,诗之比兴,易之象数,天文地理,阴阳气运,医药算数之学,无不究其渊源”。由于他最精西北地理,对当地山川道路、郡县部族,无不备具。所以在对西夏战争中,他受韩琦(三朝宰相,曾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之邀赴西北参与戍边。当西夏人寇边时,侯可带领数十骑兵来到边境巡视,突然与西夏人遭遇,侯无可立即下令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正是他布下的疑兵阵迷惑敌人,使西夏人误以为是诱敌的骑兵,不敢轻举妄动。韩琦镇守长安,推荐侯可作了泾阳知县。他在任期间,说服渭源羌地酋长献纳土地八千顷,并用熟羊城来抚慰他们。还图谋恢复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与当地戎人主动和解,为西北稳定做出了贡献。

侯无可立功受奖后,到姐姐家探亲,就脱去官袍,便装与亲人叙亲情。哪知,生性顽皮的外甥程颐见其头盔比县尉父亲的头盔威风,趁其舅父不注意,抢其官帽戴在自己头上,一撒腿就跑到外面,与小朋友一起尽兴地玩耍。

这还了得!官帽是朝廷授予的,程颐的行为不仅是对舅父无礼,更重要的是有损于朝廷的威严。若传出去,弄不好,侯无可、程珦的乌纱帽也难保。所以,程珦得知后,拟对程颐进行严厉训斥和惩罚。

侯氏立即与丈夫协调立场,言行一致地配合丈夫做孩子的转化工作。但侯郡君不是简单的训斥,而是用典故来启发孩子。

于是,傍晚,她召集二程堂兄弟到书房,给他们讲述了“渭阳袁湛”的故事。她说,晋朝有个叫谢绚的人,由于自幼受其父亲的影响,数典忘祖,不仅不孝敬舅父袁湛,反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对舅父无礼至极。袁湛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地训斥道:“过去你的父亲对舅父无情无义,今天你又对我傲慢无礼,由此看来,你的家庭是一个毫无渭阳(舅父的别称)之情的世家了……”

侯氏话音刚落,程颐当即向舅父叩头认错,并与哥哥一起表示,从今以后一定会好好孝敬娘舅。

接着,侯郡君又让侯无可对二程兄弟训示。侯无可对外甥说:“你们仅仅在礼仪上尊重舅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奋读书,届时成名成家,那才是对舅父最大的孝敬。从前,有一个叫魏舒的小孩,幼年就痛失父亲,使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便带着他一同回到舅父家居住。”

“他舅父家的条件是不是很好?”程颢问。

“是的。他舅父姓宁,是附近的望族。后来宁氏又大兴土木,建了一座新居,宅成之后,一位精于相宅的人见魏舒相貌聪颖,便对宁家说:‘此宅宫将来必定会走出一位达官显贵的外甥。’”

“宁氏家人闻听此言后,是何反应?”程颐又问。

“宁家外祖母视魏舒如同己出,聘请名师潜心栽培。魏舒不仅聪明好学,善解人意,而且很有志气!他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一定会发奋读书,立志为舅父成此宅相。’”

“那魏舒后来怎么样?”二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后来,魏舒经过一番努力,一举取得功名,晋王特别器重他,相继出任尚书郎、相国参军、司徒等职,并且健康长寿。一时间传为美谈,并将这段趣事收入正史《晋书·魏舒传》。”

“宅相魏舒”的典故因此被文人墨客广泛引用。一位书法家在祝贺外祖父寿诞时,就曾引用此典作联:“人道魏舒,为宁氏外家宅相;天留郗鉴,看献之祝嘏随班。”

事后,当侯无可问姐姐是不是经常与程珦密切配合对孩子施教。侯郡君对他说:“是的。子女之所以不肖,大都是由其母掩盖孩子的过错,而其父却蒙在鼓里,或者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相互拆台造成的。”

二程兄弟在上述正反两个典故中深受启发,终于成为一代贤甥。

1052年10月,北宋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壮族首领侬智高寇边,攻池掠地势如破竹,连陷横、贵、龚、浔、藤、梧等九个州。狄青、孙沔奉命征讨,并请善于边境事务的侯无可参与军事,终于于次年大败智高于邕州。

侯无可出征前向姐姐辞行时,外甥程颐特作《闻舅父侯无可应辟南征诗》,为舅父送行。诗云:

词华奔竞至道离,茫茫学者争驱驰。

先生独夺孟轲舌,扶持圣教增光辉。

志期周礼制区夏,人称孔子生关西。

当途闻声交荐牍,苍生无福徒尔为。

道大不为当世用,著书将期来者知。

今朝有客关内至,闻从大幕征南垂。

南垂凶寇陷州郡,久张螳臂抗天威。

圣皇赫怒捷书涣,虎候秉钺驱熊罢。

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

蕞尔小蛮何足殄,庶几聊吐胸中奇!

侯无可一生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受人尊敬。即使是晚年仍深究理学,就学者众多,“故自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1079年,侯无可去世,葬于华阴县保德乡。程颢不仅亲自撰写了《华阴侯先生墓志铭》(《二程集》p504),二程兄弟还亲自为母舅守孝。

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二程兄弟自幼养成了时刻为父母着想的良好习惯。

黄陂有一句谚语叫做“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意思是说,大人盼望种田能丰收,小孩则盼望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佳肴。

程氏兄弟当然也不能免俗。可是,由于家大口阔,侯氏不可能给每个孩子添置新衣服,往往是让弟弟穿哥哥的旧衣服。

那年,快到过年的时候,弟弟程颐听说妈妈又准备给程颢做新衣服,便要求母亲也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妈妈解释说:“颐儿,不是妈妈偏爱哥哥,而是家里目前困难,没钱给每个人添置新衣服,你若不穿哥哥的半旧衣服,就会造成浪费。”

尽管母亲一再解释,程颐还在那里犯嘀咕,以至于让母亲流出了辛酸的眼泪。

程颢得知后,立即前去对妈妈说:“我不爱穿新衣服,您就做给弟弟好了。”程颐看到哥哥如此,也向母亲表示不要新衣服。母亲这才破涕为笑。从此,二程兄弟心里暗自立志:一辈子不使妈妈为难、流泪。

程颢如此孝敬父母、呵护弟弟的故事,不知怎么传到朝中大臣耳里,以“有胆识、善断事”著称的户部侍郎彭永思,见程颢如此孝弟,因此毅然作出决定,将小女儿与年仅12岁的程颢订了亲。郭晓东之《明道先生简明年谱》记载:

“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癸未,十二岁。居庠序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户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于女。”

程珦夫妇对孩子们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为了让下一代不忘祖上恩惠,每逢清明节、重阳节和春节,他们不是带着孩子寻根谒祖,就是举行祭拜先贤仪式,或是祭扫祖墓。从而使程氏重理义的家风代代相传。

二程兄弟幼年时,父母经常带他们到祖母张氏的老家、与黄陂仅一河之隔的湖北孝感拜谒先祖,寻访先人的足迹。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孝感县志》云:

“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一群凤凰聚集于东岗之上,产九子于此而得名。后人将其建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

侯氏是位女诗人,识虑高远,有英雄之气。因受传统儒学的影响,她喜好文学,但不为辞章,不欲以文章笔札示人。她平生为诗 近三十首,俱不存稿,仅一首《闻雁》传世(王利民《二程的诗歌创作轨迹与交际领域》)。但她却秉承“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诗教,培养孩子的诗学修养。

她认为,中国的诗文化源远流长,可谓是诗的国度,诗的海洋。唐至宋初诗坛更是星光灿烂,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且诗、词、歌、赋相得益彰。从其产生发展的历程看,诗与歌咏乐舞密不可分,它是关于真善美的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一首诗就是运用比兴赋等手法创设某种意象、意境,寄托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诗教则是借助于诗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辅以歌舞、音乐、画面等手段,引导孩子向往与追求真善美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优秀的诗篇和诗教方法是后人继续追求真善美的依托,不论是清约婉转的吟咏,还是激昂慷慨的抒发,都是诗人心中之真善美在特定场合下的迸发。所以他们夫妇常常利用情景教育法,对二程兄弟进行诗教。

有一年,程珦带着二程千里迢迢到洛阳去寻根谒祖,到开封去瞻仰曾祖程羽的旧居,希望孩子们踏着先人的足迹前行。侯氏与女儿留守在家。

程珦抵达后不久,就给夫人去了一封报平安的信。信中还提到,有一天,他们一行又到黄河北岸走亲访友时,天色已晚,二程兄弟突然听到了大雁的阵阵鸣叫声,那大雁时而吭奋高歌,时而低徊婉转,犹如一支夜光奏鸣曲。二程觉得不虚此行。

侯氏接到丈夫的来信后,不禁思念起了在千里之外的丈夫和孩子。于是,她触景生情即兴赋诗《闻雁》一首:

何处惊飞起,雍雍过草堂;

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

良人沙塞外,羁妾守空房;

欲寄回人信,谁能付汝将。

孩子们回家后,一边吟诵母亲的诗句,一边回想起河朔奇特的夜景,顿觉韵味无穷。从而激发了自己吟诗对句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