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你的形象价值百万·男人卷
8480600000023

第23章 发言

要准确地表达思想,有效地与人沟道,讲话发言是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发言是否有水平,讲话是否有人听,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以简洁的词汇说出完整的真实的意思。一个男人,无论身居何种地位,所讲的话在听众中引不起共鸣都等于白说。

1.准确明白,防止信息传达失真

通常是发言为了沟通思想,传递信息,把自己心里想的意思告诉对方。要使听者能够真正懂得自己的意思,在发言表达过程中就必须尽量减少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在遣词造句时,注意语义的准确明白,使词句如实地反映想要表达的内容。

(1)发言中用词要准确

发言要做到表达准确清楚,首先要注意用好关键词语。关键词语集中地反映了表达的重点,认真选用贴切的词语,对于整个意思的准确体现是至关重要的。例如:

“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公然不讳地进行颠覆活动的害处。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烟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施放烟幕。

上述是周恩来总理1955年4月19日下午《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中的一段即席讲话。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用得极其准确,不容更换。

有时由于词句安排得不恰当会造成所表达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有出入。如某个体经营者致富不忘国家,向亚运会捐款10万元。在捐款仪式上,某领导说:“××是一位个体户,能为亚运会捐款,钱不论多少,精神可嘉。”语意当然是在表扬捐款者,但“钱不论多少”一句,却使人感到言外之意是他捐的钱虽不多,但没有关系,精神是可贵的。事实上,讲话的领导显然心里清楚,10万元对于一位个体经营者来说,为数已很可观。

由此可见,那位领导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说出来的话是不完全一致的。然而,这话一经说出,招来了听众的纷纷议论,一些个体劳动者的热情也受到挫伤。这就充分说明,语句表达不准确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损失。

(2)发言要注意避免歧义

发言是通过声音进行的,无法像书面语表达中借助字形区分一些词语的确切含义。因此,在说话时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一些容易造成歧义、误解的词语。像“这个学期我们不再进行期zhong考试”,说出来就会有歧义,因为“期终”和“期中”是一组同音词。同音词是声音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词。这种同音词在即席讲话中有时可能造成意义的混淆,妨碍人们顺利地进行交际。例如:食油——石油,骄气——娇气,财物——财务,漫画——漫话,抱负——报复,旷工——矿工,水利——水力,会话——绘画,等等。在讲话中需要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变换调整,如把“期终”改说“期末”,把“食油”改说“食用油”,把“骄气”改说“傲气”,把“漫画”读成“漫画儿”等等。如果确实不好变换说法,就要对这种同音词另外略加解释,以避免产生歧义。

2.确定观点,谨防即席发言跑题

在即席发言中,发言者在明确了话题以后,还需要确立所要表达的观点,表达的观点应该为顺利完成话题服务。与话题无关的观点,会使说话跑题,漫无边际;与话题相悖的观点,会使表达的希望与效果背离。所以,观点是即席发言的核心,应该贯穿于发言的始终。在即席发言的全过程中,观点起着纲领的作用。材料的取舍、词语的选择、语句的结构,甚至发言时的情感控制、表情姿态等,都要受到观点的影响和制约。

观点既然在即席发言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那么,应该怎样确立恰当的观点呢?一般情况下,即席发言所要表达的观点应当符合以下四条原则:

(1)观点正确

即席发言需要有正确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宣传真理、鼓舞人心、祛邪扶正、推进工作;错误的观点则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误事误人、贻害无穷。有时即席发言的政治色彩较浓,要特别注意表达的观点符合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在一般场合,也同样要求发言的观点和内容能给人以美感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2)观点鲜明

即席发言时不仅要有正确的观点,而且要敢于正视现实,堂堂正正、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闪烁其词、吞吞吐吐、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必然会影响即席发言目的的实现。

除去表达技巧上的因素,造成即席发言时观点不鲜明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开口之前,观点就不明确,只是对要表达的话题有个初步的认识,或者说是仅有粗略的感觉上的表达欲望,缺乏深入的考虑。而任何含混不清的观点,必然导致即席发言的模棱两可。

(3)观点集中

话说得多,不等于说得清楚明白,在一段话中观点必须相对集中,使要点相对突出。

我们说观点要集中,包括着这样两层意思。其一,话里的每一个观点都要扣准话题,离题万里的观点要割舍;不关痛痒,去留皆可的观点不如不说,不要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其二,在所要表达的几个观点中,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要把表达的气力集中在主要观点上,抓住主要观点讲深讲透,以求“举要治繁”。这样才能使听众抓住话里的重点,充分理解说话人的表达意图,才能给听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发言说话时观点不集中是一种不良的话风,实质上是对听众和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那种观点不集中,“什么都谈到”的即席发言,必然会使群众感到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讲”。领导干部发言的观点不集中,会浪费听众的时间,贻误工作,这不能适应时代和工作的要求。

(4)观点深刻

发言的观点要深刻,只有观点深刻,才能使发言更具说服力。

常常可以听到群众有这类评论:“这话说得真痛快,一针见血!”能够获得这样的评语的重要原因在于,发言所表达的观点中肯,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轲说过:“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意思是说,能够做到语言浅显但含义深远的人,才是善于说话的人。可见,“言近”与“旨远”并不矛盾,而是评价是否善于说话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标准。所谓“旨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言的观点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要揭示事物的深刻内涵。这样的观点才是有生命力的观点,才能使听众信服。

3.快带组织,让发言顺理成章

即席发言因为没有精心制作的发言稿,所以在发言时,需要临场发挥。即席发言者在构思初具轮廓后,应注意观察现场和听众,捕捉那些与发言主题有关的人或情景,因地设喻,见景生情,以使发言生动形象,沟通与听众的感情。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富有条理地做好即席发言呢?

大致可分两步,即先明确讲什么,再设计怎么讲。分开来说,第一步便是明确发言主旨、确定材料范围,也就是选择一个恰当的话题。这个并不太难,因为在一般需要即席发言的场合,如集会、参观、访问、联欢等,它们的背景、具体环境,预先是知道的,所以,话题的大范围是确定的,关键一点是能不能抓住现场气氛的特点,说出一点新鲜的话来。

这就需要选择一个展开话题的最佳角度。这个选择是在观察现场、体味气氛、了解他人、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的。切忌把别人说过的话题拿来再说,力避雷同、追求新意。因为,能打动人的话,必然是观点新颖独到,颇有见地。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层次,转换角度,高屋建瓴,另辟蹊径。虽身在现场,但先要从思想上站在圈外,纵观全局,细察情势,再做决定。若先说,就要先声夺人;后讲,也要后发制人,道别人之未道,方显独到。至于是先说还是后说,要根据自己的灵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以及对现场的感受,分析利弊,适当把握。总之,要选择一个适当角度、最佳时机来展示自己,这样,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明确了目标,选好了角度后,第二步是顺应思路组织材料。从即席发言人来说,现场准备,不可能去讲宏篇巨论;从听众来看,由于是一种特殊场合,既不可能,也没心思去听滔滔不绝的发言。即席发言要精彩、热烈,要少而精,多则五六分钟,少则两三分钟,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从内容上说,一次只说一个问题,集中力量,说深说透说精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短话比长话更难讲,但是,它留给人的印象却也往往更深刻。

话又说回来,确定了话题、选定了角度、时机,紧接着就是确定发言的思路,或者说线索,并在这线索的每一段上找到关键的,虽片言而居要的闪光点。这样,有线、有点,一篇简短的即席发言的骨架子就有了。如果说起来能够方寸不乱、从容发挥,使发言丰富充实,没有明显的语病,那么,这样的即席发言就算是成功的。

4.丰富话料,引发听众内心共鸣

即席发言虽然具有临时性、突然性,时间紧迫,但大多时候也不是没有一点机会来加以准备的。应抓紧机会迅速准备,最好打个“腹稿”。至于这个“腹稿”如何打,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形式。

(1)对发言内容抽象概括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要对即席发言的内容进行抽象概括。训练有素者和有即席发言经验的人,在发言之前的短暂时间里,就能根据场合的性质、环境、人员、气氛等,确定要讲的中心内容,以及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不用专门考虑。而对于初次即席发言者来说,恐怕就要吃力些,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漏洞,这需要在实践中提高。经验不多的领导者即席发言,可将内容高度浓缩,进行要点提示,以免疏漏。如我们要在欢迎新同事的会上即席发言,既要表示欢迎,又要根据对这位新同事有关特长的介绍并表示向他学习,在拟“腹稿”之时,我们可用“欢迎”、“新血液”、“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词来对发言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以此作为发言主干,适当加以发扬。

(2)要组织好发言的句群

所谓句群,也叫句组,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它是一篇即席发言的基础单位。一个句群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称为“意核”,它可以使几句话连结成群。如果我们准备三五个,或更多个“意核”,发挥成句群,一篇即席发言“腹稿”也就出来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掌握组句成群的技能。即席发言前可先想好几个“意核”。如,老同学聚会,有人突然提议让你即席发言。你可以迅速定好这样几个“意核”:一是参加聚会很高兴;二是奔腾的思绪勾起了美好的回忆;三是大家此时重逢别有新意;四是下次相会我们各自将会取得更大成绩,然后从容不迫地边想边说。

有的发言可分几大段、几小条,每条定几个“意核”。围绕这些“意核”,或补充,或联想,或举例,先后次序可随临场的情景与心境而相机处理。一个“意核”被充分地发挥之后,再按已确定的下一个“意核”讲。

运用这种采取打“腹稿”的办法进行即席发言,会更好地适合即席发言的临时性特点,使即席发言既有条理性,又有灵活性。

古语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语言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样,即席发言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也主要体现于语言的运用上。要语不繁,字字珠玑,能使人不减兴味;而冗词赘语,唠唠叨叨,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5.平易通俗,避免语言枯涩无趣

即席发言往往是声音过耳即逝,不可能留给听众反复思考的时间,因此发言者讲话需要做到平易通俗,避免晦涩艰深。为此就要求发言者的语言大众化。叶圣陶先生说:“通行的说法是大多数人用来传达意思的,是大多数人说惯听惯了的,咱们拿来用,就一丝儿不隔。语言出在咱们的口里心里,意思透进人家的耳里心里。不太通行的说法、绕一些弯子的说法就不然,即使意思没有错,人家总觉得有些儿生分、不自然,这多少就是隔。”

为了把话说得通俗易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使用生活中常用的通俗易懂的词

发言中,应当自然而然地大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词,这对于发言者话语亲切平易、入耳入脑,提高表达效果是很必要的。像上面叶圣陶先生的那段话里就使用了许多通俗化的词语。

(2)不能生造词语,尽量少用新出现的词语

一个人随心所欲造出来的词语,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是生造词语。生造词语是信息传递中的障碍。因为那些生造的词语“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叶圣陶先生曾非常幽默又非常深刻地指出:“生造词语好比私印钞票硬要拿到市场上去流通。假钞票不起交换的作用,生造的词语虽然不像假钞票那样不值钱,传达意思总得大大地打个折扣。”

在即席发言中应该尽量少用新出现的词语。因为这一类词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使用还不普遍,人们还不太熟悉,用在讲话中,听众从听觉上接受比较吃力,而且又不可能查阅资料,往往思路被打断,分散了注意力,使下面的内容听不清楚,只能囫囵吞枣,妨碍对讲话内容的理解,降低了听话的兴致,这样就会影响到表达效果。

(3)恰当地运用适合即席发言的句式

吕叔湘先生指出,说话时一般“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从发言者角度来看,随想随说,缺乏从容琢磨的时间,组合长的句子比较困难,弄不好就容易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另外,句子比较短也容易上口,不绕嘴。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句子短小易听易记,容易理解;句子太长,前后呼应困难,影响交际效果。因此,在口语表达中应注意多用简短明快的短句。

在发言中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简洁有力,使人听来印象非常深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譬如说‘我们对于贪污浪费必须予以反对’,‘我们对于某某要进行说服工作’,大家一听,稍稍一愣,跟着就想,原来就是‘我们必须反对贪污浪费’,‘我们要说服某某’,为什么要说得那么弯曲呢?在这一愣一想之间,人家一口气听下去的劲就打断了。”

由此可见简洁明快的短句在即席发言中的重要作用。

6.词汇丰富,恰当修辞添风彩

汉语的修辞手法是非常丰富的。在发言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明显地提高表达效果。发言时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下面一些。

(1)比喻

比喻是说话时经常使用的手法,它能非常有效地使语言生动形象,把抽象深奥的内容具体化、通俗化,使听众似乎摸得着、看得见、想像得出。精彩的比喻能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这里把青年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非常形象深刻,发人深省,给人鼓舞。

(2)借代

为了把某一问题说得清楚形象,借用与这一内容有关的、比较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另一内容代替它,这就是借代。例如: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这里,毛泽东同志用枪代替军队,非常鲜明具体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党和军队的关系。

(3)排比

把几个语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连用,这就是排比。排比能够增强语势,又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所以在即席讲话中经常用到。如:

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

李瑞环同志讲话中用这一组排比句,把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讲得很全面,很深刻。既诚恳地表现出他心里装着群众,又深深地打动了听众,受到群众的欢迎。

(4)设问

说话的人明知故问,或者自问自答,或者问而不答,这就是设问。设问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思考,突出重点。在即席讲话中,设问不但可以避免平铺直叙,还可以促成讲话者和听众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例如:

中国的革命,它反对的是什么东西?革命的对象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一个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现在的革命对象是什么?一个是日本帝国主义,再一个是汉奸。要革命一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要打倒汉奸。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它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但是这许多人中间,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我们现在干的是什么革命呢?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

在这段话里,用了八个设问句,如层层剥笋,把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主体、革命的骨干、革命的性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讲得清清楚楚,而且引导听众思考,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5)对照

对照的作用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人一听就明白,从而增强说服力。例如:

这就好比“十年河西,十年河东”,“文革”十年,每况愈下,不堪回首;“文革”后的十年,乾坤再造,前程似锦。

通过“文革”十年同“文革”后十年对比,强调说明“文革”后十年在正确方针指引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6)引用

在分析、说明某一问题时,引用著名人物的话或群众中常用的熟语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引进对方的话加以反驳,都是说话时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这里引用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色彩鲜明地展现出大好春光,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表现了作者的欣慰心情。

在即席发言中,引用名人名言、成语典故以及一些具体事例、数据,能增强讲话的分量,加强讲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