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最令人羡慕的27位中国女性
8482100000007

第7章 6 梁凤仪

辉蝗的历程:

1949年!月17日生于香港。

197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文及中国历史。

1972年取得硕士学位。

1972年婚后,到英国进修。

1975年,香港佳艺电视开台力邀梁凤仪加盟,梁便受聘回港任编剧。不久之后,她尝试创业,初步商海便获得了成功。

1977年成立了香港第一家“菲佣介绍公司”,引入菲律宾佣工,为万千香港家庭服务。

1993年以小说《九重恩怨》取得武汉第三届“今古传奇文学创作大奖”。

1995年,梁凤仪与黄宜宏结婚,并共同创立“勤 缘”媒体服务公司,进行电视制作、公关、广告三线发展。

2004年6月30日,“勤 缘”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亿投,集资净额约1.08亿,成为首家在香港主扳上市的电视剧经营策划公司。为了专心打理新上市公司,梁凤仪决定暂时封笔10年。

主要出版物:

《笑春风》、《杀戮情缘》、《大家族》、《红尘无泪》、《花织》、《九重恩怨》、《昨夜长风》、《金融大风暴》、《晓故事不如晓做人》、《情霸天下》、《小说选》、《洒金笺》、《风云变》、《激情三百日》、《弄雪》、《豪门惊梦》、《九重恩怨》、《金融大风暴》、《花魁劫》、《李兆基博士传记》、《裸情恨》、《梁凤仪传》等。

在很多人眼里,她首先是一位柔美的女人,又是一位著作丰厚的作家,更是一位卓有成效的企业家。

她每一步的成长与成熟,都标志着一个女性从弱小、依赖到自强自立的进步,标志着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在一个女人心底的爆发!

她的经历在向世人证明这样一个理念:女人不仅仅是一棵需要攀附的藤,她完全可以做一棵参天的大树!完全可以迎接世间的一切风风雨雨!

风雨无忧的年少时代

梁凤仪出身金融世家,自小便接触到风起云涌、旦夕祸福的金融市场。

梁父梁母二战时由广东移居香港,粱父任职银行,同时持有金银贸易场和证券交易行牌照,兼营金银股票买卖。梁父的黄金股票生意顺风顺水,家境相当宽裕。

梁凤仪是独女,被奉为掌上明珠,虽然那时她才只有十二、三岁,却已参加当时工商界流行的餐舞会,小小年纪,阅历是其他同龄女孩所不可相比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梁凤仪14岁时,父亲生意失败,只能靠一份银行工作的薪水来维持生计。梁父梁母节衣缩食,默默地将家道中落的巨变承担起来。可是,对爱女的开销,他们却一如既往地慷慨。

风雨来了,父母为梁凤仪撑起了一片晴空,可是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她是在一片温馨、幸福的包裹下告别自己的少年时代的。

1966年,梁凤仪考进香港中文大学。为了让女儿安心上学,不受经济窘迫困扰,同时也为了筹措到她留学海外的费用,梁母决定卖掉房子,搬到条件颇差的廉租屋去居住。因为如若选择卖掉梁父在银行的小量股份,无异将降低梁父在银行中的身份,让他在人前抬不起头。

可是,只有17岁的梁凤仪并不能理解他们的苦心,反而觉得搬到廉租屋很是难堪,心里极不乐意,还发了好一段日子的小姐脾气。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梁凤仪终于能够体会父母的恩惠与涵养,深深后悔自己当年枉费了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

后来成为作家的梁凤仪,最有感触的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这遗憾却使梁凤仪变得善良、通情达理和更具爱心。

对每个女人来说,万事如意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句美好的祝愿罢了。不如意和遗憾总像我们的影子,如影随形、难以割舍。与其对之哀叹,倒不如把它化作一种对人对事的完美倾注,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在人生的路上令我们叹息了。

吃螃蟹的女人

柔弱似乎是女人的天性,早年的梁凤仪,从来没有立志要当一名女强人,钻研学术是她少女时代的唯一美好梦想。她喜爱文学、喜爱戏剧、喜爱历史,大学期间除主修中文外,还副修历史。大学毕业后,她直接进入研究院,并顺利地取得了硕土学位。

粱凤仪的第一次婚姻也与戏剧紧密相连。她与前夫何文汇结识于一次戏剧沙龙,并……见钟情,于1972年缔结如小说里描写的公主与王子般的婚姻。婚后,两人一起到英国继续进修学业。

良好的文字功底,扎实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泉涌般的灵感使她成为一名极具灵性的人。

早在大学时代,粱凤仪就为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编写话剧,赚取零用钱。1968年至1972年,总共撰写了60个电视剧本,并且自任制作人,成为丽的第一个有广告客户赞助的节目。

1975年,佳艺电视开台,竭力邀请粱凤仪加盟,盛情难却,梁凤仪受聘回港任编剧。

然而,由于娱乐圈的环境与其性格不合,加上当时香港工商业发展十分繁荣,梁凤仪萌发了辞去正式工作,自主创业的念头,以便赚取更丰厚的回报,和实现更大的自身价值。

梁凤仪是一个说干就干的女人。经过周密细致的考察,梁凤仪瞄准了女佣这一行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刚刚起步,女性职员日渐增加,但偏巧女佣这行业日渐势微,老一代退休,年青一代宁可在工厂打工,也不愿接受工作时间长的“住家工”。

梁凤仪对职业妇女的困难了解甚深。她虽然未读过商科,但运用求学时搜集资料、分析形势的训练,知道在菲律宾招揽女佣工,薪金低廉而供应充足,所以她毅然决然地在1977年创立碧利菲佣公司,单枪匹马到劳工署、驻菲的英国领事馆、当地的职业介绍所等多个职能部门周旋。

当时这个绝对新兴的行业并不为一般人看好,当亲朋好友知道梁凤仪的职业由出尽风头的影视圈而变为开办职业介绍所,专门推荐一种从未有中国家庭使用的菲律宾女佣时,认定她在事业上会滑落至一个低级层面。

在当时香港一些功利主义极重的人眼里,人们只要误以为某人要‘沉’下去时,立即划清界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段日子,梁凤仪的社交应酬骤降,因为她成了人们眼中的“白丁”。

随着梦想逆流而上,梁凤仪并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

然而,作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菲佣介绍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工作本身的难度也是难以想像的。非但是体力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极度损耗。一方面,她要做好背井离乡的菲佣的安抚工作;另一方面,她要不厌其烦地为客户解释劳工署与移民局法例,还要静心聆听她们对家务困扰的投诉,提供劳资双方相处协调的原则与方法。

平均而言,梁凤仪需要微笑着耐心聆听每个家庭主妇吐苦水达一小时以罐上,才可以做成功一单生意。除此,她还向有关政府部门力求保障引用菲佣,争取成立新法例,以便各方面配合遵守。

自1977年梁凤仪创办碧利公司至1992年,在香港工作的菲佣数以万计,介绍所多如雨后春笋。当菲佣充塞香港社会,从前离弃梁凤仪的朋友都跑回到了她身边,很轻松愉快地向旁人介绍:“这位引进菲佣给香港家庭的梁凤仪可是我的好朋友。你们谁也不能小看她!”

对此,梁凤仪总是付诸一笑,对于人情世态,掌声来早与迟来对她都无所谓,终归会来便好。

对自己认定的事业,梁凤仪总是勇往直前和全力以赴的,凭着自己的不畏难、不言倦、不谈悔、不嫌苦、不退缩、不失望、不气馁的精神,不怕一次又一次跌倒的梁凤仪,在毫无经济后盾与人情援助的情况下,她凭着充沛的魄力和勇气、顽强的毅力和斗志,不但让自己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还帮了香港职业妇女的一把大忙。

梁凤仪通过这番作为,她的商业智慧、市场眼光与行政修养,均被商界人士认可和肯定。金融业巨子冯景禧把她从碧利中发掘出来,提拔到“华资金融王国”——新鸿基证券集团内当高级职员,主管公共关系与广告部门。从此,她与金融证券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她以后成为商界名人和著名财经小说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流”作家

很不幸,对现代女性而言,事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不只是精力透支,还有幸福婚姻。

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的商业潜质的同时,梁凤仪无可避免地忽略了在家庭上的付出,也不可避免地与从事学术事业的丈夫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了严重的差距,从而导致婚姻亮起了红灯。

说实话,梁凤仪是一个家庭观念极重的人,她非常爱她的丈夫,为了家庭,她最终选择了辞去新鸿基的高职,快速办理移民手续,尽快回到了丈夫身边,以图在新环境、新生活的助力之下,挽救濒临绝境的婚姻。

可是,她的努力失败了。1985年,她与丈夫平和地离婚,与那个自己梦想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早早地散场。

在当时,婚姻的失败确实给梁凤仪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她甚至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一个值得别人爱的女人。可是,她没有太长时间的叹息,她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因为很多事情还等待着她。

1985年底,香港联合交易所邀请梁凤仪回港创立国际事务部门。香港联合交易所是证券界把原有的四家交易所合并为一家而诞生的,换句话说,是唯一的一间股票买卖场所,是香港金融中心的代表性机构。

加入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梁凤仪事业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梁凤仪通过联合交易所的工作,继续发挥她在商业管理上的各种创意与管理才能的同时,又开始在明报上撰写“勤 缘”专栏,以纯粹业余身份从事写作。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每日专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回应,梁凤仪随之声名鹊起。许多《明报》的读者,就是冲着她而订阅的。

1988年4月她开始撰写小说。她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以香港工商金融及政界为背景,写港英部署、宫商勾结、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交织着大都会内女性奋斗的真实过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每个布局都新鲜奇趣,每个情节都悬念环生,每个故事都精彩绝伦,令人爱不释手。

梁凤仪将自己的小说文体命名为财经小说。她是个创意不断的女人,与独辟蹊径第一个开办菲佣介绍所一样,她没有跟随金庸写武侠,没有跟随琼瑶写言情,没有跟随席慕容写诗歌,她为自己量身“发明”了财经小说。

但她的选择是英明的。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正初尝经济发展带来的美丽与丑恶、伦理关系的变迁,而且十分渴望了解香港,梁凤仪的小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期望。她在1990年于中国内地出版了《醉红尘》等6部长篇小说,1991年更是推出了《花帜》等一系列作品,于是全国卷起了“粱旋风”,她的多部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剧。

梁凤仪是天生快枪手,三星期可完成一部小说,一日可写出15000字。这固然与天分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她的勤奋。

梁凤仪有随时随地的写作习惯,决不放过所有生活上的时间空隙。不论在飞机上、车上、船上,只要能坐下,她就摊开稿纸“沙、沙、沙”地写个不停。在她经营的书店内,她一边监督下属收拾和填充书架,一边就坐在书店一角的地上写作。

最令人佩服的是,1988年她遭遇匪徒入屋打劫,与警方携手布下天罗地网。等候劫匪落网时,她也依然伏案疾书。

最后,连那些破案的警宫都说,令他们骇异的不是匪徒的恶行,而是梁凤仪在极度困扰之中所表现出的冷静与定力:“一个女人,她怎么能如此镇定?搞不懂。真是搞不懂。”

自从梁凤仪创作开始,梁凤仪每月起码出版……本财经小说或散文。1988年至1992年,梁凤仪共出版了50种作品,时至今日,她出版的作品早已超过100部。她的才华也受到读者及评论家的肯定。

1992年,梁凤仪获香港市政局与香港艺术家联袂合办的作家年奖;1993年,香港市场调查公司报告,评定她是香港三大畅销作家之一。从1989年推出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起,梁凤仪就一直以畅销作家的面目出现,许多人认识梁凤仪是因为她的财经小说和作家身份,可是她却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商人。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性格更接近商人,作家太寂寞。

梁凤仪把自己定位为九流作家,读者一定不会答应,但她确实如是认为。

如果说梁凤仪在商界屡创奇迹,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写作上的毅力与成果则是奇迹中的奇迹,也一样不容置疑。

从碧利菲佣介绍所,到新鸿基证券集团,再到香港联合交易所,梁凤仪登上了一个又一个人生高度,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但对她来说,辉煌的进程远远没有停止。

1988年,梁凤仪正式加盟黄宜宏家族旗下的永固纸业,并成为董事。然后,开始了与黄宜宏的恋情。

经过漫长的爱情长跑,1995年,梁凤仪与黄宜宏结同创立“勤 缘”媒体服务公司,进行电视制作、公关和广告的三线一体化发展。紧接着,梁凤仪再一次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她赶上了内地电视台制播分离的市场化潮流,参与了广告和节目国内外播出特许权的买卖。“勤 缘”拥有梁凤仪百部作品的改编权及内地160个电视台的资源。以一部电视剧的构思、制作、发行以至上映服务来换取广告时段,然后再把广告时段卖给广告商,“勤 缘”的财源就这样随之滚滚而来。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2004年6月30日,“勤 缘”终于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亿股,集资净额约1.08亿,成为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电视剧经营策划公司。

这时的梁凤仪事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为了专心打理新上市公司,2005年梁凤仪宣布,决定暂时封笔10年。

对于自己的这些得意之笔,正如梁凤仪自己所说的,她是一个一流商人。

对此,我们可以从她的上市公司的名字中得到启发,“勤 缘”媒体服务公司名称来自梁凤仪的创意,即成功源于勤劳加机缘。梁凤仪这样解释“勤 缘”的含意:“成功的方程式是勤奋和机缘各占一半,不过就算你很幸运,机缘取足50分,但却很懒惰,勤奋得o分,结果加起来还是达不到及格水平,又何来成功呢?”

对于一般女人而言,婚姻的失败,将是致命的打击,但梁凤仪却将这种打击迅速摆脱掉,不让它的阴影笼罩住自己,更没有过多地自怨自艾,而是迅速调整自己,用更大的工作热情,拿起手中的笔,为读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就凭她与众不同的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击节赞叹。

是的,人生就是一场大型比赛,既要有机遇,又要靠勤奋,二者缺其一,都会功败垂成。

在这一点上,梁凤仪是聪明的,它可以当之无愧地做很多女人的榜样。对女人而言,仅凭自己的美貌和机遇,往往会忽略了勤奋的重要,当容貌衰老,机遇溜走时,过多留给自己的,就是黯然神伤。

勤奋的女人是辛劳的,但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在时时耕耘和播种,当然,收获的季节也正一步步向她靠近。梁凤仪带给我们的启示:

1.家庭对每个女人都是重要的,但比它更重要的是事业——事业才是女人最重要的资本。

2.当生活的阴影笼罩下来时,千万不要在此乘凉,沉沦是个陷阱,它能让女人成为怨妇,更能让女人变得一文不名。

3.积极行动。任何创意,即便它很完美,你不去实施,它永远是个创意,实施虽然并不代表百分百成功,但总比画饼充饥好。

4.学会舍弃,不要西瓜芝麻都去捡。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重点,要学会放弃,什么都想得到,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一个庸俗女人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事情纠缠不清、取舍不当,而一个精明的女人却始终知道自己该抓住什么。该放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