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皇帝这次召见的背后目的,刘欣的祖母傅王太后早已心中有数,因此她此次专程陪孙子一起晋见。在后宫中大撒金钱,尤其是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更是收了她的大量贿赂。赵氏姐妹既然知道皇帝不可能再有儿子,当然也就与傅王太后倾心结纳,不住地为刘欣说好话,坚定刘骜的决心。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二月,刘骜正式下诏,册定刘欣为皇太子,将孔光降级成了廷尉。
三月十七日的夜晚,刘骜与赵合德同宿未央宫白虎殿。十八日清晨,刘骜起了个早,谁知刚刚穿上裤袜,衣服还没能披上身,就身体僵直、口不能言,片刻间就呜呼哀哉了。据说春药服用过量。刘骜如此风流死法,很快就传开了,宫中民间,一片哗然。皇太后王政君大哭一场,下令侄儿大司马王莽与御史、丞相、廷尉组成专案小组,捉拿赵合德,审问前因后果。
赵合德早在刘骜死在床前的那一刻,就知自己死路难逃,她召来了宫中所有可能知道自己底细的婢仆,对他们分赐厚赏,嘱咐他们“无道我家过失。”善后事毕,赵合德服下毒药,自嗟自叹道:“想我多年来将皇帝当成无知小儿随意摆弄,荣宠冠于天下,怎能在一帮掖庭令之类的小角色面前低声下气,和他们争讲自己的床闱之事?”想到伤心处,她捶胸顿足地大哭:“皇帝,你到底去了何处啊!”话犹未完,毒药发作,呕血而亡。至于赵飞燕,因为拥立刘欣有功,得以苟延残喘。
把赵氏姐妹乱七八糟的事情看完,她们干的一些事情惨绝人伦,比如杀死刚刚出生的婴儿。但是很难说她们误国,倾国更加说不上。为什么?首先,除了为自己争取皇后名分,偏向刘欣外,赵氏姐妹说不上对政治有什么干涉。他们是孤儿,没有亲戚,连外戚专权都谈不上。即使是聪明的赵合德也没有政治头脑,只是一味争宠。其实赵氏姐妹收养一个太子会更加有利,便于在成帝去世后控制朝政。
其次,最重要的是,问题最大的还是皇帝本人。要是没有赵氏姐妹,皇帝刘骜是否可能不那么荒唐,变得励精图治?刘骜就不像一个有见识、干正事的人,他让人感觉是一个生活完全没有目标、也没有意义的人,在遇到赵氏姐妹之前已经十分荒唐了。如果他一心要一个继承人,他完全可以做到,只要舍弃赵合德就可以了,但他做的却是相反的事。对于传统中国男人来说,传宗接代是头等大事,何况刘骜是皇帝,继承人的意义更加重大。可是,从他的行为来看,他感受不到这些意义。可以说,这个皇帝是个空心人,一个不知责任感为何物的人做了中国的皇帝!
甚至赵氏姐妹杀死皇帝的继承人,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从刘氏宗族中挑选一个继位就行了。过程还非常安静,没有发生任何骚乱。
这才是真正令人悲哀的地方,没有人是真正重要的。
专权跋扈的将军
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八月,梁冀出现在外戚专政的政治舞台上。他的父亲梁商病死,未及下葬,梁冀就接替父职,做大权在握的大将军,梁冀的弟梁不疑为河南尹。
东汉皇室对统治集团尽可能地予宽容笼络,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皇室与功臣宿将的家族联姻,用婚姻关系来维系政治关系,企图借此巩固皇室统治。因此,东汉王朝选皇后不出窦融、邓禹、马援、梁统等功臣的家族之外。可是,这种做法也在皇帝身边培植了一种侵蚀皇权的强大的外戚势力。
东汉王朝自第四个皇帝和帝起,就开始了外戚专权的局面,这以后,皇帝的废立直接间接都为外戚所左右。既然外戚掌握了废立皇帝的大权,就故意立年纪幼小易于左右的皇室后裔为帝,自章帝以下,所立皇帝最大不超过十七岁,最小的不过百日。皇帝幼小,皇太后就有理由援例临朝听政。所谓“临朝者六后”,即是窦、邓、阎、梁、窦、何六个皇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所依靠的势力就是外戚。皇太后将实权不是委之于父,就是托之于兄。因此,与这些皇太后相联系的父兄窦宪、邓骘、阎显和梁商、梁冀父子等都相继掌握了朝廷大权。
梁商的名声并不太坏。汉顺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梁商攫取了权柄倾朝的大将军要职,虽然“以戚属居大位”,但有所约束,“礼贤下士”,优容社会名士如李固、周举等人。但实际上是梁商为他的儿子梁冀专权铺平道路。诸梁氏已布满朝廷内外,当时皇帝不过是他们手中的玩偶。梁商也对儿子梁冀有意加以培植。
史书上记载,梁冀集纨绔子弟的骄横放肆,流氓的凶蛮无理,政客的狡诈阴刁于一身。
他自幼过惯了纨绔子弟的生活,嗜饮酒,爱女色,擅赌博,各种斗鸡走狗、驰马射箭的娱乐游戏,没有他不会的。他还惊人地貌丑,耸着像鹞鹰似的双肩,生着豺狼般凶光直射的双眼。
官场上一套他也娴熟。他父亲有意让他在宦海里游泳。他在当上大将军之前,曾历任黄门侍郎、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步兵校尉、执金吾、河南尹。
他虽然口吃,讲不清话,但却善于阴谋计算。梁冀在做河南尹时,就“暴恣,多非法”。他父亲的亲信洛阳令吕放看不惯,偶尔在梁商面前揭他的短,梁冀得知就派人将吕放刺杀掉。为了掩盖自己丑恶行径,梁冀又出面推荐吕放弟顶替洛阳令。
这么一个看不到一点优点的人来代理最高皇权,他能够干出什么大家可想而知。
梁冀继任大将军的时候,顺帝已是二十七岁的成年人了,正是能自出主张做点事的年华,却在梁冀在任的第三年,突然病逝,享年三十岁。这给了梁冀玩弄“贪孩童以久其政”的一个机会。
顺帝死,梁皇后无子,选了一个地势低微的美人虞氏的两岁娃娃继位,称冲帝。梁皇后升为皇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的兄长梁冀独揽大权。年仅两岁的冲帝,可怜他在“襁褓”之中只做了五个月的皇帝就死去了。
于是清河王刘蒜、勃海王鸿的儿子刘缵,都召来京师,作为皇帝的候选人。立谁呢?清河王刘蒜,太尉李固称他“年长有德”,为了避免邓、阎等外戚利用皇帝“幼弱”而专权的重演,李固极力主张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梁冀恰恰就是要重演利用皇帝“幼弱”而专权的故伎,怎么会同意李固的意见呢?大权在梁冀手中,还是梁冀说了算,他执意要立八岁的刘缵为皇帝,李固等反对派,也无可奈何。最终刘缵被梁冀立为皇帝,是为质帝。
质帝年龄虽小,却早慧,对梁冀的专横,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实在耐不住,有一次曾目指梁冀轻轻地对朝臣说:“此跋扈将军也!”质帝的聪慧,本来就是梁冀的一块心病,他听说了质帝的评价,就起了阴险的杀机。于是,梁冀密令爪牙置毒于煮饼中,小皇帝吃了后,胸腹部胀痛,情绪烦躁,他催人赶快召李固进宫。李固匆匆赶到,询问说:“陛下患了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小皇帝拼着最后一口气说:“吃了煮饼,肚子闷痛,能喝到水还可活命!”这时梁冀在旁边冷眼注视,阴狠地说:“恐怕会吐,不能给喝水。”梁冀这么一说,左右还有谁敢听小皇帝的话去拿水,李固自然也是一筹莫展,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质帝中毒身亡。事情的真相,李固是很清楚的,但是不能点明,只得扑在小皇帝遗体上,悲痛地号哭,说什么要将此事查明。梁冀怕阴谋泄露,李固这么一说,当然使梁冀更忌恨于他。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东汉王朝连死了顺、冲、质三个皇帝。顺帝梁皇后无子,梁氏选了易于掌握的两岁娃娃为冲帝,那时李固不在朝,抗争不得。冲帝死,梁氏又要立八岁的质帝,李固作为太尉抗争了一下,未能达到目的。这次质帝死,李固吸取以往的教训,决定力争一番。他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联名写信给梁冀,大意说,天下不幸,屡遭大忧,一年之间,连失三帝,如今又当立继位人,这是万事中最大的事,国家兴衰,全在此一举,太后为此操心,梁将军因此忧虑。但是,要选择“圣明”之主,必须广泛征求群臣意见。
这么一封信,逼得梁冀不得不召集三公、中二干石、列侯等大臣来商议。最初,李固、胡广、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贤明有德,又是皇室中地位最尊贵、血统最亲近的后裔,应该立他。
但是李固等人所赞成的,恰是梁冀与太后所不中意的。梁冀和太后希望立蠡吾侯刘志,刘志是他们的妹夫。可是在群臣一致赞成立刘蒜为帝的情况下,梁冀虽然内心愤愤不乐,但一时还难于排斥众议。正当梁冀苦于谋划之时,老谋深算的中常侍曹腾深夜来访,他向梁冀进言说:“梁将军累世有皇室联姻,长期以来,掌握朝政,手下又有那么多宾客,难免不发生差错的。清河王刚正清明,倘若他做了皇帝,那将军就要大祸临头了。不如立刘志,富贵才可长保下去!”立刘志,实际上是立梁家王朝;立刘蒜,梁氏家族命运就不可琢磨了。梁家最渴望得到的与最害怕发生的都被曹腾说透了。所以,曹腾这一番话,促使他下决心立刘志为帝。第二天,重新朝议,梁冀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架势,说起话来,言辞激烈,断然要立刘志。他有意以权势压人。自胡广、赵戒以下的朝臣莫不被梁冀所吓倒,都低下头来唯唯诺诺地说:“唯将军命令是从!”独有李固、杜乔坚持原议,据理力争,梁冀愈听愈恼怒,粗暴地喊叫:“散会!”李固仍认为众心不可违,又进一步写信力劝梁冀,梁冀为了排除李固的阻挠,与他妹妹梁皇太后商议,并以皇太后的名义,先免去李固的太尉职务,剥夺了李固的朝议权,然后再立刘志为帝,称为汉桓帝。
在立嗣选帝这个关系梁氏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梁冀、梁太后遭到了以李固、杜乔为代表的朝官士子的反对和抵制,虽然梁冀屡屡以权取胜,但是梁冀他们对李固、杜乔等人还是放心不下。早在冲帝即位时,梁冀就纵容那些被李固裁了官的人诬告李固作为太尉竟结党营私,离间皇室与外戚的关系。这次诬告,是梁氏给李固以一个警告,意思是说:你李固要知趣,不然的话,我梁冀可以随时随意地罗织罪状,置你于死地。谁知李固是块硬骨头,不买这个账,与梁冀愈斗愈烈,尤其在立桓帝的问题上,不给梁冀一点情面,梁冀也就起了杀李固等人的歹毒之心。结果诬以谋反,李固、杜乔被冤杀了。
桓帝刘志自知他之所以能登上皇帝宝座,是因为有梁冀的支持。为了酬谢梁冀“援立之功”,桓帝刘志是不惜代价的。可以说梁冀所受到的皇帝恩遇,超过两汉以来一切元勋。
东汉王朝外戚专横,不是梁冀一人,而梁冀专横却比任何外戚专横有过之而无不及,见者无不“侧目切齿”。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言,当然也有个别吃了豹子胆的人,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在梁冀当权时,东汉王朝名义上是刘家天下,实际上是梁家天下,真是梁冀一人当上大将军,梁家的阿猫阿狗统统升天。梁冀一门,前后封侯的有七人,当上皇后的有三人。
梁冀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将军,穷奢极欲,为所欲为达到了极点,权重势盛,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朝廷内外所有官吏无不畏惧,无不俯首听命,乃至连皇帝也不能过问任何政事。这二十多年是东汉外戚掌权的鼎盛时期,也是梁冀及其家族的“黄金时代”。然而,盛极转衰,在这个“鼎盛”的背后埋伏着梁氏覆灭的危机。
刘志在未取得帝位之前,为了坐上皇帝宝座,即使做傀儡也在所不计,乃至可以因为个人的私怨,伙同梁冀杀害忠良李固和杜乔。然而,把朝廷里仅有的两位敢于与梁氏抗争的大臣杀了后,桓帝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外宫由梁冀把持,事无大小,皇帝不得亲自过问。内宫先后由梁太后和梁皇后控制,特别是梁皇后恃势“忌恣”,动不动就“鸩毒”皇帝左右的人,连桓帝自己也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桓帝长期过这种日子,心里很苦,“恒怀不平”,当然就很想寻找时机改变自己朝不保夕的傀儡皇帝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