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访问印度。在一次谈判中,印方提出了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领土的?”******当即答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讲,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印方却说:“时间太短了。”******严肃地说:“中国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了,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短时间的话,那么,美国建国到现在才不过100多年的历史,难道说美国不成为一个国家么?700来年与100多年,哪个历史长?”此例中,******通过西藏属于中国领土至少700多年的数字与美国建国不过100多年的数字比较,驳得印方哑口无言。同样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美国记者关于“人口过多是一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的提问时,******说:“我不同意你这种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口只有45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人口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海外驻军达150万。中国人口虽多,却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他的人口多少,而决定于他的社会制度。”此例中,美国记者这一问题带有明显的挑衅性和试探性,回答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重申中国政府的外交原则显得太泛,具体的军事信息又不能泄露,拒绝回答或勃然大怒更是失礼。******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以“英美人口不多却向外扩张”同“中国人口多却没有向外扩张”相较,数据准确,论据详实,顺理成章,使美国记者的观点不攻自破。以上两例中,******的回答均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显示了他很高的知识水准和很强的回答智慧。
第二节迂回委婉:回答负面性问题
在应答中采用迂回策略,首先要求准确分析对方提出的问题或论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回答或反驳。在具体操作中,先表面肯定对方观点,然后顺着对方的逻辑进行回答,在陈述中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一些条件,并通过有说服力的事例,逐渐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最后使对方意识到自己观点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说服对方、鼓动全场和宣传自己的效果。一般而言,委婉模糊是重大场合、公开场合或外交场合回答提问时运用较多的一种含蓄语境。然而,这些只是回答记者提问的一种策略,其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这里,刚柔是相对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并济才能体现回答的智慧。
一、回答迂回,柔中带刚。
2001年3月15日,在******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问道:“我想问的问题是关于NMD和TMD,我们知道中国强烈和坚决反对美国发展NMD和将台湾纳入TMD,但是,如果美国一意孤行的话,中国会怎么办?”******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一句话很难回答,是不是允许我谈一谈中美关系的问题?我想这也是大家所关心的。布什总统上任以来,政府换了新人,有些人我们不很熟悉,有的还不认识。因此,中美关系的磨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从华盛顿得到了很多的信息,我们非常认真地研读和仔细地解析,我们有时候感到这些信息有些矛盾,需要澄清,我们也得到了使我们满意的澄清。有些问题我们感到是误会,需要沟通,我们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副总理即将访问美国,这就是我们在高层次的沟通。我也收到了鲍威尔国务卿的来信。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江****主席和布什总统之间的信息渠道是畅通的,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得到的直接的信息是布什总统重视中美关系,认为这种关系有助于构筑21世纪,而且他希望和江****主席一道,共同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地发展。我们被明确告知,美国将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继续履行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承诺。关于我们两国存在的分歧,布什总统也表示,将会通过平等、互相尊重、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他也相信,台湾问题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当然,我们也有分歧,比方说美国新政府的一些高级人士认为,中美双方所确定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不对的,应该改为竞争对手关系。但是,他们也认为,竞争对手不一定是敌人。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还需要沟通,关键是怎么理解战略伙伴关系。我们所讲的战略,就是长期稳定的意思。中国的外交政策从来是不结盟,也不针对第三者。至于伙伴关系与竞争对手,并不是矛盾的。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与国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我很高兴听到鲍威尔先生讲,中美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是在贸易方面还是伙伴。而且他也认为,在其它领域中美也应该进行合作。因此,我看这个分歧不算太大。我记得1998年,我在伦敦参加亚欧会议,与正在伦敦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见面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问我,你们中国的私有化搞得怎么样了?顺利吗?我当时吃了一惊,我说布什先生,中国不搞私有化,我们搞的是股份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之一。我赞成布什总统说的,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构筑21世纪。我也相信,中美两国近16亿人民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一定会有利于全世界60亿人民之间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我们很高兴布什总统接受江****主席的邀请,将要参加今年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并访问北京,我相信这是我们相互沟通的一个大好机会。关于NMD,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反对。因为它违反了反导条约,同时它只会导致国际的军备竞赛。我们多次明确向美国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我们也知道,布什总统表示会和中国进行协商。”
此例中,记者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发展NMD和将台湾纳入TMD,中国会怎么办?”并在提干陈述中首先说明“我们知道中国强烈反对”,具有强烈的挑衅性,把对方逼得无路可退。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采取了迂回的回答策略。他首先从记者的问题中跳出来,说“你这个问题我一句话很难回答,是不是允许我谈一谈中美关系的问题”。然后,他以较多的篇幅谈了布什总统上任以来中美关系的沟通、合作、协商,从而转移了锋芒。最后,经过一个较大的迂回返回原题,这才讲到明确反对NMD的立场,但表示美国仍会和中国协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不宜对中美关系作过于刚性的回答。******回答合情合理,巧妙得体,显示了柔中带刚的特点。
1993年3月,“93大连(香港)经贸合作洽谈会”在香港举行。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香港记者向时任大连市长的薄熙来提问:“你的父亲是****高官,你能当上市长,是不是并非因为政绩,而是沾了老子的光?”薄熙来回答说:“我很欣赏这位记者先生的直率,也许,他提出的问题不止是他一个人想问的。是的,我不否认‘沾’了父亲的‘光’,而且还乐意告诉诸位,我‘沾’过的‘光’确实使我终生受益。记得当我还是一个正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中学生时,因为家庭的牵连,我被关进了监狱。5年的监狱生活,使我经受磨炼,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温饱、自由、尊严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命运在这5年里给予我的馈赠,并非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没有一个倒过霉的老子,我也许不会得到这份礼物,这岂不是‘沾’了老子的‘光’?至于我个人的政绩,我不便评价,这是我的市民们的事。但有个事实我想在这里说一下:我是大连市推举的代表选出来的市长,我想大连人民是不会视他们的权利为儿戏吧!”
此例中,香港记者的提问属于非善意、动机型、负面性提问,语言尖刻,故意为难,矛头直指薄熙来本人,说他当上大连市市长并非因而政绩而是“沾了老子的光”。薄熙来没有被激怒,而是采取了迂回回答的方式。他首先调控了由记者提问引起的现场紧张氛围,说“我很欣赏这位记者先生的直率,也许,他提出的问题不止是他一个人想问的”,使记者招待会现场气氛有所缓和。接下来,他又顺着记者提问的思路走了一段,说“我不否认‘沾’了父亲的‘光’,而且还乐意告诉诸位,我‘沾’过的‘光’确实使我终生受益”。然后,他用个人经历的事实,刚柔并济地回答了记者这一挑衅性的问题。当时,薄熙来的从容、迂回的应对,让在场记者对这位风度翩翩的年轻市长立时刮目相看。特别是他对‘沾老子光’的迂回妙解,不但回击了提问记者的无理责难,还向香港听众作了一次漂亮的亮相,从而塑造了良好的个人政治形象,取得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委婉模糊,留有余地。
(一)言辞委婉
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委婉是政府官员使用间接策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式,就是把不愿直说、不便直说、不能直说的话语,用其他词汇或说法,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其特征是:语气缓和,语言灵活,有礼有节,含蓄、得体地表达明确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刺激对方,易于为对方接受;同时又未必直抒胸臆,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语言学者胡庚申将委婉语的应用语境分为:(1)当有机密或隐性不宜直言时,常利用含蓄委婉表达;(2)当遇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不好的言行时,宜采用含蓄语言来幽默地加以驳斥和反击;(3)当由于说话的场合,言者身份、对方的心理等原因,有关情况或意见不便直陈时,常改用含蓄语暗示。
2006年7月12日,在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记者招待会上,道-琼斯通讯社记者问道:“从俄罗斯到中国的石油管道工程推迟开工,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在上周举行的俄中能源合作圆桌会议上,有人说,要想继续推动这一项目,必须有****总统的命令。****总统愿意签署这样的命令吗?俄方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些动摇?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您刚刚提到,八国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俄罗斯和中国在确保和巩固能源安全方面会有哪些合作?”拉佐夫回答说:“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要让您‘失望’了。石油管道建设工程其实已经开工了,而且是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几个月,现在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根据俄罗斯联邦政府的相关决定,2008年前油管将铺设到斯科沃罗季诺。现在施工工作从两头同时进行,一头是斯科沃罗季诺,另一头是原油产地。无论是我方还是我们的中国同行都没有对项目的进度感到担心。无论如何都不应使石油管道(包括通往中国边界的支线)建设问题政治化。现在的确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有关方面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包括资金问题、运费问题、石油来源问题等等。让我们把这些问题留给专家来处理吧。第二个问题。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当然也是生产国)之一,双方在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当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双方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分歧,但这是很正常的。正如能源生产国、过境运输国和消费国之间存在分歧一样。但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立场也非常一致。俄罗斯和中国是有威望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事务负有更大的责任。我相信,八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上将进行能源安全问题的相关会谈,正在筹备这方面的重要文件。我认为,中国的意见将为峰会的顺利召开作出建设性贡献。”
此例中,美国记者的提问有其刁钻的地方。一开始发问,他就单刀直入,问“从俄罗斯到中国的石油管道工程推迟开工,这是因为什么原因”,提出“要想继续推动这一项目,必须有****总统的命令”的说法,并质问“****总统愿意签署这样的命令吗?俄方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些动摇”。美国记者言辞犀利,意图明显,涉及到中俄关系。对此,拉佐夫进行了反驳,明确指出了美国记者提干信息的错误,也就否认了问题的前提,进而否定了问题本身的合理性。然而,他使用了委婉的表达方式,说“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要让您‘失望’了。石油管道建设工程其实已经开工了,而且是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几个月,现在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在对方能够接受、现场氛围不太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有力地指出“无论是我方还是我们的中国同行都没有对项目的进度感到担心。无论如何都不应使石油管道(包括通往中国边界的支线)建设问题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