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自然辩证法纲要
8530600000037

第37章 技术与技术发展规律(6)

技术的自然属性首先表现在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不能脱离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人不是在“自在自然”之外去从事技术活动,而是在自然界所提供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来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发明创造的。因而任何技术都必须服从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技术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关于永动机的设计不乏精巧之举,然而终归没能实现,就是因为违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技术是不可能的。

其次,技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过程,如煤燃烧产生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这其间虽然有人的参与,但又都是自然过程,是自然的必然性,是由天然自然的规律性所决定的。人的作用往往是为过程的实现创设转化条件。

例如,受激辐射和光放大现象在理论上均可分别出现在天然自然中,但是,通过泵浦供给能量造成粒子数反转,并通过谐振腔对受激辐射进行光放大,这种耦合条件却是天然自然本身难以造成的。换言之,自然规律为激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稳定而有效的激光现象却是在特定技术条件下才得以产生的。

因而,技术并不是违背或消灭自然规律,而是为自然规律创设有利条件,使潜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第三,任何技术的结果也是自然的,它在给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损害。因为技术是人的创造,其本身就是非自然的,从而意味着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即技术的人性方面,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首先,任何技术的目的都不是天然自然所固有的,而是社会的人所赋予的。没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其次,技术的社会属性还表现为无论是技术的设计、发明、改进还是应用等环节,都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是人用以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方式,因而负载着人的价值观等因素。再次,许多技术可能产生的重大社会后果往往是技术发明者乃至整个社会最初是难以预料和想像的(如原子能技术等),作为技术的社会属性的一种体现,是与当时社会的认知水平及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

技术的二重性特征表明,仅靠自然的规律性,自然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机械设备、计算机这样的东西。另一方面,人的技术活动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而技术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是自然世界与自由世界的统一。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

3)技术价值观评述

第一,价值中立论。认为技术本身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与价值无涉,没有好坏、善恶及对错之分。当然这里不是对技术的应用而言的,由于技术的应用总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或达到某种目的,这种应用后果当然有好坏之分,对人有利害关系,因而技术的应用是负荷价值的。在技术中立说者看来,技术与伦理、政治无涉,技术的全部领域都是价值中立的,当涉及技术的不良后果时,技术是无可指责的,这不是由技术本身所能够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强加给它的。技术手段对于其内容的这种无明确规定的工具性,使得技术既可用于行善,也可用于作恶。

第二,价值负荷论。“价值负荷”指技术并不是一种中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一种载体,因而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政治、文化和伦理的丰富内涵,负载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由于技术不仅仅是具体的工具、设备,而是包括工具、设备等物质手段及方法、知识和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因而发明者的价值观、意志、信仰、思维习惯必然在技术的设计、发明等一系列环节中深入到技术之中,使根源于社会的普遍标准被纳入其中。

从技术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观点来看,“价值中立论”主要是从技术的自然属性来理解技术价值的,它只承认技术具有自然价值,忽略了技术的社会属性;“价值负荷论”则主要是从技术的社会属性来理解技术的价值的,它只承认技术具有社会价值,不承认技术有自然属性这一面。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应当从技术对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上看待技术价值的问题,从而要求从技术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上理解技术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技术价值观。

2.技术伦理

伦理与道德一词相通,指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以及侧重于阐述这种现象和关系的道理和理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类别应该遵循不同的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的涵义,即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在西方,英语中的“伦理”或“伦理学”源于古希腊语,具有风俗、品格、德性的意思。总的来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伦理”与“道德”从词源上看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般来讲,都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和社会道德关系。近代以来则认为道德是指人们之间的实际道德行为与关系,伦理多指关于这种关系和行为的道理。伦理与价值是在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中产生与形成的,价值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伦理则是对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技术伦理则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责任,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在古代,由于技术仅限于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当时虽然出现了如庄子的自然主义和反技术主义之类的技术伦理观,但并没有成为当时人类伦理和社会伦理中的主要内容。近代以后,技术对自然、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并产生出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同时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很大冲突。于是,技术伦理便产生了。可见,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地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从而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

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和无性繁殖技术虽然可以通过控制人的生殖过程,解决生殖功能障碍,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但它可能割断了婚姻与生儿育女之间的联系,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之间的亲情关系,特别是“租借子宫”、“替代母亲”、“试管婴儿”等技术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性别鉴定技术虽然可以通过及时终止妊娠,减少某些性连锁遗传病患儿的出生,但是,它可能成为重男轻女者保留男婴、摒弃女婴的手段,致使社会男女比例失调,影响人类种族的健康延续。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人权争论。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虽然可以通过将常人体内或某些动物体内的一些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并替代其原来的病态器官,使得那些器官残缺和因某些器官功能丧失而有生命危险的人,获得新生的希望,但它冲击“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儒家伦理和关于死亡的传统伦理观,降低人的价值与尊严。此外,“安乐死”技术,即所谓“无痛苦致死术”,也会冲击“敬畏生命”等传统生命伦理观。

“克隆”技术虽然可以产生出与亲代相同的新生物,但它引发关于人能否像其他客体一样被设计、制造,如何看待“克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DNA重组技术可以从健康的人体中“克隆”出人们所需要的健康基因,并以此置换病人体中的患病基因,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但会引发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作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技术虽然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但它因主体被虚拟化而导致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使得不道德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出现危机,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既严重地干扰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精神秩序,也阻碍了网络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持续发展。

思考题

1.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技术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相互间的异同和联系如何?

2.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属性?

3.技术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技术的体系结构?

4.如何理解技术发展中继承性与创新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5.如何评价技术价值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