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73

第73章 黄乃裳是辛亥革命福建光复的主要领导人(1)

黄兆新

黄乃裳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是农民兼木工,他少时半耕半读,从12岁开始每天要放牛割草砍柴或跟大人下地干农活。在农忙季节,他还要随大人出外打短工。由于他勤奋好学,除在私塾里学“四书五经”外,还借阅了不少其他经史子集之书,接受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教育。他18岁接受美国传教士薛承恩牧师洗礼,并跟随许扬美牧师学习和传道,而后在福州东街福音堂任职,后被年议会推举为书记,负责编辑年会录达五年。26岁黄乃裳与美国传教士武林吉共同创办《郇山使者》日报。他在教会工作期间一方面认真工作,一方面刻苦学习英文、历史、教育、法律、管理等知识,并开始把一些经典英文著作翻译成中文或福州方言(共与他人合作翻译十一本著作)。经过艰苦磨炼,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报社记者、编辑、政治评论者。

29岁那年,黄乃裳考中“秀才”,31岁起任教福音书院,并兼职于美以美会,33岁参与创办英华书院,直到43岁,十多年都是从事教育事业。他46岁中举人,47岁赴京参加会试,并参加著名的“公车上书”,接受维新变法思想,48岁(即1896年4月28日),他创办了福建省第一张报纸--《福报》。1898年初,他与长男景岱同赴京师会考,并参加林旭等360余名福建举人的抗议活动,还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六君子进行维新变法活动。随后,慈禧发动政变,维新运动因被镇压而失败,黄乃裳归闽避祸。这时,黄乃裳在“爱国为民”的人生之路上遭到很大的挫折,感到非常失望。但是,因他为人正派,做事认真,在基督会务、新闻办报、文化教育、科学进取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成为知名学者、社会名人、绅士。他没有停下步伐,继续思索救国之路。为了给贫苦农民找生路,也为了暂时回避清庭的淫威,他率领福建闽清等县的农民到沙捞越垦荒。1904年垦场初具规模之后,他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黄乃裳一生“爱国为民”,做了许许多多难能可贵的事情,而参加辛亥革命运动、光复福建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这从他给新加坡陈楚楠、张永福的汇报函中可见一斑,可见他当时内心是何等的喜悦。黄乃裳参加辛亥革命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全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主张,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1900年7月,在新加坡,黄乃裳由他大女婿林文庆介绍与孙中山见面。在短短几天内,两人四次晤谈,黄乃裳接受了孙中山的观点:中国要富强必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而前提是推翻满清朝帝制,舍此而采取其他温和手段都不能成功。实际上,早在1898年黄乃裳就认为:“视察官场与社会及满洲人状态,知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弊也。”也可以说他俩是“志同道合”。由于黄乃裳正忙于筹建马来西亚诗巫垦场,当时无法全力投入革命工作。四年之后,垦场已经初具规模,经济上也已能自食其力,再加上其他原因,他毅然离开垦场,投身民主革命。

1904年7月,黄乃裳从新加坡回国时,冒险随带了当地革命者翻印的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函封用《图存篇》)5000册及其他宣传资料,在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广为散发,传播革命思想。张永福在《黄乃裳君传》中写道:“他将所携《图存篇》密赠至罄,闽中有志之士相借传观,或手持一书以熟悉诵,人心之变弥漫全闽。他启导之功,至宏至大,信不可没。”同一时期,黄乃裳还在上海会见了许多他的老朋友与革命党人,其中有教会李乐知先生,两人深谈四次,受益良多。他还会见了蔡元培、谢由巳、陈其美、马湘伯、林森、汤尔和蔡怡宜,以及苏、杭、申等地报业主笔数十人,讨论革命党从何着手。闽中学生会以林森为首于英租界组织欢迎会。宋教仁由常州中学闻讯来到上海,他在家设宴招待。在上海四十多天的时间,他会见了各方名流闻人。

二、积极投入民主革命,筹划武装斗争

(一)参加同盟会,为起义做准备工作

1904年黄乃裳离开“垦场”后,他开始考虑如何进行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他与福建、广东的革命党人在漳州与潮州两府十几个县进行考查和调研,找了一百多人进行联系和交谈,宣传革命道理,最后选择福建与广东交界的饶平黄岗作为起义的地点,并开始进行筹备。1906年6月,黄乃裳应孙中山的邀请前往新加坡,在晚清园,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新加坡支会。期间,黄乃裳向孙中山汇报了福建与广东准备进行武装起义的情况,一起汇报的还有潮州的许雪秋、陈宏生。黄乃裳向孙中山推荐,潮州饶平县的黄岗可作为理想的起义地点。孙中山对黄乃裳的建议十分赞赏,并指示他继续筹划起事,同时发电东京同盟会会员加以配合起义。根据会议分工,黄乃裳负责福建方面工作,联络革命力量,策应相机举事。以他为中介,沟通福建、广东及南洋革命党人之间的联系[5]。

(二)参加组织潮州饶平黄冈起义

黄乃裳从新加坡回国后,马上着手筹措黄冈起义。这时,陈宝琛在福建总督府当官,负责办理福建漳厦铁路,缺乏资金。陈宝琛知道黄乃裳在东南亚华侨中威望很高,就请黄乃裳去新加坡设法为铁路资金招股筹款。黄乃裳抵新加坡后,一方面进行招股筹款,圆满完成筹款任务;另一方面与新加坡的革命党人张继、邱叔园三人一起,与保皇派康有为、梁启超进行大论战,打得保皇派溃不成军,大获全胜。1907年2月,黄乃裳带着百万元的筹款返闽,由于工作繁忙,精疲力竭,加上严重胃病复发,无法赶到潮州亲自参加黄岗起义。许雪秋等匆忙决定起义于2月19日举行,不幸当天遇上狂风暴雨,加上计划不周,前头抵达的队伍见无人接应,就自动撤走;后头来的起义军见空无一人也就解散了,第一次的黄岗起义也就这样流产了。黄乃裳与许雪秋、陈宏生等人又筹划第二次黄岗起义,决定5月22日举行,但由于泄密,清军提早破坏,加上革命党人内部不协调(指的是许雪秋与陈宏生之间),仓促举事,占领黄岗5天后,终因缺乏枪械弹药,起义又失败了。

(三)为民主革命培养大量青年骨干

黄乃裳德高望重,不仅处处受世人敬仰,他的言行对当时的许多革命分子有重大的启发和影响,为民主革命培养大量青年骨干。被誉为南洋革命党第一人的陈楚楠是黄乃裳的多年好友,其原来的种族观念改变多由黄乃裳启导之;黄岗起义的余既成、陈涌波、于通三位领导人,原是三合会的首领,是在黄乃裳的领导下参加组织、投身革命的。难怪张永福说:“黄君怂动其最信任之青年多人入粤。至黄花岗失事,闽人死义者占20位,其中为黄君之门第子在半数。黄君虽身不躬豫,其遥中声应束其爱徒为主义牺牲,厥功之伟,可谓不在烈士之下矣。”

(四)为福建全局考虑,协调革命党人力量

当时,福州革命群众组织已经普遍行动起来,厦门相对比较缓慢,但厦门离广东近,更方便于革命党人之间的联系。为革命工作需要,黄乃裳亲赴到厦门开展工作,应聘任教于厦门“同文书院”,后主笔厦门的《福建日日新闻》。他利用学校与报纸两个阵地,向学生及社会传播革命道理,鼓励青年投身革命。在厦门时,他立场鲜明地积极抵制“美货”,受清政府的镇压,但得到全国舆论的支持与同情。福建同盟会支会郑祖荫曾说:“黄乃裳是在厦门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是在厦门撒播革命种子。”

另外,1905年成立的“汉族独立会”是以郑权为会长,郑祖荫为副会长,是福建省实力最强的会党。可是黄乃裳从全局统筹出发,把郑权邀请到厦门协助他工作,把郑祖荫晋升为“独立会”会长。由此可见,黄乃裳与福建当时最重要的革命人物不但保持密切关系,而且郑权还居然放弃重要职责答应去协助黄乃裳工作。1906年夏“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成立,“汉族独立会”全部成员参加。原“汉族独立会”会长成为“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会长,即郑祖荫为支会长。郑权在厦门由黄乃裳推荐并由黄乃裳主持参加“同盟会”。这一切都证明了黄乃裳在福建革命党人中的影响力甚大,不是一般的革命党人。

三、根据孙中山指示,领导福建武装起义

(一)福建光复是由“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领导

黄乃裳是福建省资格最老的同盟会员之一。他表面上是英华、福音、培元三校的教务长,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训练都是正常的事,没有引起外人的怀疑。所以,黄乃裳组织的“桥南社体育会”,其成员有学生、工厂的工人以及社会青年。后来这支队伍,成为由黄乃裳亲自领导的“桥南社体育会”青年学生组织的洋枪队、炸弹队,作为起义的基本力量。

(二)争取清军中的湘军参加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