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越剧电视剧《妈祖》
眼下正在央视戏剧频道播出的六集越剧电视剧《妈祖》,笔者有幸先睹为快。感觉这是自恢复妈祖信仰近三十年间,最为成功的文艺作品之一。西方有句俗语:“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妈祖在全球有一亿信众,那么,一亿信众的心中就有一亿个妈祖形象。如何塑造被妈祖信众广泛认可的妈祖形象,尤其是妈祖故乡人民认可的“妈祖”形象,一直是莆田和全国文艺工作者竭尽心力奋斗的目标,也可说是“神圣任务”。
感谢钱慧们(当然包括剧作家郑怀兴及剧组主创人员),为我们塑造了至今为止最接近我们信众想象的妈祖形象。作为渔民的儿子,我有足够的自信我的乡亲我的同行中不少人会与我持同样看法的。
我查了王武龙主编的《妈祖的传说》(1992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怀兴选了其中八则传说作为素材。真正的民间故事逻辑混乱,前后矛盾,人物性格相悖,甚至给人“岂有此理”的感觉,却洋溢着生活原生态的清新,散发着“人民性”的芬芳,是艺术家唯一的营养,也是哲学和宗教最广袤和坚强的土壤和基石。正因此,作为我国著名戏曲作家郑怀兴才会选上这一题材,并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艰苦创作和反复修改,在人与神两界之间反复梳理,刻画着能够为最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的林默娘生动感人形象。从舞台剧到电视剧,林默娘从人到神,又从神到人,从传说复原为真实,从飘到仙界的至美到人间生活的庸常琐屑,从艺术的夸张到显示的合理,怀兴再度把握上都努力恰到好处,在妈祖题材艺术品的创作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怀兴的精神世界里,传统儒道信仰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他把它们贯注到他的戏曲创作之中,产生了别人难以企及和临摹的作品个性。当然,哲学上的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否则,这世界上作家,艺术家便会像“高级教授”一样泛滥成灾了。在《妈祖》中,怀兴继续发挥他的优势:他让小默娘背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她幼小的心灵涉入传统文人的济世情怀;玄通道士作为妈祖的导师,对引领她面对广阔无限波翻云滚得大海(也就是现实世界),并与之抗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鲜明的观点也就是林默娘脱口而出的“救人即自救”,显然带着浓厚的佛家色彩和西方现代派的精华(积极成分),是怀兴赋予传统妈祖信仰以全新的思想内涵,散发着理性的光辉。
一部艺术史几乎等于同一部爱情史,民间故事更是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传奇爱情。端庄美丽达到“天上圣母”、“天后”、“天妃”、“和平安神”境界的林默娘,她的感情世界一直是个谜。愈是个谜,愈加引发广泛的猜想、追思和想象。“五四”时人吴虞有诗曰:“英雄若是无儿女,千古山河漫寂寥。”(这里“儿女”不是指“生男育女”,而是“儿女私情”,特此说明,以免有反对国策之嫌。)作为资深作家,怀兴深谙其中三味,他理解戏曲和电视剧广大观众的愿望:他让林默娘最终嫁给了才貌双全的状元郎(这是最古老的莆仙戏套路)。怀兴知道,如果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妈祖形象,那就是一部作品的最大缺陷,他的笔下,妈祖是调皮的,是可爱的。她顶嘴、翻墙、爬树,甚至撒一点谎,装一点鬼脸……可惜二度创作无法完全把握剧作家的意诣。
把舞台剧拍成电视剧,原本窄小的舞台扩大到大自然的无限空间,把每场几百上千的戏剧观众扩大到难以计数的电视观众……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也让戏曲导演和演员面临严峻的挑战,戏曲注重表演程式和形体动作,而电视剧则大量采用近景和特写镜头表现脸部表情。在《妈祖》中,除了主演钱慧外,其余演员的脸部表情都差强人意,不少场面上站成一排当“观众”,对主要演员的表演缺乏必要的反应和配合。画面的拍摄和剪辑都有“硬伤”:北宋的海湾中为何停泊着带机器的木帆船;林洪毅蒙难的那场狂风暴雨,林默娘与母亲在湄洲岛的家中竟安静的出奇,即使到了海边,那轻轻吹拂额上发丝的风其风力肯定不及四级,林惟悫和阿牛落海的画面波浪太小了,海水的颜色也不对,一看就是在浅水滩拍的。只有两次插入的惊涛拍击礁石的画面,才准确地表现出导致海难发生的恶劣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