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承认苏宁目前资本结构较为分散,“表面上看起来是存在其他方式收购的可能”,但他对国美却持一种近乎“蔑视”的态度,认为国美没有收购苏宁的能力。他说:“无论他们通过哪种方式都做不到——因为流通股东对苏宁的信心是很足的,他们中间很多都是3年、5年乃至10年的长期投资,我们对他们的坚持充满信心;我们的净资产要大于国美;企业管理是非家族式的;我们刚刚拿到了国开行的贷款,资金实力也大于同行。我们并非不具备收购能力,只是选择了自身扩张的发展模式。”张近东自己后来透露,当时他曾当面对黄光裕撂下了狠话:“如果苏宁做不过国美,我把它白送给你!”
黄光裕对苏宁从国开行贷款的行为同样嗤之以鼻,他对笔者说:“通过商务部的协调,国开行针对国内家电零售行业提供了500亿元的贷款,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它要求的贷款模式不符合零售行业的模式,它有很多的条件,包括钱是封闭式的专款专用,而且这笔贷款7年之内不能充分使用的话,看似百分之四点几的利息很低,实际上可能要高于我们正常的贷款利息。我们认为拿这种钱付出的代价是不符合企业利益的。我们原来申请了150亿元,后来批了20亿元,但我们一直没有去拿。”黄光裕甚至质疑:“现在苏宁为什么要去拿这笔钱?是碰到什么难事了?还是为了赶在这个时候做一个炒作?我们企业从来不向银行去贷款。”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曹平璘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国美并购永乐,意味着并购时代的到来,扩张模式由自开门店转向收购兼并方式。这也会对苏宁造成一定压力,但短期来看不会对苏宁的经营业绩产生实质影响。如果合并成功,苏宁也会效仿国美,采取这种模式快速抢占市场、巩固行业地位。”
黄光裕是否真像对手所说的是“有欲望却无能力”?我们不得而知。有并购专家指出:新经济时代,什么都有可能。如果国美与永乐整合不成功,黄光裕一不小心也可能会倒在张近东的怀里。后来黄光裕的出事,则让这种可能性陡增。商战激烈,双方形势瞬息万变。
而对比黄光裕和张近东两人的性格,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人研究了2005年苏宁年报之后撰文,说苏宁70%以上的赢利来自“其他收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对国美的抱怨,苏宁实际上一个也没落下。中国家电连锁发展到今天仍然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一切都是行业共性问题,包括国美、苏宁等都有责任。但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责任归咎于国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光裕太过于直率霸道,更容易得罪人;而张近东则显得儒雅温和,更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上,张近东比黄光裕聪明,有效地利用了性格中温和的一面。
四、“美苏”争霸时代谁稳操胜券?
在收购永乐后,大中成了各方眼中的焦点。
对于黄光裕而言,大中似乎更像一块“鸡肋”——大中与国美的市场重叠性很高、互补性不强,因此黄光裕不希望为收购大中付出过高的代价;但一旦大中被苏宁购得,便如同对手插在自己胸口的一把尖刀,会成为其心腹大患。所以,黄光裕有一次在与网民的聊天中,表达了自己的这种矛盾:“并不是别人想卖我就一定要买。我们收购一家企业,会从全方位评估,如果确实是有好处,比如能达到资源的互补,我们才会考虑收购。”
为了对付苏宁,黄光裕也许会不惜使用“焦土政策”。另外,毕竟永乐和大中已经有了一纸协议,国美再收购可以轻车熟路,省去很多麻烦。但大中被收购后的待遇,则不可与永乐同日而语了,可能会被关闭大量重复的店面。事态的发展果然如所预测的一样。
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戏剧性。2007年12月12日晚,苏宁电器突然发布了终止收购大中的公告;12月14日晚23时,国美电器在香港联交所发布了将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让第三方并购大中的公告,并在当天就划拨出36亿元人民币。48小时不到,一宗金额高达38亿元,堪称2007年电器连锁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并购成功了!
有媒体如此评价:1982年发迹于北京的张大中的确老谋深算,在巧妙利用国美、苏宁的矛盾后,“用一把明牌笑到了最后”。而江浙人固有的谨慎让苏宁错过了这次最佳的并购机会。
张近东最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自从2006年7月国美、永乐合并后,黄光裕和陈晓趾高气扬、屡屡挑衅,于是张近东希望借助并购大中的传闻来抵消两人的锐气。张大中那时也是诚意十足,双方于是在2007年初达成了“现金加股权”的初步收购协议。当时,张近东可谓占尽先机。
但奇怪的是,张近东和黄光裕都在故意拖延对大中的收购。当时,黄光裕刚刚吞下永乐,能不能很好地消化还是个未知数,自然没有多余的胃口来继续抢食大中。于是黄光裕使用了缓兵之计,用仲裁案来拖住大中。而张近东也认为黄光裕暂时没有这个实力和胃口抢夺大中,于是准备先晾晾大中,把价格再砍低一点。
然而,随着国美、永乐整合完毕,国美开始腾出手来加入到对大中的竞购战中,从2001年开始已经先后并购了10家电器连锁企业(其中5家是永乐收购)的国美,已经拥有丰富的并购经验和现金实力,而张近东的迟疑,让其有了虎口夺食的机会。
而在拖延战中,张大中却收获了巨大的意外之喜。2007年,在有着近170家电器连锁店面的贴身肉搏的北京市场,国美与苏宁的竞争进入到白热化,苏宁店面快速扩张到41家,而国美在加紧内部整合的情况下也不忘封杀苏宁,甚至出现了国美在“十一”期间通过订购报纸广告版面来封杀苏宁广告的传闻。
张大中瞅准时机,先是通过将外地店面转让给苏宁完成了“止血”,这样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北京市场,然后利用“十一”黄金周与国美、苏宁进行了一次销售大战,一举夺得北京市场超过55%的市场份额。这份出色的成绩单,成为张大中继续提高自身出售价格的利器。而在此期间,张大中也虚张声势,和百思买进行了接触,这让黄光裕和张近东顿时紧张起来。一实一虚之间,两位年轻后生已经不知不觉踏入了年近花甲的张大中的圈套中。
其实,张大中无论年龄还是资历,都算得上中国家电连锁零售行业中的老大哥。1982年张大中便开始创业,1989年在北京西单开出第一家“大中音响公司”,1999年开始发展为电器连锁。
作为一家张大中完全把控的家族企业,大中电器在发展初期始终固守在北京一隅,虽然在与国美的北京之战中获得了市场份额上的优势,但后起之秀国美显然有着更大的冲劲和野心。国美在走出北京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电器连锁公司后,2004年又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并进入了房地产领域。国美以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新兴的业务板块作为强劲后盾,成为后来大中最强劲的对手。
国美甚至不断挖张大中的墙脚,包括王俊洲在内的一批大中高管于2001年起陆续跳槽到国美,成为国美全国扩张的股肱之臣。步国美后尘,苏宁2004年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而永乐也于2005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功,这三家已经快速发展成为叱咤风云的全国性电器连锁公司。在黄光裕、张近东、陈晓等一帮“后生”借助资本力量的围攻下,这位近60岁的老人渐渐失去了昔日的斗志。
其实早在2002年,张大中便萌生了退出江湖的打算,然而以大中当时在北京的地位,加上一批公司高管的反对,张大中选择了与永乐等多家电器连锁公司组成“中永通泰”的松散联盟来对抗国美、苏宁,然而这次联盟恰好中了永乐的圈套。
在困境中,张大中也曾企图强行突围。2005年,大中电器开始在全国扩张,其门店一度突破100家,最远的网点甚至布局到了广西、福建,但此时的大中已经错过了扩张的最好时机,而且物流基地和ERP系统的缺乏让这些店面的运营成本高得惊人,2005年和2006年这两年的扩张甚至侵蚀了大中在北京获得的利润。这次赌博的失败让张大中心灰意冷,加上他的儿子对父业明显不感兴趣,这个家族企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张大中卖掉大中的愿望日益强烈。
2006年4月21日,在参加完国美全球峰会后,大中和永乐对外公布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承诺双方希望在未来一年内完成合并,即永乐通过股权置换方式收购大中,永乐为此还支付给大中1.5亿元保证金。本以为只要平稳度过收购的要约期限就能套现离场的张大中万万没想到,永乐会突然弃他而去,宣布与国美合并。这让张大中很受伤,于是愤怒地对外宣布与永乐解约,将双方的“解约官司”交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进行仲裁,并且声称与陈晓“割袍断义”:“只要陈晓在国美,大中绝对不会卖给国美。”
后来发生的大中收购案,是一场典型的“囚徒博弈”。张近东以为自己稳操胜券——其一,张大中“离心如箭”,急于套现走人,而且时间拖得越久,价格可能会越低;其二,大中电器在北京的门店布局与苏宁的重合度在15%左右,与国美的重合度在50%以上,因此黄光裕为收购大中将付出太大的代价;其三,张大中与黄光裕在京城斗了整整20年,两人一直有旧怨。后来国美又与永乐联姻,对张大中来说无疑是旧怨上又添一段血淋淋的新仇。
但显然,张近东低估了黄光裕的赌徒本性和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试想,如果苏宁收购大中,其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将超过国美稳坐第一的位置。“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况且是在国美的“老巢”北京,以黄光裕的个性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在最后关头,黄光裕显示出了志在必得的魄力:无论苏宁出价多少,国美都会加价20%。这个价格超过了苏宁、大中君子协定中2亿元—3亿元的底线,也超出了苏宁的心理预期,于是苏宁选择了退出。更重要的是,国美没有再给对手任何反悔的机会,迅速签下协议并发布公告。即使苏宁有意反悔,也无力回天了。
事后看来,文质彬彬的张近东更像古代领军打仗的文官,在沙盘上把战争的变幻演绎得淋漓尽致,也精心准备了各种锦囊妙计,但他唯一没有算准的,就是人性的标价。张近东给张大中的忠厚和信誉及黄光裕的疯狂和赌性定了30亿元的“天价”,之外再加了3亿元的保险。他认为,以张大中的忠厚和信誉一定会蜷缩在33亿元之内,而凭黄光裕的疯狂和赌性也不会飞奔到33亿元之外去。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黄光裕会超越疯狂,以白痴般的无畏闯入了33亿元之外的高险地带。就这样,在张近东的目瞪口呆之下,张大中卸下了忠厚和信誉,赤裸裸地奔去和黄光裕会合了。当然,选择“委身”宿敌黄光裕除了6.5亿元的溢价外,原先永乐给的1.5亿元也自然不了了之。
2007年12月20日,由国美集团副总裁牟贵先领衔的新大中管理团队亮相,正式宣告家电北京连锁市场“三足鼎立”时代的结束,已经全面进入“(国)美苏(宁)争霸”时代。国美新闻发言人何阳青称:“苏宁错过了最好的整合机会,接下来像大中这样可供收购的有实力的区域连锁资源已经几乎没有了,而依靠发展直营店的模式来进行扩张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当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张近东无疑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位。“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大干快上!”黄光裕被北京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察处采取刑事措施之后,张近东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个消息。
苏宁电器立刻召开了一个内部紧急会议。最大的劲敌被抓,张近东一方面要在部下面前极力控制着内心的狂喜,另一方面还要琢磨着如何乘机全面“围剿”国美电器。
五、张继升为何弃守三联商社?
黄光裕的冒险,加上陈晓的急进,酝酿的只会是一场猛似一场的并购风暴。在2008年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国美再次出击,成功地“偷袭”了山东三联商社,以5.4亿元取得了其10.67%的控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