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问题首富黄光裕
8630100000024

第24章 灯台篇 (2)

国美、苏宁、永乐三大家电连锁巨头从2004年6月起先后上市,开始了与国际投资者的合作。三大巨头后面站着的是摩根士丹利、鼎晖、华平这些国外大机构投资者。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国外投资者,先会精心地把国内那些创业家的理想和热血包装上市,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把你的理想剔除干净,让你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下跪、臣服。分众与聚众的合并,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少人认为,陈晓便是被这些国外机构投资者“摆了一道”。2006年1月,永乐通过与摩根士丹利签订“3年内其净利润必须达到7.5亿元”的对赌协议,继2005年上半年获得4亿元投资之后,又以20%的股份为代价再次获得5000万美元资金。但由于永乐赢利前景不明朗,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财务投资人在短短两周内先后5次抛售永乐股份,从而引起股价大跌,其股价自4月下旬开始一路下滑——从4.30港元一直到跌破其2.25港元的发行价,永乐市值从其巅峰时期的近100亿元迅速缩水至40多亿元。陈晓在采访中提到:“在摩根士丹利的压力之下,我们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种结局。”

对国美和永乐,国外投资者显然厚此薄彼。2006年1月,华平以1.5亿美元换取国美电器10%的股份,此举表明了国际顶级投资机构对国美价值的认可,为其进一步吸引其他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人,甚至进军美国资本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2006年6月14日,国美电器的战略投资者花旗银行发表报告力挺国美。花旗认为,国美毛利率复苏形态较像“U”形而非“V”形,且对国美2006年销售增长目标充满信心,目标继续维持为“买入”。

永乐股价的一味下跌,并不符合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难以完成他们预期的投资回报期望。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国美,积极撮合两者的合并。永乐如果委身市盈率更高、股价更稳健的国美电器,虽然改变了摩根士丹利等对中国永乐既定的投资计划,但却可能使之以另外一种回报更高的方式功成身退。据媒体此前披露,摩根士丹利在大幅抛售永乐股票的同时继续增持国美股票至7.6%,总计持有国美电器1290万股。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2006年7月初的连续两周时间里,国美电器总部高层聚集于北京海淀区的稻香湖景酒店,召开上半年经营总结会。参加此次秘密会议的高层包括国美最高管理机构“国美七人管理委员会”和各中心老总不足20人。国美的投资方华平基金和摩根士丹利也派出代表参与了探讨。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两家合作的决定。

并购完成后,摩根士丹利将获得国美电器2.39%的股权,大约为7286万股。按照国美电器复牌首日收盘价格计算,市值大约为5亿港元。摩根士坦利基本达到自己的回报预期。

2006年7月24日19:30分,黄光裕和陈晓一先一后出现在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上。昔日斗得你死我活的两位竞争对手,此时却惺惺相惜、不吝溢美之词。

导致这一转变的是此前刚刚签订的一纸协议:中国排名第一的家电连锁零售商国美电器(0493.HK)以股权加现金方式全盘收购竞争对手中国永乐(0503.HK),每股中国永乐股票持有者可换得0.3247股国美电器股份和0.1736港元现金,交易总作价为52.68亿港元。中国永乐被收购90%股份后,国美电器将使用大股东权利,强制要求中国永乐退市。在新公司中,黄光裕将持有51.2%的股份,陈晓及其团队持有12.5%的股份。

对中国的家电零售行业而言,国美并购永乐案无疑是一次“大地震”。此信息一经公布,业界一片哗然,利益各方纷纷高调回应。大家都在探讨和猜测,此后的中国家电零售行业将走向何方?

在国美收购永乐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恭贺黄光裕终于拿下了上海市场。但黄光裕却不以为然,他说:“应该说是陈总通过此次合并拿下了全国市场更准确些,这是一次双赢。”

始终一脸凝重的陈晓,让人难以揣摩他在并购成功后的真实心情。对他,外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家电零售这股竞争越来越惨烈的激流中,陈晓是一条曾经游得最快、后来却渐渐力不从心并最终游不动的那条“大鱼”;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陈晓才是几个行业巨头中最具前瞻性眼光和最能顺应大势的人,正因为他抛弃前嫌、放低身段,才使杀红眼的几个冤家对头能够心平气和地坐在了一起。“为了振兴中国家电大业,他牺牲了个人的许多利益,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黄光裕眼里,陈晓显然是一个有眼光、有境界的人,集实干与理想于一身。黄光裕评论说:“我觉得连我都不能轻易接受这种观念,而陈总却不像其他人那样犹犹豫豫,能够率先走出这一步。这个境界,说句实在话,我觉得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黄光裕透露,他和陈晓的第一次“约会”是在上海。其后,两人接触日益频繁,7月初两个人几乎每天都在通电话,而早期谈判的许多细节都是由陈晓和黄光裕亲自敲定。

两人对大势认识的高度统一,并不妨碍他们在谈判过程中对“小事”的“斤斤计较”。对于黄光裕来讲,这是他“做生意以来最艰苦的一场谈判”,因为陈晓是“一个很可怕的对手”。明明是陈晓急于求成先提出合并设想,但在谈判的关键时刻他却咬紧牙关,甚至不惜谈判破裂也不愿轻易作出让步。谈判的关键问题毫无疑问是价格问题。陈晓对黄光裕纯粹以股权置换进行合并的方式坚决不同意,执意坚持在置换股份之外加入相当的现金部分。

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证明了陈晓的强悍。一次,陈晓本来打算飞往北京与黄光裕面晤,但突然接到国美准备要约收购永乐的信息,于是“气鼓鼓”地回到上海总部办公室。他对部下宣布:“人家要欺负我们了,我们自己要争气。”这件“很气人的事情”,让陈晓一度扬言要中止合并谈判。

几个月的时间内,谈判屡屡陷入僵局。据说,有一次黄光裕甚至突然起身拂袖而去。黄光裕说:“陈晓总是不愿让步,我当时差点儿就想放弃算了。”但黄光裕不久后迅速恢复理智,并主动去找陈晓。还没等他开口,陈晓便说:“咱们还得要接着谈。”

后来,黄光裕和陈晓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采访时,透露了一个细节:并购一度陷入僵局,黄光裕说陈晓这个人太拧,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话,其他的都听不进去,只得停下谈判。后来,陈晓又打电话催黄光裕,问他怎么着。黄光裕说,我不知道该怎么着,你等着吧,我给你写封信。整整用了18个小时,黄光裕绞尽脑汁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陈晓,反复阐述两家合并后的协同效应。黄光裕甚至在信中写道:你多拿一点可以,但你拿太多就不行了,做人得懂理,不能太贪。假定你太贪了,现在我让着你,将来我心情不好,见面就骂你,你也很不好受,日子也不好过。陈晓终于松了口,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笔者曾当面询问两人性格中最大的不同点,黄光裕回答:“陈总做事比我细。”陈晓马上补充道:“黄总比我更果断。”两人显然是有感而发。黄光裕说:“在平时,一个小数点应该是小意思,但在这个并购中,一个小数点往往意味着几千万元。这次谈判给我和我们的股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不是我无能,是陈晓太狡猾。为了在一些核心问题上达成一致,我伤透了脑筋,也作出了相当大的让步。如果不是志同道合和惺惺相惜,我和陈晓根本不可能谈成功。”

三、张近东要将苏宁拱手相送?

国美并购永乐后,无疑与苏宁成为最大的“敌人”。两军尚未短兵相接,已经是唾沫横飞、恶语相加了。

就在国美、永乐宣布合并的第三天,关于大批永乐员工投奔苏宁而去的消息就开始满天飞了。黄光裕怀疑是苏宁乘机炒作,并在7月3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斥对方此举“太过分”。

另外,苏宁某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苏宁的净资产为24亿多元,大于国美,而苏宁180多亿元的市值甚至是国美和永乐市值的总和。他说:“从传统的强者并购弱者的观点上来看,国美虽有并购的欲望却没有并购的资本,苏宁虽有并购的能力却没有并购的欲望。”

陈晓对此反唇相讥:“我们听到苏宁的一些话,说我们有欲望无能力,实际上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否则我们一些企业就不会去海外资本市场上市了。同时,企业发展必然有其规律,从海外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并购是整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假如有些企业连这样的一些基本规律都看不清楚,或者说不敢尝试的话,那么它的发展前景肯定就会有缺陷。而国美和永乐这两家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经历了很多次的并购,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在行业之中比任何竞争对手都要成熟得多。所谓市值,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弱者在无奈之下找到的一些支撑点。”

陈晓对苏宁的市值也提出了质疑:“关于市值的问题,它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市盈率。香港地区资本市场与美国资本市场、英国资本市场、日本资本市场相比,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说它已经和国际接轨了。而国内的资本市场A股市场,在市盈率这个标准上和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距离。像我们国内的一些百货行业,主要还是一些国有资本,经营状况我想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但它在资本市场上反映出来的市盈率奇高,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差距十分巨大,也充分说明我们这个资本市场还是不够成熟的。成熟的资本市场和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用国内资本市场的市盈率标准去衡量的话,一定会产生偏颇。而企业真正的价值是企业本身内在的价值,包括赢利能力、品牌影响力、消费者满意度和它的持续发展能力。”

而黄光裕更是直接唱衰苏宁:“苏宁这个企业股价的估值应该是虚高,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它是被高估了,是脱离事实基本面的。”

陈晓对苏宁想把总部迁到上海一事也进行了质疑:“假如苏宁有一天真的能够把总部迁到上海来,未来有可能创出一片天地,但很可惜它现在还在南京。它真的能从南京迁到上海来吗?首先,南京总部的高层是不是愿意过来?或者上海这样的环境是否能够让他们适应?会不会造成人员流失?其次,一旦总部迁到上海,它还会像原来那样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吗?它的总部会不会形成?我认为它更多的还是在炒作一个概念,实施起来会很难。”

一石激起千层浪。黄光裕和陈晓发表此番言论的第4天,苏宁电器股价从2006年7月31日的48元跌到43.5元,跌幅5.33%。黄光裕的一席话,竟然让苏宁市值数天内“蒸发”十几个亿,这让苏宁高层难捺其火。甚至连外表温和如张近东者,也不禁埋怨道:“到底谁更咄咄逼人?这个在业内是有公论的。以光裕和陈总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怎么能对媒体说出那样不负责任的话?”而苏宁总裁孙为民则愤怒地指责黄光裕:“他向世人撒了个弥天大谎!”并扬言黄光裕此举已经对苏宁品牌和信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不排除诉诸法律。

业内人士指出,黄光裕已经把收购苏宁的野心付诸实际行动,此举无异于吹响了收购苏宁的号角。其实,黄光裕对苏宁“垂涎”已久,之所以没有更早下手,是因为他觉得当时不划算。他对笔者解释:“我相信苏宁也应该很明白,拿它现在的价格来跟我们谈,我们肯定不干。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就违背了合并的原则——因为合并是要对企业的实力、管理能力、费率等综合进行评估,并不是仅仅对一个股价进行评估。但是不按现在这个价格,他们的股东也可能不干。”但黄光裕对苏宁的欲望一直没有断绝,他相信“虚高的股票价格”必然会从最高点跌下来。

没有打不败的对手,只因为你没有找准对方的死穴。有并购专家指出,黄光裕之所以如此张扬,是自恃看准了苏宁的弱点所在,就是它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这位并购专家认为,黄光裕很可能采取的手段是:先抛开张近东,伺机打压苏宁的股价,然后乘虚而入,直接搞定其他机构投资者,回头再向张近东摊牌,逼其就范。因为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因其持有巨额的筹码而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和市场号召力,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一只股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