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希特勒之秘
8733200000026

第26章 “巴巴罗萨计划”之秘(1)

秋雨连绵、大雪纷飞、道路泥泞的季节来临了……乘车行军的部队越走越慢,正在打仗的坦克不得不撤下来拖曳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官兵的心情开始起变化,苏军的抵抗也坚决起来……

正当德国人在西欧大陆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时候,东方邻居苏联因为有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保证,一直饶有兴味地在那里隔岸观火。

斯大林没有能够料到,希特勒虽然陈兵百万,大有直捣英伦之势,骨子里打的却是声西击东的算盘。

战火终于烧到了苏联。

希特勒何以敢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呢?

1.苏联人仍在度蜜月

苏德蜜月是从1939年8月24日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开始的。这个条约所规定的有效期为十年。

当然,互不侵犯不可能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它还包含着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比如苏德瓜分波兰,德国答应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归属苏联等。

希特勒给全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

苏联人认为苏德势力范围的划分对双方都是有利可图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德国人也会遵守协定。

德国人怎么想呢?

根据希特勒副官的回忆,在条约签字的前夕,这个名叫尼·冯·贝格的副官曾提醒希特勒注意斯大林的诚意,希特勒是这样答复他的:

“条约对我来说,只是某种理性婚姻。我们对斯大林当然要有警惕,但目前同斯大林结盟是阻止英国干预德波冲突的好机会。”

当时他们正在贝格霍夫山庄踱步,忽然看到了在德国南部极少出现的令人有点恐怖的北极光。也许希特勒敏感地觉察到这是一场血战的预兆,他接着说:

“如果不得不打仗,那就打得越快越好。时间拖延得越长,流血越多。”

苏联人和德国人各怀心计。苏联人希望在德国人的谅解下扩张领土,而德国人则想通过向苏联人投去一点诱饵而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条约的签订,毫无他们所吹嘘的那种柔情绵绵的道德基础。但是,条约订立之后,他们至少

在表面上,做得还是相当友好的。

这种“友好”一直持续到1941年。

几年的蜜月期中,希特勒发动了征服西方的战争,苏联则向波罗的海沿岸和巴尔干半岛延伸。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互不干预。

不仅如此,在苏德之间还常常有些眉目传情、暗送秋波之举。

1940年4月9日,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声称是针对英法企图进攻德国而被迫采取的防御措施。当天,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对德国驻莫斯科大使冯·德·舒伦堡说:

“苏联政府谅解德国被迫采取的措施,我们祝德国在它采取的防御措施中取得完全成功。”

一个月后,莫洛托夫再次抱着谅解的精神,接受了德国大使关于为避免英法取道比利时和荷兰向鲁尔推进,德军被迫发动新攻击的通知,并说:

“德国必须保护自己不受英法的攻击。我毫不怀疑你们会获得胜利。”

6月17日,即法国要求停战的那一天,莫洛托夫约请舒伦堡到他的办公室,“表示苏联政府对德国军队的光辉胜利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同样,德国也有一些友好的表示,虽然很勉强。

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的时候,苏联政府已经向立陶宛发出了限九个小时答复的最后通牒,要求它的政府辞职,逮捕其主要官员,允许苏军入境。次日,苏军占领了这个国家。以后的两天,苏联如法炮制,侵占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波罗的海三国被苏侵吞,虽是苏德早已达成的协议,但对希特勒来说,是违心的妥协。特别是立陶宛,这是与德国接壤的唯一波罗的海国家,苏军的占领使希特勒丢了面子。不过这也属于没有办法的事,他正忙于设法组织对英国的入侵工作,对此无能为力。

为了显示德苏亲善,当三个被侵占国家驻柏林公使抗议苏联入侵的信件呈交德国政府时,德国人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们。并且,应莫洛托夫的要求,德国迅速“清理”了驻考那斯、里加和塔林的公使馆,关闭了在这些地方的领事馆。

苏联又在巴尔干半岛采取行动,以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这是一战时罗马尼亚从俄国手中夺去的领土。苏德条约谈判时,德国被迫将它划归苏联范围。但苏联又提出了对布科维那的领土要求,这是罗马尼亚从奥地利夺取的,苏德条约没有包括这一地区。德国人内心实在担忧苏联与罗马尼亚发生

战争,最终完全占领罗马尼亚,控制了德军亟须的石油、粮食和饲料。所以当6月26日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牒时,德国主动劝说罗马尼亚屈服,和平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那。

对于两个并没有爱情的欲望满足者而言,他们的耳鬓厮磨不能用真诚或者虚伪去评判。事实证明,德国自始至终是清醒的,希特勒是为了征服整个欧洲(包括苏联)才暂时对苏联作出让步。

苏联也不幼稚,斯大林知道德国人最终有可能与苏联开战,但他觉得时间还早,在西方大国特别是英国被消灭之前,德国不会轻易东指,因为谁都知道,两线作战是危险的。

所以,相比而言,德国传达的“友好”是勉强的,而苏联的表示则更多一些妩媚。

6月底,丘吉尔给斯大林写去了一封私人信件,设法告诫斯大林,德国的征服除了对英国有危险外,对苏联也有危险。

英国首相为了取得布尔什维克的积极反应,还赶派了左翼工党领袖斯坦福·克里普斯爵士到莫斯科担任新的大使。

但是,斯大林认为,英国已经快要完蛋了。他不仅没有答复丘吉尔的来信,甚至对新大使也没有作出任何热烈表示,反而还向德国人透露了英国政府的打算,指示莫洛托夫向德国大使提交了与英国大使秘密会谈的书面备忘录。

备忘录表明了英国政府的立场:

“英国政府确信德国正力图称霸欧洲……这对于英国和苏联都是危险的。因此两国应当商定一个防御德国以自卫的共同政策,并且商定重建欧洲的势的方法……”

同时,这也表示了斯大林的态度:

“他(指斯大林)看不出存在着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的危险,更看不出德国可能鲸吞欧洲的危险。

“斯大林曾观察了德国的政策,并且清楚地了解德国的一些主要政治家。他没有发现他们有鲸吞欧洲各国的任何欲望。斯大林并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威胁了苏联以及它与德国的友好关系……”

舒伦堡得到这份文件十分惊喜,他赶紧以“特急”的绝密电报将它发往柏林。当年负责谈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里宾特洛甫收阅电文后,掩饰不住由衷的激动,他对苏联政府说:“我们非常重视这个情报。”

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

因为入侵英国的前景的消失正促使希特勒试图作出挥戈东进、攻击苏联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来自苏联的如此令人乐观的情报,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呢?

2.希特勒最怕丘吉尔的“海”

法国投降,丢下英国单独与德作战。显然,英军处在孤立无援境地。

而德军的战略家却倍感自满,信心十足。德国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不容置疑地显示了乐观的情绪。他在日记本上写道:“德国对英国的最后胜利,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敌人再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了。”

元首也持同样看法。

这段时间希特勒一直在统帅部等待丘吉尔求和的消息。7月中旬,希特勒在帝国国会上演讲的主要话题就是呼吁英国早点投降,让和平早日到来。

德国人认为,他们现在的任务是准备迎接“和平”的到来。

7月19日,元首在帝国国会作了长篇演说,对丘吉尔进行了一阵尽情发挥的臭骂,希望善良的英国人民不要上政客们的当。最后他谈到了中心问题。他说: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

他用深沉的语气说他实在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理由。

没有想到,顽固不化的英国人压根儿就不听劝阻,就在希特勒语重心长地劝诫发出后不到一小时,英国广播公司就用一个简单的词语作出了答复:

“NO!”

后来丘吉尔回忆说,这个“NO”字不是英国政府通知广播的,而是广播公司的职员在收到希特勒的讲演后,自行决定播出的。

丘吉尔很为他的人民而高兴。但他们的敌人却不能同意他们这样放肆。

不愿意求和那就让你们尝尝战败的滋味吧!希特勒认为英国人性格特别,讲道理没有作用,只能年希特勒与匆匆来访的墨索里尼握手狠狠地揍他们,消灭他们。

这段时间,元首的心中还嘀咕着另一件事情,他的最终的愿望——征服苏联的事业还没有开始。在集中全部力量摧毁东方帝国之前,要彻底地解决西线战事,以免日后两线作战。两线作战是危险的。

丘吉尔对希特勒的演说不十分感兴趣,这使他看到英国是把希望寄托在苏联方面。希特勒认为对英国将不得不诉诸武力,英国人的性格特别,对他们用讲道理的办法是行不通的。16日,希特勒终于作出决定,发出了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16号指令:

绝密。

由于英国不顾自己军事上的绝望处境,仍然毫无愿意妥协的表示,我已决定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如果必要,即付诸实施。这一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对德作战的基地,并且在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

这个进攻的代号将是“海狮”。准备工作定在8月中旬完成。

决定虽已作出,但希特勒仍不死心。他把这项计划的实施建立在“如果必要”的基础上。而且,19日的国会演说,他仍然没有放弃与英国作出讲和的准备。然而,英国的表现却使希特勒失望。

就在希特勒“呼吁”之后的几十分钟,英国广播公司的德语广播就播出了英国政府的正式答复:不可能与希特勒讲和。

这样一来,仗是一定要打的了。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事实上,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以及陆、海、空军的参谋总部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同英国打仗的问题,他们没有什么计划。他们的胜利使军队从比利休斯山直到北极圈,从大西洋直到维斯杜拉河以东,正在养精蓄锐,准备新的进击。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该怎样行动,怎样去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里的原因,细究起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德国人尽管确有军事天才,但他们的天地常常只限于在欧洲大陆进攻邻国的陆上战争。希特勒自己就对大海有恐惧感。有一次他对伦斯德直言不讳地说:“我在陆地上是英雄,在水上却是懦夫。”

他手下的军事将领,大多对海战一窍不通。他们心中只有陆地,没有海洋。德军如果有机会接触英国陆军,那完全有把握在一周内击溃它,但是进攻隔着一条海峡的军队,他们心中完全没数。

尽管如此,陆军总司令部还是开始了部署执行“海狮计划”的部队,并且命令十三个精锐师开到海峡沿岸的出击地点,以便作为头一批登陆部队。当天,陆军总司令部草拟了在英国南部海岸广阔的前线登陆的详细计划。

但海军总司令部对此计划产生了怀疑。在这样一条广阔的战线上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战斗(从腊姆斯盖特到莱姆湾延伸了200多英里),完全超出了德国海军的运输和掩护能力。在强大得多的英国海军和还很活跃的英国空军面前,要把一支大军送过白浪滔天的海峡,海军对这样吓人的任务没有多大把握。

雷德尔海军元帅向最高统帅部报告了这一点。雷德尔还强调了天气,海峡和北海的天气,下半年只有10月上半月好些,一般都是恶劣的。他强调只有届时没有由于天气或在敌人的原因不出现不测的情况下,才能开始实行“海狮计划”。他认为:“从一切情况考虑,最有利的作战时间将是1941年5月。”

但希特勒不愿等待太久,以致坐失良机。因为到明年春天德国海军仍然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而英国陆军在目前微不足道,再有几个月,必然会壮大起来。因此,他决定动用空军:

“……只有对英国进攻才能获得决定性的结果。因此必须设法为1940年9月15日开始的作战行动进行准备工作……至于这次行动是在9月进行,还是推迟到1941年5月进行,将在空军对英国南部进行一个星期的密集轰炸之后作出决定。如果空袭的效果很好,敌人的空军、港口和海军等等遭受重创,那么‘海狮计划’将在1940年进行,否则将推迟到1941年5月。”

9月7日,星期六。当夜幕徐徐降临的时候,德国空军出动了。德国人以648架战斗机掩护着625架轰炸机,开始对伦敦进行首次大规模轰炸。这个大城市的整个码头地区成了一片火海,铁路都被阻塞。

英国驻防军总部和伦敦的许多人一样,认为这次猛然轰炸是即将入侵的前奏,所以迅速发出了“克伦威尔”这个代号。这个代号是“入侵在即”的意思,立时引起了莫大的混乱。英国国民警卫队不断敲着教堂的钟,使皇家工兵炸毁了好几座桥梁,并使一些人由于误触匆忙埋设的地雷而遭到不必要的伤亡。

空袭连续进行了一周。

但是空战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一方面因为天气不允许天天夜间进行大规模空袭——如果能连续数周进行空袭,也许会显出成果来;另一方面,英国的夜间防御能力日益加强,防空高炮火力有了明显提高,而德国空军战斗力有所下降,部分补给跟不上。

希特勒必须作出是否于9月发动入侵这一重大决定的时刻到了。

这一决定本应在11日作出,以便武装部队有十天的准备,但是到了10日,他又决定推迟作出决定的时间到14日。

推迟的原因可能是海军方面的情况不妙。海军聚集船只方面已经感到困难,而且还不断受到英国海军、空军的攻击。另据预报,天气也极不正常和不稳定。海军不断地提醒元首,现在执行计划风险仍然太大。

这使希特勒很矛盾,他既不愿意下令发动入侵,又不愿意下令取消入侵。

14日,希特勒和他的三军总司令在柏林会商,却仍没有结果。

希特勒说:“英国对苏联不会有太大的信任,俄国佬不准备为英国流血,美国的军备要到1945年才能充分发挥效果,至于目前,最快的解决办法是在英国登陆。海军已经完成了必要的条件,空军的行动最值得赞扬,只要有四五天的好天气就将取得决定性结果,使英国屈服。”

接着,他又说:“尽管我们取得这一切成就,但是进行‘海狮计划’的必要条件还没有实现。”

他指的是由于天气的原因,空中的完全优势还没有实现,还没有对英国以致命的打击。

希特勒最后决定再次推迟“海狮计划”。而实际上,他惧怕丘吉尔的海军,因为他自己的部队无法通过英吉利海峡。

但是从这个晚上开始,坏消息不断地传到统帅部。

当天晚上海军报告说,英国皇家空军猛然轰炸了各个准备发动入侵的港口,从安特卫普到布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