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和统治阶级固有的专制思想显然不符。他是如何靠自己的智慧游说统治者的呢?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能发挥什么作用,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仁政,建立一个施行王道的国家。王道的思想基础实际上就是民本思想。常人讲民本思想,就是简单一句以民为本,而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是一个比较级说法,在这个比较级里出现了三个概念:民、社稷、君。孟子认为三者里,社稷是国家,君是君主,而最珍贵的是人民。如果人民不满意,君主可以换掉,国家也可以换掉。这个思想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一个国家里,君主不可以胡作非为,因为民为贵。孟子的这个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的顶峰,再没有人比他把民本思想发挥得更为极端了。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专制,但是孟子却提出君主应该爱护人民,先保障人民的权利。这就和许多统治阶级的思想产生了冲突。那么孟子是如何去说服这些统治者的呢?
其中一次最典型的对话,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觉得自己有一点委屈,就对孟子说,我治理国家尽心尽责。黄河从我们国家经过,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了,我就把河北的人民,移到黄河以南来就食。同时,把黄河以南的粮食移到黄河以北去赈灾。同样,如果黄河以南发生了饥荒,我也同样移民和赈灾。我考察了一下周边的国家,还真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可是我发现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因为我做的这么好,老百姓不见多,邻国做的那么差,老百姓不见少,为什么?
在孟子的时代,第一生产力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口。有了人口才能够有更多的人上前线打仗,才能有更多的人下田去种地,所以国家强大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口的数量多少。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好一点,其他国家的百姓就有可能偷渡过来,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残暴,那么百姓可能就流散到别的国家去了。所以梁惠王就认为,我对百姓这么好,邻国的百姓应该会跑过来,使我的国家强大,可是今天的情况不是这样。
孟子说,你别想不通,你不是喜欢打仗吗,我现在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战场上当战鼓擂起,当兵刃将要相接的时候,那些胆小怕死的逃兵转身就跑。有人跑到一百步以后停下来,还有人跑了五十步以后停下来。我请问,这个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如果去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可不可以啊?梁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是没有跑一百步而已,但他也是逃兵,他哪有资格嘲笑那个跑一百步的是胆小鬼呢?孟子说那就对了,你和邻国的国君相比,也不过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你以为你做的有多好吗?我告诉你,你做得差得太远了。
现在梁国,“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彘”就是猪,但这句话里的猪和狗,实际是指那些贪官污吏。那些畜牲盘剥百姓,把人民的粮食都抢过来了,你不知道加以禁止。国家的道路上到处都有饿死的人的尸体,这样危难之时,你还不知道把粮仓打开去赈济百姓。老百姓死了以后,你说,不怪我,这只能怪饥荒让今年收成不好。你这样的态度和拿一把刀子把人杀了以后,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有什么区别呢?
梁惠王对孟子说,孟先生,那我愿意虚心地来接受你的教导,你给我再明白地谈一谈。孟子就问,杀人的时候,用刀和用木棒子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区别。
孟子又说,我再问你,用刀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只好老老实实回答,也没有区别。孟子说你家的厨房里面到处都是肥肉,你的马厩里面养着那么多的肥马,可是人民怎么样?“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你以为你在行仁政吗?你以为你对人民还好吗?我告诉你,你这是“率兽而食人也”,你就是带着野兽来吃人啊。
孟子骂梁惠王骂得非常严厉,孟子说: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野兽互相吃对方的肉,人都会讨厌。现在你梁惠王为民父母,你实行政治,却在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你哪有资格做人民的父母啊?讲到这个地方,孟子又引用了孔子讲过的一句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为什么讲制作泥俑会断子绝孙呢?因为古代有一种恶习,人死以后要殉葬。天子死了,要拿很多百姓殉葬,奴隶主死了,也要拿很多奴隶殉葬。后来人们觉得殉葬制度太野蛮、太残酷,就逐渐废除了。但殉葬的制度一下子没了也不大适应,所以人们发明了一个办法,用泥巴捏成人的样子。把这种泥俑放到坟墓里就算是殉葬了。可是孔子对这一点不能够忍受,他说“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你捏出来的固然是泥俑,可是还是人的样子,你用像人的泥涌去殉葬,也是残忍不人道的。
孟子说就这样孔子都骂他是断子绝孙,更何况像你现在这样,让老百姓忍受饥饿,直至饿死呢。
梁惠王本来到孟子这来,是诉一诉他的委屈,没想到给孟子骂得如此严厉,直接骂他率兽食人,而且间接地骂他断子绝孙。所以我们说孟子对于诸侯,确实非常严厉。为什么有这样的大恨?因为他对普通的百姓有大爱。所以他一再警告这些统治者,失民心就会失天下。他说: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章句上》
夏桀、商纣失去了天下的原因,是因为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而失去人民的支持的原因,是因为他失去了民心。要得到天下,就必须从得民开始,要得民就必须要先得民心。民心需要的是什么?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章句上》)
给老百姓他想要的东西,去除老百姓不要的东西,你就可以得民心了,你得了民心以后就可以得民了,你可以得民以后,就可以得天下了。所以孟子的推论到最后就很简单,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章句上》)
三代者,夏、商、周。夏禹得天下,因为仁德,夏桀失天下,因为他不仁。商汤得天下,因为商汤仁,商纣王失天下,因为他不仁。周代得天下,是因为周文王、周武王仁德,到今天这个样子,失去掌控天下的权威,为什么?还因为不仁。所以仁和不仁,直接关乎到你能不能够得天下。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警告统治者,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如果发动战争,欺压百姓,就跟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他认为,君主只有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得民心后才可得天下。那么与此相反,如果君主不仁,轻视民众,在孟子看来,他们又会得到怎样的下场呢?
孟子最精彩的对话还是和齐宣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跟齐宣王说,齐王我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手下有一个大臣,这个大臣想到楚国去旅游一趟,在临走之前就把他的家人托付给了他的一个好朋友。然后他就走了,等到他从楚国回来之后,他发现他的家人挨冻受饿,他的这个好朋友根本就没有照顾他的家人。你看,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啊?齐宣王立即回答说,这样的朋友不够朋友,应该断交。
但是齐宣王这个时候大意了,没有发觉实际上孟子在引他上当。孟子说那好,我现在再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手下的一个司法官,不能好好管理他的下属,他的下属都胡作非为、知法犯法,你对这个司法官应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得也很干脆,这很简单,他显然不称职,撤职!
孟子接着说,我请问你,现在齐国也没有治好,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啊?这个时候齐王不能回答了。因为照着齐宣王刚才的逻辑,结论就是齐宣王自己让位换人。孟子前面两个问题都是假问题,让齐宣王上当,然后齐宣王按照这样的逻辑绕到最后,就是国君也是不称职的,应该换掉。
到这个时候,齐宣王才发现,原来孟子后面有这么大的陷阱在等着他,他已经没有办法回答了,所以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很长的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从这儿来的。齐王没有办法回答孟子的问题了,只好眼睛东张西望找其他的话题,岔开去。从这可以看出,孟子跟齐宣王谈话的时候,是一种批评的态度。
孟子虽然对黎民百姓心怀大爱,但是对统治者却是态度强硬,从不嘴软。他严厉地批评统治者,其实也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听取意见,吸取教训,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孟子也会采取柔和的政策,在严加指责之余,也会对君主们加以赞许鼓励。
有一天,一个叫庄暴的人见到了孟子,他对孟子说,我有一天见到了齐王,齐王告诉我他很喜欢音乐。于是孟子见到齐王就说,我听庄暴讲你喜欢音乐,是不是这样啊?齐王一听很紧张,说我喜欢音乐是不错,可是我喜欢的都是现在的流行音乐,不是先王的音乐。齐王知道孟子最看不惯的就是现在流行的音乐,最喜欢先王之道。所以齐王觉得非常惭愧,一看到孟子来问他,就很紧张。
但是孟子今天是要来鼓励他,所以不打算批评他。孟子说,你喜欢音乐没有问题,今天的音乐和古代先王的音乐是一样的,音乐没有什么好坏,关键看我们是和什么样的人一起来欣赏音乐。当你欣赏音乐很快乐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人民是否很快乐?当你在享受音乐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想到,我的快乐是建立在人民不快乐的基础上,然后你很惭愧,那不就可以了吗?或者说当你很快乐的时候,你想着我把天下也治理得很好,我对人民也很好,所以我在享受生活、享受音乐,享受艺术的时候,人民也在享受他们的生活,这个时候,你快乐的境界有多高啊!孟子鼓励齐宣王,不要独自一人享乐,而要与众乐,让人民和你一起享受生活中所有的美好。这是对齐宣王的一种鼓励。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在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王道的理论,并且以此作为统治合法性的基础。那么,假如一个统治者,不愿意实行王道,利用国家机器,胡作非为,不但不为人民做好事,反而残民以逞,那又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