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就是这样一种奇幻的东西,在越来越躁动的世界里,书籍会给你一个栖息地。书籍里所反映的是另一个世界,收藏着许多人、许多时代、许多地域的传奇,它所赋予你们的思想远比现实生活赋予你们的更为生动,正如湖水里反射的湖光山色总是比真实的湖光山色更加美丽迷人一样。
薄厚互返法指经过“从薄到厚”继而“从厚到薄”,从而达到掌握全书真谛的读书方法。这是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总结归纳出的一种读书规律和方法。“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
由薄到厚再到薄,即为接受、消化过程。“薄厚互返”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由薄到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心静如水,深入到书里,要彻底地搞清楚每一个概念。比如,一条定理,什么是已知条件,哪个是结论,在证明中是否包含着另外的概念和结论等,这些都要弄明白。不明白的就问,一查到底,不搞清楚决不收兵。这样一来,本来很薄的书,看到最后,内容就会增加很多,最后就会变得很厚,这就是由薄到厚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由厚到薄。
从薄到厚的过程,只是读书的第一步,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再从厚到薄。阅读的过程中,不只是将某些个别的概念、某些定理弄清楚就行了,还要对其进行探究归纳,掌握最本质的方面,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自己的深入分析,就能体悟到真正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时候本来很厚的书就变得特别薄了。例如读了高中之后,再回过头去想想以前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尽管有几本书,但是通过总结归纳,不就变薄了吗?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
运用“薄厚互返”法读书时,“从厚到薄”的阶段必须依赖于前一个“由薄到厚”的阶段,这是不能逾越的,但第二阶段却可以补第一阶段的不足。
从薄到厚、由厚到薄这两个地方并不是没有关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通过由薄到厚这一步,才能进行到由厚到薄的过程。相反,假如只做到前者,而不能做到后者,那么你只能陷入到书读得越多就越麻烦的过程中,就会陷入浩瀚的书堆之中而茫然无头绪,这样也不会把书读精通。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这样不断地“薄厚互返”着读书,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一点?不错,这么读开头也许要慢一点,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真练就一套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硬功夫,那么看同类书时,在认真攻读一本之后,再读其余的几本,就会发现,这部分原来自己已经十分明白了,那部分实际和第一本书上读到的完全一样,其中真正新的、需要学的东西就剩下那么一点点了。这么去读,不就快得多了吗?所以,用这种“薄厚互返”法读书。乃是先慢后快,慢中藏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介绍一套实现“由厚到薄”的读书程序,叫作由厚到薄五步读书法。
1.第一步:确定该读的内容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具体有多少呢?一部《论语》才1.137万字,一部《孟子》才3.354万字,这可比报纸的字少多了。古代的书是这样,读上万卷,也只是相当于看几千张报纸,不超过1亿字,字数很大,但是我们应该能做到。
人类发展到今天,情况就不同了。书籍可谓浩瀚如海,即使是某一学科的书籍,一生也难以读完。我们面对如海书林,最重要的是选择,宜背诵的则背诵,宜精读的则精读,宜粗读的则粗读,不宜读的则不读。
清末张之洞写了一本叫《书目问答》的书,是专为他的学生写的,目的之一是告诉他的学生,选择好书读,不好的书不读,也就是读书要有选择。
我们所说的选择,第一要了解所读之书的目录或者内容提要,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情况决定该读哪些内容和不该读哪些内容。假如全书没有应该能读的内容,那么这本书你就放弃吧。如果是教科书及其参考书,则以老师指导为重点;假如是课外读物,则先看行家推荐的名著名篇。
读书为人们消遣时间,能够提升能力,能够励志,对于青少年来说,要提倡以励志为目的去选读课外书。
某些学生,对读书有兴趣之后,一见书就像牛见了青草,不管不顾,随便吃喝。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世上有那么多那么丰富的书籍,随便挑本书苦读永远也读不出学问!不但是这样,有些书还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影响,假如随便乱读,很可能被其引入错误轨道。如果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读什么书,就真正做到了广义的“由厚到薄”。
2.第二步:明确重点
将所学到的所有重点内容以及所有内储的知识,用钢笔在底部打上波浪线。或者做出其他标记,还可以写下你的体会、加上眉批。下次复习的时侯就可以只看这些内容,别的内容能不看了。还有在重点内容中的重点句子以及重点句中的重点词汇上做标记,将那些多余的语言和词汇都掠过去。这正是爱因斯坦说的“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东西统统抛掉”的做法。将你所确认的重点内容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好笔记。然后,回过头来去整理笔记,使之条理化。最后,该内储的则抓紧记忆,该外储的则及时归类予以外储。
3.第三步:反复理解、领会、记忆应该内储的内容在学习之初,有些不明白不懂或者记不住的地方不要担心,接着往下看,当前后内容一致后,你自然就明白所有的内容了。在数理化等理科方面,要先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然后再多做练习题,这样就能够增进理解、提升记忆,掌握这些内容。
4.第四步:归纳概括
在学完每一章甚至全书之后,对必须学会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整理出来的东西记录在纸上,或者抄写在别的卡片上,也可以加注眉批,做到“厚本变薄本,薄本变张纸”的程度。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所有应该会的,应该懂得的内容都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再逐步解答。这为以后更加方便、省时间地复习做好了基础。对在外面散见于书中的知识,抄在卡片上,归纳保存起来。
5.第五步: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
这是专内储知识而说的。复习是为了增进记忆,我们要时刻进行,不然的话就会很快忘记。对文科知识来说,复习时可以回答第四步所提出的问题为主:对于理科知识,可以解应用题为主。
这种“由厚到薄”五步读书法,对于中学生、大学生、自学者都适用。在“知识爆炸”、“书刊泛滥”的今天,五步读书法中的第一步最为重要。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也使用这种学习方法。钱钟书从上学的时候,就看了很多的书。读中学的时候,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阅读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难啃的书,而他热爱的小说杂志更是不愿意离手,不停地阅读。考入清华大学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看自己的书就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将里面的好句子画出来,还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他阅读很广,其余的教授也是自愧不如。
钱钟书的学识渊博,得益于他的广泛阅读。他读书时写的读书笔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他在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用了好几麻袋的资料。
钱钟书提倡先广泛地读书,博览群书,然后再在读书的基础上提炼吸收,总结出自己的知识理论。这样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来的学者奠定了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