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宠辱之间:千古流传的大清外戚
8770200000038

第38章 逃脱惩处,不担骂名

1900年8月15日清晨,慈禧带上光绪、大阿哥溥俊和一干后宫嫔妃、宫女太监,以及一些王公大臣等,手忙脚乱地离宫出逃,当然,临走时她没忘了那个和她作对而深受光绪喜爱的珍妃,珍妃反对出逃,正中慈禧下怀,于是被她下令推入井中处死。

一行人犹如丧家之犬,向山西境内而去,但其中却找不到荣禄的身影,慈禧怎么会把他给忘了呢?本来慈禧是想让他跟在身边的,但载漪等人因为素来与荣禄在对付义和团和列强的问题上意见不合,对荣禄很不满意,不想让他在慈禧身边,影响他们和慈禧的关系,而当时这批人的势力还很大。17日,他们到达怀来县城后,发下谕旨,任命荣禄为留京防守大臣,随时给逃跑中的慈禧上报各地情况,收拾京城这堆烂摊子。更可笑的是,慈禧一行还在谕旨中说自己是“暂行巡行山西”,不过是掩耳盗铃的伎俩罢了。

眼见局势如此混乱,荣禄马上收集残兵败部回到保定,准备整顿好兵马,观望局势,恭候慈禧的旨意。为保障慈禧、光绪一行的安全,他按照谕旨的要求,派出董福祥部火速赶上保护。与此同时,刘坤一、张之洞等实行“东南互保”的督抚们也向各国使臣提出,要求保证光绪和慈禧的人身安全,已被任命为全权大臣、待在上海的李鸿章也强烈要求列强停战,开始商谈议和事宜。逃跑中的慈禧也没有忘记议和,她发号施令,要求李鸿章、荣禄等赶快开始行动,她还以为荣禄在北京呢,所以令荣禄办理与列强议和事宜,而荣禄已经在保定待着了。其实荣禄也是为了自己盘算,他毕竟是攻打使馆的指挥者,要是列强不念他明攻暗保的功劳,要拿他问罪怎么办,所以他是不敢待在北京的。

27日慈禧从怀来县出发时,又命荣禄整顿各军,着力布置山西的防务。31日,又命荣禄整顿军队,固守由直隶进入山西的各条通道,因为慈禧已进入山西境内,她担心洋人会从后杀到。看来最危险的时候,慈禧可仰仗的人还是荣禄,她可是把自己的后路都交给荣禄了。

各国公使为拖延议和,故意不承认李鸿章的全权大臣资格,还要求让庆王奕劻主持大局,并提出要严惩“肇乱”的王公大臣。这期间,李鸿章等人上奏请慈禧处理载漪、刚毅、载勋等人,还请求加派奕劻、荣禄、刘坤一、张之洞为全权大臣。

可荣禄却向慈禧表示不愿当议和大臣,他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李鸿章既然已是全权大臣,一切议和事项,就应该责成他去办理,自己负责山西防务,关系到保护慈禧一行的安危,实在是不能兼顾议和。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荣禄不愿议和有以上的原因,而且他也觉得列强可能不会让他这个攻打使馆的指挥者参加议和,他也知道论外交他不如李鸿章,但其中还有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承担千古骂名。荣禄也是个饱读诗书之人,也颇能以史通今,焉有不知道青史留名的道理?何况这些年冷眼旁观,见李鸿章因签署不平等条约而饱受辱骂的那种狼狈,如今的议和,只有比以前的不平等更甚,他怎么能跳这种火坑呢?他打定主意,不当这个议和大臣。

8月31日,慈禧看过李鸿章、荣禄等人的奏折后,添派刘坤一、张之洞为议和大臣,与李鸿章随时联系商量议和事宜,至于荣禄的议和任务,却并未明确,只说要等到李鸿章入京后视情形再决定他是否参与。可李鸿章也希望参与的人越多越好,这样他的责任会轻一点。9月2日,他和张之洞、刘坤一再次要求奕劻、荣禄星夜回京商议,万不可缓。3日,已随慈禧逃到怀来的奕劻折回了北京。这时,公使们认为荣禄是围攻使馆的指挥,拒绝接受他的议和全权代表资格,而对荣禄来说,这可真是他的幸运。

逃亡中的清政府连续发布了罪己诏,以及惩办祸首、剿灭义和团等谕旨,荣禄马上命令手下的将领展开了攻剿义和团的行动,并认为通过这一行动,可以防止洋军西进,保护慈禧等人的安全。由于列强有进攻保定的动向,荣禄加紧进行整顿武卫军各营的工作。此外,虽然他不当议和大臣,但他还是必须参与商讨,慈禧命他和李鸿章等人商量后,尽力与各国公使磋商,要是有什么万难应允之事,可事先驳去。方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清政府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还有什么万难应允之事?其实这“万难应允之事”就是指列强将慈禧列为“宣战”祸首,要求加以惩罚,慈禧是让荣禄把关,千万不能答应。

9月15日,李鸿章接受任命,从上海赴天津。10月5日,又由天津赴京。在这期间,慈禧一行向西安进发,而列强对清政府惩罚官员的力度和范围都很不满意,要求进一步严惩,使荣禄也受到牵连。虽然公使们也明白他在围攻使馆的过程中为保护他们出了力,但毕竟荣禄是指挥者,所以他们对荣禄并无好感,甚至有人要求也把荣禄列入惩罚名单。荣禄本来就因此而提心吊胆了,再加上得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准备进攻保定,他就更加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了:如果他们进攻保定,我是拼命抵抗好,还是迎接他们进城好呢?他们进了城,会怎么处理我呢?正在这时,10月6日,慈禧命荣禄去她那儿当差。原来载漪等人已被处分,慈禧身边缺少能干忠心的大臣主持大局,她自然想起了荣禄,而且荣禄又不用担当议和之责,她正好将他叫到身边来。7日,荣禄也收到了李鸿章的密函,告知联军即将攻保定以及各国公使不肯保护他等事项。荣禄马上电告慈禧,他说:“既不能久居保定,又不能前往京津,惟有趋谒行在”,随即起程,由直隶布政使廷雍接管保定防务。就在荣禄走后5天,12日,联军分别自北京、天津出发,前往保定,清军撤出。13日,联军进驻保定,扣留廷雍,并于11月6日将其审判斩首,这一行为简直视清廷如无物。荣禄则逃过了这一劫,不然即使掉不了脑袋,还是免不了牢狱之灾,堂堂清朝大臣沦为列强阶下囚,在他看来实在是比死还要难受。11月11日,荣禄抵达西安,慈禧对他恩宠如故。好事还在后面呢,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奕劻都向各国公使提出,荣禄在交战期间的行为和刚毅、董福祥等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相提并论,他们替荣禄仔细地辩白了一番,荣禄明攻暗保使馆的行为使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10月11日,李鸿章抵京后,和奕劻一起着手议和,同时将进程及列强的要求电达西安的慈禧裁决,慈禧则事事和荣禄商量。议和的过程和内容我们就不多说了,荣禄对当时的形势还是看得很清楚的,他知道李鸿章和奕劻美其名曰是谈判,其实哪里有什么主动权,只能任人宰割罢了。在接到列强的要求后,他也明白这些条件将使原本国力就很衰弱的中国,彻底地一无所有,可有什么法子呢?在给其叔父的信中,荣禄有这样一番感慨:十二条大纲固无必不能行之事,然按条细绎,则将来中国财力兵力恐为彼族占尽,中国成一不能行动之大痨病鬼而后已,奈何!可怜奕、李,名为全权,与各国开议,其实彼族均自行商定,是日交给条款照会而已,无所谓互议也。然时势如此,实逼处此,不能不为宗社计耳。李鸿章和奕劻希望荣禄在西安催促慈禧尽快同意议和大纲,早日回銮,恢复秩序,慈禧一见议和大纲中没有对她的惩罚,也就放下心来,在与荣禄等人商议后,同意了议和大纲,李鸿章等人于1901年1月15日正式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然后继续与列强商讨细节。

回想起这一年惊心动魄、狼狈不堪、颠沛流离的经历,回想起国家刹那间遭受战乱、京城转眼沦入他人之手,荣禄对载漪、刚毅等人是恨之入骨,说:“恨此辈真甚于恨鬼也。”这里所说的“鬼”,并不是妖魔鬼怪,而是指洋人,近代常以“鬼”称之,所谓洋鬼子是也。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十二款正式画押。10月6日,慈禧和光绪自西安起程回銮。1902年1月7日,回到阔别一年半的北京。

荣禄于1903年去世,在1901到1903年这两年间,荣禄除参与议和外,还参与了不少其他事情。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在西安下诏变法,是为“清末新政”之始。慈禧认识到,不变法是不行了,于是她决定由自己来主持变法,荣禄对此是非常赞同的。由此可见,并不能因荣禄反对戊戌变法,就断定荣禄是个保守派,实际上他也是愿意变法的,只是要看这个主持变法的人是谁。当朝廷准备回銮时,荣禄还建议慈禧再重申变法自强,他认为,变法一事,关系甚重,朝廷应该再次发布上谕,向天下百姓显示朝廷坚定的变法信念,志在必行的自强决心。慈禧深以为然,于10月2日颁发懿旨,重申变法自强。

1月29日,下诏变法后,朝廷决定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施行新政的中枢机关。荣禄、李鸿章等人被任命为督办政务大臣。

议和期间,官员吴永奉朝廷之命赴各省催解饷,湖广总督张之洞向他提出,战祸实由大阿哥而起,而他现在还留在宫中,何以平天下人心?而且这祸根不除,难保不出意外,应该及早将他遣送出宫。他让吴永回西安后将他的话上奏给慈禧。吴永回西安后,先找到荣禄商议,荣禄表示同意后,他这才向慈禧说明。慈禧嘱咐吴永不要声张,准备在回銮途中再办理此事。1901年11月30日,慈禧废除大阿哥名号,令其立即出宫。其实溥俊还是个小孩,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何其无辜!

12月8日,朝廷奖赏有功人员,慈禧颁下懿旨:“荣禄保护使馆,力主剿拳,复能随时赞襄,匡扶大局……大学士荣禄著赏戴双眼花翎,并加太子太保衔。”

此时荣禄已经老且多病,他上疏请求免去他的各项重要差使,以散员身份在朝廷供职,慈禧不同意,说现在百废待兴,他不能置身事外。1903年春,荣禄又以久病不愈,请求解去军机大臣差使,上谕还是不许,要他不必拘定假期,只要病好,就马上入值军机。不久,荣禄病死,是年67岁。

朝廷追赠其为太傅,谥“文忠”,晋封一等男爵。朝廷是这样评价他的:“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公忠亮达,才识宏深……翊赞纶扉,竭力尽心,调和中外,老成持重,匡济时艰……方冀病痊入直,克享遐龄,长资辅弼;忽闻溘逝,震悼良深。”

荣禄在遗折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方今强邻环伺,伏莽未清,财匮民穷,亟须补救。伏愿皇太后、皇上简任贤能,振兴庶务,惩前毖后,居安思危。新政之当举者必以实力推行,成宪之当遵者毋以群言淆惑。善求因革之宜,驯致富强之效。臣赍志以没,饮恨无穷,未能效犬马于今生,犹冀报衔结于来世。”其对清朝的忠心亦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