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禅有智慧
8771500000030

第30章 三思后行

遇事详观察,

勿行莽撞事。

否则恩爱隔,

终生不堪苦。

——释迦牟尼

禅宗讲究理性,不主张莽撞行事。任何事情必须三思而后行,不可急躁,平心静气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有个人因为笨,所以很穷,可是他运气好。一次下雨的时候,围墙被雨冲倒了,他居然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因此他一夜暴富。可是他依然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就向一位禅师诉苦,禅师告诉他说:“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这个愚人就来到了城里,见到一个僧人,就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僧人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0两银子。”

那个愚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于是那个僧人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着急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那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僧人骗他的钱。僧人从他的眼睛中看出他的心思了,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来!”

当夜回家,他昏暗中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各三次,正走着呢,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僧人送银子去了。

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动着的力量。生活中肯定会有许多误会,但是在误会面前你是怎么处理的呢?遇事三思而后行,才不会对人对已造成伤害,否则,草率从事肯定会使自己遗恨终生。

在遥远的古代,瓶沙王先祖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很简单:如果抓住了盗窃贼,就用手掌拍他的头顶,这样他就觉得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就不会再去偷鸡摸狗了。

在瓶沙王父亲执政时,惩罚罪犯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抓到盗窃犯,就将他们赶出城门,这样他便会感到十分羞愧,从此以后也就不再偷东西了。

瓶沙王执政后,惩罚罪犯的方法又变了:如果抓到了盗窃犯,就将他逐出国境。当时有个惯偷,先后被逮住了七次,驱逐了七次。可是他贼心不改,本性难移,竟然走上了杀人抢劫的道路。负责治安的官兵第八次抓住他以后就把他押到瓶沙王宫殿,要求国王给予重判。

瓶沙王听说这罪犯屡教不改,罪恶滔天,就非常气愤。下令斩掉此人的小手指以示惩罚。执法官深知瓶沙王优柔寡断,得令之后就立即行刑了。

果然,瓶沙王下了命令之后,就犹豫起来,心想:“这样做会不会非常残忍?我即使咬一下自己的手指都痛,那罪犯怎么受得了切去小指的痛苦!”于是他立即下令撤回对于那个罪犯的惩罚,得知惩罚已经被执行之后,瓶沙王又是痛苦又是矛盾不得不带着疑问去找释迦牟尼。

瓶沙王对释迦牟尼说道:“我执政时期,恶人越来越多,我作为一国之君,无法教化臣民遵守法制,反而做出了斩人手指的决定。我深感自己道行不够,所以请世尊教诲。”

释迦牟尼听了瓶沙王的倾诉,便对他说:“治理国家一定要有法度,不能够无休止宽大,当然也不能够穷凶极恶地用刑。就以惩戒盗窃犯来讲,应该按照偷了多少次,偷了多少财物划分不同的等级进行处罚。要量刑得当。这样对罪犯也能够具有惩戒作用。”

瓶沙王回去之后,释迦牟尼的弟子非常困惑地问师父:“瓶沙王为何如此胆小怕事,连惩罚罪犯都不敢?”

释迦牟尼说:“那是有原因的。”于是就对弟子们讲述了瓶沙王前生的故事。

瓶沙王前世是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一直没有为他生孩子,于是他们就领养了一个名叫那俱罗的孩子。一家人和和睦睦。后来,他的妻子终于生了个儿子,他们对收养的孩子就有了些微妙的感情变化。

一天,婆罗门夫妇出门做工,便关照那俱罗好好照顾弟弟。

小儿子长得白白胖胖,没想到身上的香味引来一条毒蛇。那俱罗发现之后奋不顾身地扑上前去,杀死了这条蛇。

碰巧这个时候,婆罗门夫妇回到了家中。婆罗门远远见到那俱罗手中握着一把刀,身上血迹斑斑,而小儿子背对着自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以为那俱罗杀了他的小儿子。盛怒之下,婆罗门不分青红皂白,气急败坏地拿起手杖朝那俱罗敲了过去,可怜那俱罗来不及声辩就一命呜呼了。

这时小儿子的哭声惊醒了他,他突然发现小儿子并没有死,床角旁边是一条被砍死的毒蛇,方才明白过来是那俱罗救了他的小儿子。婆罗门悲痛欲绝,从此后悔莫及。

理性把一个人提高到差不多与天使同等的地位,当一个人抛开了他的理性,他的杂乱的心灵可以使他堕落到比野兽还要更为残暴的地步,没有理智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会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