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过桃花下,
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比丘尼
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否则只见一面,不及全部。禅宗讲究辨证融会,全面看待一个事物,从整体上掌握整个事物。
大觉寺旁边住着一位老太太,她每天都到寺里来烧香,但每次总是一边烧香一边哭哭啼啼。这令寺里的老住持非常纳闷。香客什么样的都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可就没有像她这样天天以泪洗面的。
这一天老和尚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问老太太道:“你为什么天天这样哭个不止呢?”
老太太这才长叹一声:“唉!全是因为我那两个宝贝女儿。”
“你女儿怎么了?”老和尚追问道。
“你说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草鞋的,小女儿又嫁给一个卖雨伞的,让我这老婆子怎么能安心呢?”老太太一边擦眼泪,一边说。
“她们都有了归宿,这不是很好吗?”住持更觉得纳闷。
“你说得倒好!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大女儿的鞋
卖不出去。我又怎能不发愁呢?”老太太反驳道。
住持听了,觉得有些道理,可又不觉得是那么回事。
“我可怎么过呀哦可怎么过呀!”老太太说着说着便又捶胸顿足起来。
老和尚想了片刻说道:“你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呢?”
听到这句话,老太太停止了哭泣。“晴天,大女儿的鞋店生意红火;雨天,小女儿的雨伞就畅销了。晴天雨天都有生意可做,这不是很好吗?”
经老和尚这么一说,老太太破涕为笑:“唉!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就不知道反过来想一想呢?多谢法师,多谢法师。”说完便回家去了。
从此老和尚再没见老太大哭过,反而每次看到老太太时,她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只要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一天,从早晨起就大雨滂沦,禅院外面的路边几个卖小吃的小商贩一直没有生意。
到中午的时候,卖烤饼的人已烤好一大叠饼,反正也卖不出去,感觉有些饿,就吃一块自己烤的饼。卖西瓜的人坐着无聊,也敲开了一个西瓜吃起来。卖辣香干的人也忍耐不住,开始吃起辣香干来。卖杨梅的人也只好吃自己的杨梅。
雨一直下个不停,四个小商贩就这样一直吃着自己要卖的东西。
可是,卖杨梅的吃得牙酸,卖辣香干的吃得辣麻了,卖烤饼的吃得渴极了,卖西瓜的吃得肚子发胀。
就在这时,从雨中缓缓走过来一个年轻的小和尚,他从四个小贩手中将这四样东西都买齐了,然后坐在附近的亭子里。只见他拿起那些食物,有香的、有辣的、有酸的、有甜的,一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看样子味道好极了。四个小商贩看得纷纷流下了口水,面面相觑,啼嘘连声。
可是,忽然传来了一阵呵斥声:“慧生,你师弟哪里去了?”听起来是一位老师父的声音。
“师父,刚才慧生师弟看到门外几个小商贩,说是教化他们去了。”一个年轻的和尚回答。
过了一会儿,亭子里的小和尚起身离去了。再看那四个小商贩,他们已经在相互吃着对方的东西了,而且感到很甜美很开心。而那位小和尚却已经开始参禅打坐了。
看到事物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方面,我们定会对事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摆脱常规的认识。
在一座大山上有两个寺院,他们是不同的派别。每天早上,两个寺院分别派一个小和尚到山下的市场买菜。因为他们两个总在同一个时间出去,所以总能碰面。两个人经常或明或暗地较劲使力,互试机锋。
一天,一个问另一个:“你到哪里去?”
“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另一个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听他这样说,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站在那里无话可说。买完了菜,他回到寺院向师父请教,师父对他说:“下次你碰见他的时候就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就能击败他了。”小和尚听完,高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他满怀信心地下山,在山下又碰到了那个小和尚。
他便立刻问道:“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便到哪里。”另一个小和尚回答道。
小和尚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因为对方的回答不在自己的预料之中。他又站在那里,一时语塞。
回到寺院,师父见他满脸晦气,问道:“难道我教你的方法不行吗?”
小和尚便将早上的事情如实讲出。师父听了哭笑不得,对小和尚说:“那你可以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小和尚眼睛一亮,心想:明天一定能取胜!
第三天早上,他又碰见那个小和尚,于是问道:“你到哪里去?”
“我到市场去。”另一个答道。
小和尚又无言以对。
回去之后,师父感叹道:“有心才能有‘悟’啊!”
别人只是随意说话,普通平常,而你要探究禅意。两相对照,孰优孰劣,不判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