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花间一枝禅
8772400000011

第11章 放下随缘 (2)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地,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

百丈怀海禅师带着徒弟四处云游,宣扬佛法。连日阴雨,路途泥泞,两个人的鞋子上都沾满了泥污。

进客栈投宿前,百丈怀海禅师边擦自己鞋子上的泥,边叫小徒弟把他自己的鞋子也擦干净。

小和尚皱着眉说:“今天擦洗干净,明天还是要沾泥污。”

百丈怀海禅师说:“好,你今天晚上的斋饭也不要吃了。今天吃了,明天还是要吃。”

今天的事情,就要把它做好,不要以为明天还是有很多的时间。因为,小处不懒,大事也就容易勤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拼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时多?

去似朝云无觅处!

--唐·白居易

园头育苗

不要局限于事物的一时表象,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给它们合适的条件和机会。用爱和慈悲感召,用力和威严折服。世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有一位信徒去拜访云峰禅师,在得到云峰禅师的开示之后,他便来到后花园散步,正好碰到园头在修剪花草,他便驻足观看。只见园头不是把繁茂的枝叶剪去,就是把花草连根拔起,然后再移植到另一盆中,他一会儿给枯枝浇水,一会儿又忙着松土施肥,十分辛苦。

信徒不解其意,走上前去问他:“园头禅师!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却给枯枝败叶浇水施肥?花草长势很好却非要把它移入到另一盆中?有这些必要吗?”

园头禅师回答道:“照顾花草,就如同育人。人需要怎样教育,花草就需要怎样照顾。”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他说:“花草树木,怎可与人相比?”

园头禅师边抚弄花草边解释说:“照顾花草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于看似繁茂,却生长杂乱的枝叶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就如同收敛年轻人的嚣张气焰,要去其恶习,纳入正轨。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土,就如同使人离开不良环境,到他乡接触良师益友。第三,浇灌枯枝,是因为那些枯枝看似已死,却蕴藏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不可救药,其实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悉心照顾,教育得法,一定能够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泥土,是因为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同那些身处逆境而有志向上的学生,为其提供一片土壤,就可能使其有机会茁壮成长!”

信徒听后不禁为之叹服,高兴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的教诲,你让我明白了许多育人的道理!”

马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时候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神情专注,便向弟子问道:“你这样是在做什么?”

马祖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他这样说就顺手从地下捡起一块砖,然后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和坚毅,和马祖的神情是一样的,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感觉。

马祖非常疑惑地问道:“禅师你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难道你看不见我在做什么吗?”

马祖又问:“磨砖有什么用呢?”

怀让禅师说:“我磨砖,想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说:“砖本身是没有光的,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就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禅师就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惭愧地问道:“弟子愚笨,请师父指点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有一个人在赶车,可是那个车子就是不走。于是他就拿起鞭子拼命地打车,马儿在那里低着头吃草,车子还是不动。你说是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马儿呢?”

马祖终于醒悟了:“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手段,若想真正的成佛只坐禅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从心里去感悟。”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领悟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看见自己的茅屋里有一个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心静如佛,缘到便能领受佛的指点脱胎换骨,一如这偷儿一般,但并非人人有这样的机缘。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个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份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慧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

宋朝佛窟惟则禅师,本是长安人。他自幼喜爱佛法,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佛窟庵修行。

到了天台山,他用树枝和茅草盖了一间草庵。平日以泉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充饥。每日如此,不知过了多少年。

这天,有一个樵夫路过草庵,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地问他:“您在此打坐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有四十寒暑。”

樵夫又好奇地问道:“只有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深山老林,一个人在此都嫌多,还要那么多人干什么?”

樵夫又问:“难道你没有其他朋友吗?”

佛窟禅师拍掌三声,一时间一群虎豹从庵后涌出,樵夫大惊失色。佛窟禅师忙说莫怕,并示意虎豹退回庵后。

禅师道:“你看到了吧,我的朋友很多,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狼虫虎豹,都是我的伴侣。”樵夫听后深受感动,自愿皈依佛门。

从此修道者纷至沓来,天台山翠屏岩白云飘飘,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最终发展成佛窟学禅派。

在日本东京郊外的荒山上有一座永平寺,寺里住着一位老禅师叫北野一郎,他是寺里的住持,在这里禅定多年,可谓得道高深。他从小就对佛教和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经常云游四方,搜罗这些素材。

这一年秋天他来到南方,在行脚途中突然天降大雨,他急急忙忙寻找避雨之处,一番周折后终于看到一座破庙。他急不可耐,推门而入,却见到一位老者坐在墙角正大口大口地抽烟。

老者见有人来,便停下来答话,他见北野被大雨淋得直打哆嗦,于是便向北野供上一袋烟,北野当时饥寒交迫,所以也就接受了。抽过之后北野赞不绝口,感觉非常舒服,一袋烟早已抽完,他仍然陶醉其中,闭眼细细品味。老者见状,又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雨过天晴,二人分道扬镰。北野望着手中的烟管想道:“这东西真是不可思议,令人感觉像在梦游仙境,东西是好,可就是怕它会影响禅定。”他左思右想,最后还是扔掉了烟草和烟管继续云游。

一年过去了,他又开始迷上了易经,准备潜心研究。眼看冬天就要到了,他需要一些衣服避寒,但身在异乡,身上又没有多少盘缠,只好修书一封,托人带给百里外的一位朋友。他焦急地等待着,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衣服的影子,也没有其他音信。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眼看冬天都要过去了,还是毫无消息。思来想去,他认为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

“对了,自己不是在研究易经吗?听说用易经来占卜是很灵的!”这天他忽然想到这一点。于是他利用易经之理开始占卜此事,如此这般了一番,最后得出了结果,可是结果却显示让人带出的信并未到达朋友手中。时隔不久,他的朋友来信了,信里果然没有提到衣服的事。“这易经确实有些玄妙,竟然如此准确,那我就好好研究研究易经吧!但是这样一来不就影响了我静心修禅了吗?”北野前思后想,最终还是打消了这种念头。

又过了两年,北野又爱上了书法和汉诗,整日沉醉其中,不亦乐乎。由于他学习认真,功夫也日渐增长,居然也能舞文弄墨作诗赋词了。但是他想:“如果我整日这样下去,恐怕就要成为书法家和诗人了,哪还能修习禅定呢?这不违背了我的初衷吗?”于是他不再热衷于此,而是潜心修行、专心禅定,终于成为了著名禅师。

心如大海无边际,

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

为作世间慈悲人。

--唐·黄檗希运

去除心中的枷锁

有形的枷锁并不可怕,也不难去掉,关键是心灵上的枷锁。有形的枷锁没有多少人戴,但又有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灵上无形枷锁的煎熬呢?去掉它吧!你会感觉无比轻松。

灵树如敏禅师主持的灵树院二十年来都没有人负责“首座”之职,每当人家问起,禅师就回答:“我的首座刚刚出生啊!”再有人问,又以“我的首座正在牧牛”或者“我的首座正在行脚之中”等语回答,使问的人都不知所云。

有一天禅师忽然命令寺内撞钟击鼓,盼咐大家都到山门外迎接首座。正在寺众们万分讶异、半信半疑的时候,果然看见一位托钵的游方僧向山门走来,他就是云门禅师。如敏禅师便请其担任首座之职。于是大家都相传灵树禅师有能知过去和未来的神通。

不久五代后汉刘晟将兴兵征讨时,听说灵树禅师神通,便亲自入院,拟请示禅师一些未知的将来,以便在决策问题上参考。

哪知灵树禅师已预知其意就抢先圆寂了。

刘王来到寺院,得知禅师已经去世,奇怪地问道:“禅师生的什么病?怎么这么快就圆寂了呢?”

侍者诚实地回答道:“禅师并没有生病,他早知道你要来,所以就先去了。不过,禅师留下一个盒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