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王接过盒子,发现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人天眼目,堂中首座。”刘王悟其意旨,于是罢兵礼请云门禅师晋住灵树院,担任住持。
云门禅师是浙江人,他35岁那年,经睦州的介绍去参拜著名的雪峰禅师。
这天他来到雪峰所在的大山下,并没有直接上山,而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在等什么。
这时来了一个小和尚挑着水正准备上山,云门便走上前去对那和尚说:“你是不是要上山去?”小和尚点头应答。“那请你为我带几句话给雪峰吧,不过你一定不要说出是我让你说的。”小和尚答应了。于是他便说:“你到了寺里,第二天一早等大家集合完毕,方丈开始讲法时,你便出来站在他面前说:‘可怜的老家伙,你怎么不拿掉你颈上的铁枷?’”
第二天等到雪峰刚要讲法时,小和尚突然说出了云门教给他的那些话。雪峰一听愣住了,他知道小和尚没有这么高的悟性,讲不出这样的话来。于是便跑过去抓住小和尚的衣领道:“快说!快说!这是谁告诉你的?”
小和尚一边挣扎一边辩解,死活不说是谁告诉他的。雪峰见状便叫侍者拿绳子来捆他,他吓得浑身哆嗦,只好坦白说:“是山下的一个和尚教我说的,他不让我告诉你们是他说的。”雪峰听罢便对众人说:“你们的导师来了,赶快下山去迎接吧!”于是众僧一起下山去迎接云门。
云门来到寺里,雪峰一见到他便说:“你为什么来这里?”云门低头不语,意思是别无所求。从那时起,二人便心心相印,默契配合。云门与雪峰切磋禅道,交互讲法,二人都在禅法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世间最容易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难做的事情,最难的事情也是最容易的事情。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够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并坚持不懈的,只有极少数的人。
做人与修行一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滴水都能穿石,何况是有无穷生命力的人呢?
善静和尚27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向他辞行。因为下山是要得到禅师批准的。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涵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
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
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父的旨意,善静于是笑着对那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
僧人于是又来到元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父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两眼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
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曾会学士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封给雪窦,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说珊禅师一定会照顾他的。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云游去了。
一别就是三年,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了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十分为难,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于是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个地方,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高兴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了这个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几人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信还给曾会,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托于人呢?”
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被埋没,付出了就会有回报。
一条青竹杖,
操节无比样。
心空里外通,
身直圆成相。
--宋·汾阳善昭
水车与禅道
出世与入世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出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我们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消极避世。这才是出家学道和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无际禅师经常云游四方,到处参禅学道。
这天他来到了一个小山村,由于天气炎热,他又累又渴,便停下来歇脚,这时看到河边有一个村民正在用水车打水,无际禅师就走上前去向村民讨了一杯泉水。
村民一本正经地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就会跟您一样出家参禅。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四处云游,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专心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际禅师问道:“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村民答道:“我们这一带只有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而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能找到人来接替我的位置,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了。”
无际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者完全离开水面又会如何呢?”
村民答道:“水车置于水中,是靠下半部被水流冲击而转动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它不但无法转动,甚至还有被急流冲走的可能。同样,如果水车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转动,更别说抽上水来了。”
无际禅师听后开示他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以说明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尘世的洪流所冲走。假如超然出世,与世隔绝,则其人生必会失去强大动力。同样,一个修道之人,也要出入得宜,既不冷眼旁观,也不随波逐流。因此,出家既要看破红尘,更要想法普度众生。”
村民听后,深为叹服。
只要有了禅心,张口道来皆成妙谛。如果我们对佛法禅道能有体悟,则世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无不是道。
唐朝的文宗皇帝嗜食蛤蜊,沿海民众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
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打开蛤蜊的硬壳,贝壳内有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惟妙惟肖,非常庄严。后来文宗就用美锦宝盒将蛤蜊观音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因为蛤蜊现出菩萨圣像太过稀奇,唐文宗在上朝时询问群臣道:“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是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在太一山有位药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圣上如果想探究此事可,以去请示禅师。”
惟政禅师应诏来到宫中,对唐文宗说:“物无虚应,这是在开启陛下的信心。《法华经》云位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天菩萨现身乃是为皇上说法呢!”
文宗道:“菩萨虽然已现身,但我没有听到菩萨说法呀。”
惟政禅师进一步解释道:“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灵异之事是我亲眼目睹,当然相信。”
惟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经为您说法完毕了。”
药山惟政禅师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后声名日隆,但禅师生性淡泊,不喜应酬。朝中大臣争相供养都被禅师借故推辞。
有一天,与禅师素来深交的蒋侍郎对他说:“明日寒舍文人雅集,有几个知己好友相聚,大都是当代学者名士。恳请禅师能拨空前来普洒甘露,演说妙法我等不胜荣幸!
惟政禅师推辞不得,勉强承诺前往。第二天蒋侍郎派人前来迎接禅师时,惟政禅师已不在寺中,只见禅师的经案上留有一偈,偈云:“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岩穴,国士筵中甚不宜。”
使者将此偈呈交蒋侍郎,蒋侍郎不但不怪禅师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惟政禅师,认为惟政禅师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花种虽因地,
从地种花生。
若吾人下种,
花地尽无生。
--僧璨
即心即佛
草木虫鱼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人却不可以。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相信自己,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
潭州慧朗禅师初参马祖禅师时,马祖禅师问道:“你来求什么?”
慧朗:“求佛知见。”
马祖:“佛已超越知见,有知见就是魔。”
慧朗听了,恭敬礼拜。
马祖禅师再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慧朗回答道:“南岳。”
当时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大振禅风,石头希迁禅师在湖南阐明心要,因此当时学者不是向江西马祖大师问道,就是向湖南石头和尚请法,来往“江湖”成为一时美谈。
听学僧说从南岳来,马祖不客气地指示道:“你从南岳来,辜负了石头的慈悲。你应该赶快回去,其他地方并不适合你去!”
慧朗于是又回到石头禅师那儿继续参学。慧朗请示道:“如何是佛?”
石头禅师答道:“你没有佛性。”
慧朗满怀疑惑:“草木虫鱼都有佛性,为什么我没有佛性?”
“因为你不是草木虫鱼。”
“难道慧朗不如草木虫鱼?”
“因为你不肯承担!”
慧朗终于言下大悟。
大梅禅师学了很多年禅,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佛是什么?”
马祖禅师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禅师恍然大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当马祖禅师听说大梅开悟的时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学了那么多年佛法,怎么一下子就开悟了呢?且叫一个人去试试他!于是马祖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这个人见到大梅禅师,就问道:“师兄师父说了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
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这个人说:“师父现在已经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惊奇地问道:“哦!那他现在说什么?”
那个人说:“老师现在经常说‘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烦吗?我才不管他的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人回去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马祖禅师,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说,大梅禅师真的是开悟了。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才会自然放得下,才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幸福。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过着哪一种生活,只要他内心清净、安谧就可以过得幸福。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禅师问:“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静。”
禅师问:“你是什么人?清静又为何物呢?”
僧人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您指点。”
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静?否则,让谁来给你清静呢?”
僧人听后,当即领悟了其中的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