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花间一枝禅
8772400000024

第24章 天心月圆 (2)

这时候,一个活泼健康的小伙子从路上走来,他嘴里唱着歌,眼睛瞟来瞟去。他看见那个发昏的人,很可怜他,把他扶起来,又把瓶里的酒灌了他一口,使他恢复了气力。陌生人站起来,问他:“你知道我是谁吗?你知道你扶起来的人是谁吗?”

小伙子回答道:“不知道,我不认识你。”

陌生人说:“我是死神,我不饶恕任何人,对你也不能例外。你知道,我是感谢你的,我要向你保证,不突然来捉你,在我来接你之前,我会派我的仆人来通知你。”

小伙子说:“是的,我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总会有些好处,至少在通知我以前,我不用怕你。”

小伙子说罢就走了。此后,他既高兴、又快乐地生活着。

但是青春和健康是不能长久保持的。不久疾病和痛苦就来了,使他白天难过,夜里不能休息。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是不会死的,因为死神还没有派仆人来通知我,但愿苦恼的日子早些过去吧!”

他一觉得健康时,又开始愉快地生活。

有一天,一个人拍他的肩膀,他仔细一看,原来是死神站在他面前,并对他说:“跟我来,你和世人分别的日子到了。”

那人回答说:“怎么,你要失信吗?你不是答应我,你要先派仆人来通知我吗?我没有看见你的仆人。”

死神回答说:“不要做声,我不是接二连三地派仆人来过吗?你不是发热摔倒过吗?你的头不是常晕吗?你的四肢不是酸痛过吗?你的耳朵不是老响吗?你的牙齿不是老痛吗?你的眼睛不是常发黑吗?此外,我的亲爱的兄弟‘睡神’不是每天晚上向你提到我吗?你夜里躺着,不是像死了一样吗?”

那人无话可答,只好听天由命,跟着死神去了。

讲完了故事,师父说:“净月,你喜欢读经书,这是一个好习惯,但是一旦失去了健康,你就没有体力和心情学习了。”

云岩寂寂无窠臼,

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

闲行闲坐任荣枯。

--宋·草堂禅师

晒躯壳的人

工作的价值,在于结果,但更在于过程。做同一件事,有人觉得做得有意义,有人觉得做得没意义,其中有天壤之别。做不感兴趣的事所感觉的痛苦,仿佛置身于地狱中。正确的思想,会使任何工作都不再那么讨厌。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才不会成为生命的奴隶。

有位孤独者倚靠着一棵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

一位僧人从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而在这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孤独者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壳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呢?每天晒晒我的躯壳,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孤独者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你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还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噢。”僧人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

“找绳子干嘛?”孤独者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孤独者惊诧道。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吗?”

孤独者无言以对。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挂中天,不因暂满还缺而不自圆;桃李灼灼,不因秋节将至而不开花;江水奔腾,不以一去不返而拒东流。更何况是人呢?”僧人说完,拂袖而去。

下一个故事讲的是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挂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必然会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一年夏天,怀德大师到南方的一个小镇去云游宣扬佛法。这天是个集市日,当地农民都拿着自己的物产到集市上交易。

怀德大师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卖柠檬,两角钱一个。

老太太的生意显然不太好,一上午也没卖出去几个。怀德大师不由动了侧隐之心,他掏出一些钱,打算把老太太的柠檬全部买下来,以便使她能“高高兴兴地早些回家”。

当怀德大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太太的时候,老太太的话却使他大吃一惊:“都卖给你?那我下午卖什么?”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受制第三》

祸兮福兮

世界上不存在极乐天堂,没有人能够逃脱不幸与不快,没人能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凡事不能只看到坏的一面,而看不到好的一面,遇事多朝好的方面想,你就会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

大觉寺旁边住着一位老太太,她每天都到寺里来烧香,但每次总是一边烧香一边哭哭啼啼的。这令寺里的老住持非常纳闷。香客什么样的都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可就没有像她这样天天以泪洗面的。

这一天老和尚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问老太太道:“你为什么天天这样哭个不止呢?”

老太太这才长叹一声:“唉!全是因为我那两个宝贝女儿。”

“你女儿怎么了?”老和尚追问道。

“你说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草鞋的,小女儿又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让我这老婆子怎么能安心呢?”老太太一边擦眼泪,一边说。

“她们都有了归宿,这不是很好吗?”住持更觉得纳闷。

“你说得倒好!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大女儿的鞋卖不出去。我又怎能不发愁呢?”老太太反驳道。

住持听了,觉得有些道理,可又不觉得是那么回事。

“我可怎么过呀!我可怎么过呀!”老太太说着说着便又捶胸顿足起来。

老和尚想了片刻说道:“你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呢?”

听到这句话,老太太停止了哭泣。“晴天,大女儿的鞋店生意红火;雨天,小女儿的雨伞就畅销了。晴天雨天都有生意可做,这不是很好吗?”

经老和尚这么一说,老太太破涕为笑:“唉!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就不知道反过来想一想呢?多谢大师,多谢大师。”说完便回家去了。

从此老和尚再没见老太太哭过,反而每次看到老太太时,她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无论你是凡夫俗子还是得道高人,只要善于换角度思考问题,那么生活必定会快乐多于烦忧。

一个小和尚在庙里待烦了,总觉得心情烦闷、忧郁,高兴不起来,就去向师父诉说了烦恼。

圆通和尚听了徒弟的抱怨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淡然,则无往而不乐。”

接着,他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村落,有个老爷,一年到头的口头禅是“太好了,太好了”。有时一连几天下雨,村民们都为久雨不晴而大发牢骚,他也说:“太好了,这些雨若是在一天内全部下来,岂不泛滥成灾,把村落冲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几天下,这不是值得庆幸的事吗?”

有一次,太好老爷的太太患了重病。村民们以为,这次他不会再说“太好了”吧?于是,都特地去探望老太太。

哪知,一进门,老爷还是连说:“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不禁大为发火,问他:“老爷,你未免太过分了吧?老太太患了重病,你还口口声声太好了,这到底存的什么心呀?”

老爷说:“哎呀,你们有所不知。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始终是老婆照顾我,这次,她患了病,我就有机会好好照顾她了。”

讲完了故事,圆通和尚启发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坏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启示吗?只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遭遇,就没有什么摆脱不了的忧郁。”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两个徒弟看到屋里飞进一只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飞,却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挡住了,一次次徒劳地摔下来。

徒弟甲说:“这只蜜蜂真是愚蠢呀,既然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为什么还要努力呢?它这样做即使飞一辈子也不可能成功。”

他从中得到领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强求,该放手时就放手。

徒弟乙说:“这只蜜蜂真顽强,它那么勇敢,失败了也不屈服。”他也从中得到启示:做人就应该像蜜蜂那样,锲而不舍,败而不馁,百折不回。

于是,两人争执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他们只好去找师父来评理:“究竟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呢?”

老和尚说:“你们谁都没错。”

两个徒弟不解,心想,怎么可能两种观点都对呢?难道师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让我们再争执了?老和尚早就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他微笑着,拿出一块大饼,吩咐他们把大饼居中切开。徒弟二人照做了。

老和尚问:“两个半块饼,你说哪半块好,哪半块不好?”

他们回答不出。

老和尚说:“你们总是看到相异的地方,而没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异,掩盖了质的相同。”

反鉴归澄漠,

容与含道符。

心与理理密,

形与物物疏。

萧索人事去,

独与神明居。

--支遁·《咏怀诗》

适时多变

龟兔赛跑本来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要看清楚的是,做事情光有恒心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灵活善变的头脑。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经常吃苦受累。

三更了,深远禅师发现小徒弟还在练棍,便问:“徒儿,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休息?”

小和尚答道:“师父,我想打败师兄。”

深远禅师说:“你师兄的悟性颇高,入门又比你早,他的武术境界你恐怕难于企及。”

小和尚说:“师父,我想,只要有恒心、苦练习,我一定能够超过师兄的。”

深远禅师摇了摇头,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龟与兔相遇于草场上,龟在夸大它的恒心,说兔不能吃苦,只管跳跃寻乐,长此以往,将来必无好结果,兔子笑而不辩。

“多辩无益,”兔子说,“我们来赛跑,好不好?就请狐狸大哥为评判员。”

“好。”龟不自量地说。

于是龟动身了,四只脚作八只脚跑了一刻钟,只有三丈余,兔子不耐烦了,而有点懊悔。“这样跑法,可不要跑到黄昏吗?我一天宝贵的光阴,都牺牲了。”

于是,兔子利用这些光阴,去吃野草,随兴所至,极其快乐。

龟却在说:“我会吃苦,我有恒心,总会跑到。”

到了午后,龟已精疲力竭了,走到阴凉之地,很想打一下盹,养养精神,但是一想昼寝是不道德,又奋勉前进。龟背既重,龟头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见,它有点眼花缭乱了。

这时的兔子,因为能随兴所至,越跑越有趣,越有趣越精神,已经赶到离路半里许的河边树下。看见风景清幽,也就顺便打盹儿。醒后精神百倍,却把赛跑之事完全丢在脑后。在这正愁无事可做之时,看见前边一只松鼠跑过,认为怪物,一定要去追上它,看看它尾巴到底有多大,可以回来告诉它的母亲。于是它便开步追,松鼠见它追,便开步跑。奔来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一棵大树。 兔子正在树下翘首高望之时,忽然听见背后有声叫道:“兔弟弟,你夺得冠军了!”

兔回头一看,原来是评判员狐大哥,而那棵树,也就是它们赛跑的终点。那只龟呢,因为它想吃苦,还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讲完了故事,深远禅师说:“出家了首先要舍弃的是执著心,这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虚度时光,而是让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态的平和。”

谋始创大业,

问道叩玄篇。

妙唱发幽蒙,

观化悟自然。

观化化已及,

寻化无间然。

--东晋·庐山诸沙弥

放下即自在

人的一生就如一次旅行,在这条路上总有太多的东西让人难以割舍。但并不是每一件东西都对你很重要。这就需要你分清自己真正所要的。记住,在每一次停泊时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么该丢,什么该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有一年,悦净大师决定和几个弟子去甘肃云游。当时,正逢该地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