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中医的名称是为了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数千年来,我们的先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摸索、探讨,总结了保持健康、同疾病斗争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一代一代辗转相传、积累发展,形成了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的中医体系。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即是受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
由于借鉴、参照和运用了现代科学和西医的许多理论和知识,中医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现代生物化学发现了经过肾的活化作用后的维生素D3,能很好地发挥它对钙的吸收作用,证实了中医脏象学说中“肾主骨”的正确性。20世纪新的科学学说系统论和控制论,解释、丰富和推进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中医理论中的“六淫致病说”与今之“气象医学”、针灸学中的“子午流注论”与现代“生物节律”理论,都异曲同工、互相辉映。现在,科学家已经应用光子数量测定仪对经络气血二十四小时运行状态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医的活血化痰法,已被血液流变学所证实。尤其是复兴和发展了的中医学,在近几年来,不断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新型中成药“严消痔灵”注射液治疗三期内痔,治愈率达95%以上,较国外疗法先进。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功,推翻了外国专家断言的“抗疟药的结构必须有一个含氮的杂环”的结论,1979年,听取了我国第一个赴美医学考察团作的“针麻心内直视手术”的学术报告后,美国医学家惊呼:“针刺麻醉下能打开胸膛和心脏,这样,生理学要重写!”对针麻原理的研究,势必导致生理、生化等学科的重大发现,从而改变世界医学的知识结构。
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悠久,1982年我国《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明确提出了对中医学的保护和发展。
中医学早已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它以其独具一格的体系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历来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尊重,甚至奉为至宝。针灸术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987年8月,联合国卫生组织(W。H。O)设立了“传统医学规划处”,中医也以其光彩夺目的形象更加受到全球的青睐和重视。1987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把方兴未艾的全球性的“中医热”“针灸热”“气功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中医学成为世界向往和关注中国的一个聚焦点。在日本,有人提出了“中医国际化”的主张,在美国,有人认为“作为医生和科学家,我们应当把针刺作为解决我们临床问题的一种及时雨一样去欢迎它”,加拿大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亚洲传统医学国际研究会”,日本现有全国性中医研究所四所。当今,欧、美、日出版的专门中医药杂志多达三十余种。在中国中医医科大学每年有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成百上千名留学生在学习、进修中医。中医愈来愈被各国人民广泛采用为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顽症、罕见疾病的常用手段。
1991年我国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2006年2月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申请项目。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原创性学科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