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很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世界药物学方面:我国药学在很早以前(正式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西周已有“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山海经》记载的一百多种药物,其中不少沿用至今。公元2世纪(东汉末期)《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种,所记载药物大多朴实有效,如黄连治疗痢疾、麻黄定喘、乌头止痛等。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载药物八百四十四种,书中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世界药学著作先例。该书公元731年传入日本,并广为流传,日本古书《延喜式》甚至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八百多年。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综合了16世纪以前动物学、植物学、冶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其影响超出本草学的范围,1659年波兰人卜弥格将《本草纲目》植物部分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其中英文译本竟达十余种。在科学传播海外的同时,也陆续引进了一些泊来药,如番红花、番木鳖等。明后期《白猿经》记载了乌头碱结晶的提炼方法,比欧洲人在19世纪初从鸦片中提炼出号称世界第一种生物碱——吗啡,还要早许多年。
2.免疫学方面:中医学关于“天花”的记载,最早见于葛洪《肘后方》,唐宋以后,论述渐多,我国明代淡野翁的“实验小方”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水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据考证,种痘法的发明,最迟也在公元16世纪中叶,比英国人琴纳氏1796年发明的牛痘接种法要早两百五十年。
3.传染病方面:《瘟疫论》是明代吴又可撰述,否定了历来对传染病的病原是寒、温、暑的说法,而提出“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经过研究,指出传染病的特性有:①多样性;②特适性;③免疫性。并且认为痈疽、丹毒等外科感染疾病是由于“戾气”所致。吴氏对传染病病原学的认识比欧洲要早二百年。英国著名外科学家李斯特于1867年第一次发现化脓伤口和内科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但是这一发现是在当时巴斯德关于微生物研究启发下取得的。而吴氏在当时中国的条件下能有此认识是很可贵的了。
4.康复保健方面:康复在中医学里称“善后、将息”等,明代《万病回春》一书便应用了“康复”一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疾病康复的规律、方法。促使伤、病残、慢性病后期恢复等做出巨大贡献。在保健方面,强调人要顺应四时、调和阴阳、形神共养、护正避邪与扶正祛邪等。根据禀赋、环境不同,倡导饮食调养、气功等不同的保健方式。
5.解剖学方面:《内经》提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书中已经有了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名称,仍为我国现代解剖学和医学所沿用,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宋代王维一铸造的铜人是历史上最早创造的人体模型。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解剖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