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封建经济也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于是,和其他学科一样,中医学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发达的水平,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医学巨著。
明代朱棣等人编纂《普济方》一书,记录了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药方,这是我国最完备的古医方书。而在药物学方面,则以李时珍的贡献最大。李时珍(1518~1593年)毕生以行医为业。他行万里路,阅书八百余种,耗三十年心血,于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全书,十六部,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万字,按纲目分类,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较前新增三百七十四种,其中植物药一千零九十四种,动物药四百四十四种,矿物药三百七十五种;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新增医方八千一百六十则;图一千一百六十幅。诙书全面地总结了在它之前的我国药物学的巨大成就,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完成这样一部巨著,诚如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所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1603年,《本草纲目》在江西翻刻,很快风摩全国,至今国内已有该书三十多种版本。1606年,该书传入日本,1783年,被译成日文,后来,又被泽成拉丁、德,法、英、俄等文字。此外,16世纪名医韩愗著《韩氏医通》两卷,开创中医史上记载完整病历之先例。
1642年吴有训(1561~1661年)写成《瘟疫论》,对瘟疫的传染病源、途径,免疫性都有独到分析,我国自此始有关于瘟疫病的系统专著。
明代还开创了中医学民间学术组织,徐春甫(1520~1596年)于隆庆二年在京都发起建立我国最早医学组织“一体堂乙仁医会”,会友四十六人,宗旨为“穷探《内经》,‘四家’之奥,精益求精;深戒徇私谋利之弊,会友之间善相劝,过相规,患难相济”。
清朝前期,医学有所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征集家藏秘籍及世传经验良方,采其精萃,补其未备,并对医学经典《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等书作了不少考订工作,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名著。另外,眼科专家傅仁宇1644年刊行《审视瑶函》六卷,定眼科为一百零八证,分五十三别类,是中医眼科学总结性的著作。王清任(1768~1831年)为了对尸体进行仔细考察,不惜甘冒封建礼教可能施加的迫害而偷偷解剖刑毕尸体,编撰出《医林改错》一书,绘有图谱二十四幅,对人体内的动脉、肺、胰脏、胰管、胆囊管、幽门等的叙述,基本相同于现代解剖学的结论。他提出“脑髓说”,改正传统中医“灵机在心”的谬误。他也是我国第一个做动物解剖学实验的医学家。
据可靠记载,人痘接种法创于明代中期。俞茂鲲1727年著《痘种金镜赋集解》谓:“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1742年出的《医宗金鉴》已详细介绍了痘衣、痘浆、水苗、旱苗四法。人痘接种法是中医学对人类健康作出的又一大贡献。
1688年俄国曾派医生专门到北京学习种痘,后经俄国传入土耳其、北欧。1717年英国公使蒙塔尔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学得此法,再行于英国,直到1796年英国兽医贞纳试种牛痘成功,才逐渐取代此法。
清朝前期,我国还出现了专门的医学杂志。唐大烈(?~1801年)在苏州府编纂《吴医汇讲》,先后集采作者四十一人、医文九十六篇,成书十一卷。清代民间医生十分活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医学家赵学敏盛赞“铃医”(走方郎中)的“廉”(“药物不取贵”)、“便”(“山村僻邑仓卒即有”)、“验”(“以下咽喉即能去病”),他与铃医赵柏云合作《串雅》内、外篇,载方四千余个,是中医史上罕见的铃医专著。
纵观明代、前清,中医学进入集大成之阶段。就医学著作而言,全书有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1556年)一百卷,参考、引证古今医籍两百三十余部。类书有1723年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圣录》,共五百二十卷。丛书有明代王首堂编《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等。医案有1549年江瑾编《名医类案》、1770年魏之瑗编《续名医类案》等,医话有(记临证体会、读书心得、轶事轶闻)1636年黄承吴著《折肱漫录》等。入门书籍有汪昂于1694年刊《汤头歌诀》等。明代、前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的医学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此时期编定的朝鲜医书《医方类聚》《东医宝鉴》等,大量收载了中医药物、药方。《大南会典》载,明朝医书《医学入门》《景岳全书》等在越南广泛流传。越南名医黎有卓依据《内经》等中医典籍著有《海上医学心领》。有明时代,日本医生频频来华学习,其中吉田宝桂曾留华十余年,并曾为明世宗诊过病。尤需注意的是,此时中国医学已直接与欧洲开展了交流,1517年,葡葡牙药剂师皮来资被聘来华。
1669年,波兰传教土卜弥柯据《本草纲目》植物部分选译出《中国植物志》(拉丁文本),这是目前所知西方介绍我国本草学的最早文献,对欧洲植物学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1671年,卜弥柯有关中医脉学的作品《中医秘典》用法文出版。1707年英人弗洛伊尔据此撰就《医生诊脉的表》出版于伦敦,在欧洲,他被认为是最早发明用脉搏计数作为诊断方法的医学家。1670年荷兰人布纪夫用英文出版了介绍针灸术的著作。1683年荷兰医生赖尼介绍了中国针灸术。
其后法、德、意、瑞典、英、捷、俄等国都引进了中国的针灸术。清初,西医也开始传入中国。1827年英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在澳门设诊所,次年扩为医院,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所医院。1834年,美国公理会国外布道会派遣第一个传教士医生伯驾来华,次年在广州开办眼科医院(“博济医院”)。全盛时期的中医学开始面临西医的挑战和与西医取长补短,携手并进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