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医学人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旁出者为络”,说明经脉是经络系统直行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的探部,而格脉则是网络的意思,是经络横行的分支,错综联络于经脉之间,遍布周身广泛循行于人体较浅部分。
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十二正经即手、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与手、足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的合称。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络脉分为别络、浮络和孙络三种。别络较大,共有十五,即十二络脉与督、任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络脉之浮于浅表部位者称为浮络,络脉中最小的则称为孙络。
经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在生理方面,经络可以联络脏腑、沟通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输布正气,抵御病邪。在病理方面,经络是病邪的传变途径,可反映内脏病变于体表。在诊断方面,可结合经络的循行及其所属的脏腑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在治疗方面,经络学说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针灸和药物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预防方面,临床可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
总之,人的生命活动,不离气血;而气血之行,不离经络。经络学说长期以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